由毒鼠提示语谈起

作者: 清水一滴 | 来源:发表于2019-05-31 20:13 被阅读441次

    最近有几则毒鼠提示语,引起了我对汉语简洁、凝练的思考和感慨。

    某日,到一学校巡考,无意中瞥见了该校楼房墙根处的毒鼠设施和标语,设施与别处无异,也是用水泥砖外贴瓷片砌成一个夹角,紧贴墙根;夹角里放置着毒鼠的药。写在夹角上面的提示语“鼠饵有毒”,引起了我特别地注意,我对着这四个字琢磨了好一阵子,越琢磨,觉得越有味道。

    回到单位我特意看了一下本单位的毒鼠提示语是怎么写的(往日不怎么注意),也是四个字“有毒勿食”。

    今天参加政协活动,在某社区又看到了一条毒鼠提示语“鼠药有毒,请勿触摸”,共八个字,加一个标点。

    不同地方的毒鼠提示语,可能还会有不同的表达内容。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条提示语水平的高低优劣。

    首先,这三条提示语都能说明问题,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也没有大的语病。

    先看“鼠药有毒,请勿触摸”。

    这条提示语的缺憾是相比之下有点啰嗦,不简洁。本来四个字就可以说明问题的,它用了八个字又一个标点。

    我觉得似乎逻辑上也有问题,“鼠药有毒”,鼠药本来就有毒,这里犯了重复的错误。

    不过这条提示语也不是一无是处。我觉得“请勿触摸”,写得好。试想一下,连触摸都不能,更不要说尝食了,提示得似乎更精确。

    再看“有毒勿食”。

    此条简洁上没有问题,不过似乎还有内容没有涵盖进去,有遗漏。比如说这是什么东西?怎么有毒?没有说明这是鼠药这层意思。

    这样简洁是简洁了,但遗漏了内容,就不是真正的简洁;真正的简洁,是言简而意丰,言简而意赅,言尽而意不穷。

    最后看“鼠饵有毒”。

    这一条提示语我最欣赏。

    欣赏有三:

    第一简洁。

    也是只有四字。

    第二概括全面。

    一个意思也不少不缺,鼠药、鼠饵、有毒、勿食,四层意思都点到了。

    这里放置的是毒老鼠的药,这是第一层意思;只不过这鼠药不是直接放置,而是放在食物里,所谓“鼠饵”,“鼠饵”一词,表达最是精确,这是第二层意思;这鼠饵看着好看,看着像食物,闻着有香气,但是这是假象,是诱惑老鼠的,鼠饵是有毒的,这是第三层意思;第四层意思“勿食”,虽然字面上没有显示,但是既然说过“有毒”,自然就不能“食”了。

    第三自然是言简而意丰,言简而意确,言尽而意不尽。

    四个字涵盖四层意思,意不可谓不丰;“鼠饵”一词,表达最是精确,“鼠饵”不等于“鼠药”,鼠药只有加工成鼠饵,方可引诱老鼠,真是言简而意确;不再加“勿食”二字,有毒谁还敢“食”,自不待言嘛,言尽而意不尽。

    由此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有相当讲究的。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对语言表达提出了一个标准,孔子说:“辞达而已矣。”

    就是说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做到明白而畅达就可以了。我觉得孔子所谓“辞达”,有明白、畅达、简洁三层含义。

    五四以前,翻译家严复对翻译语言提出了“信、达、雅”三个标准,要求就高了一层。我认为也适用于一般情况的语言文字使用问题。这个标准,就是要求语言不但要能忠实传达内容,即所谓“信”;还要明白而畅达,所谓“达”;还要做到“雅”,即优美而意丰。

    我觉得语言文字运用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言简而意丰,言简而意确,言简而意赅,言简而意美。

    要做到这一点,由“简”,而“丰”,而“确”,而“赅”,而“美”,就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这方面古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典故。

    当日贾岛边走边琢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敲”好呢,还是用“推”好?差一点就撞着了韩愈大人的出行仪仗队。幸亏遇到了极富文化情怀的韩愈,否则就被拿下了。

    还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前后反复改了六次,换了五个字,最后才定下“绿”字。

    杜甫自称“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贾岛还曾写诗说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卢延让更是说自己“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以上数例,均可谓苦心孤诣。

    还有一个“咏絮才”的典故,说的是东晋谢安在雪天考试其家子弟文才一事,谢安也是在训练子侄们准确生动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侄对着飘舞的雪花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想来还是谢道韫更胜一筹。

    后世遂称有才华的女子,具有“咏絮才”。《红楼梦》里说林黛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清代的性灵派文学家袁枚,也是非常注意文字的凝炼和推敲。他有一首诗《遣兴 》:

    “爱好(读上声)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正因为古人的这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运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才给后世的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语言精品,供我们仰望,学习,借鉴,模仿,传承。

    当然,现当代也有这方面的典范。

    郭沫若的《屈原》剧本演出,当年轰动了国统区。其中有一句台词是“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演员觉得不够味,就给郭沫若先生提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字之改,表现力大不一样,大大加强了斥责蔑视的力度。

    鲁迅主张“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用以上这些范例,对照当下很多人对待汉语言文字的态度:口上说白字,笔下错别字,成语用颠倒,诗词出处张冠李戴……,不能不让人感慨良多!放眼世界到处是“汉语热”,很多老外的汉语水平令人刮目相看。我们有何理由不敬重我们的母语呢?

    今天政协活动,听报告,就听到了把“莅临”读成了“位临”。

    也不说那经常听到的报告,开头千篇一律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没有丝毫的新意和创意!

    最让我感到可笑的一次是,那天太阳非常毒,气温很高,穿着体恤,汗流浃背地在市委大院前的街道上聆听进京学习动员,讲话人居然高亢地诵道:“在这秋高气爽的……”

    闻听之下,我一下子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愕然良久。

    怎么会这样不知变通呢?尽管时令确实已经是八月了,但是当天也确实酷热难当!更让我狐疑的是这人也是闻名遐迩的“才子”!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竟这样随便随意随性,还竟如此悍然不顾(酷热难当)!

    有人说你这是小题大做,大部分言不及义。你列举的大都是些作家诗人,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有的人还说我们又不是文化人,没啥文化。

    且不要以没文化自居,把没文化挂在嘴上的时代早该过去了,没文化更要努力提高文化。

    我想,最低要求是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自己拿不准读音,可以查字典,可以百度,可以问其他人,别充,别装,别懒省事,最后出丑的是自己。

    其次,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要做到“得体、连贯、通顺”。

    懂得场合分寸,尊卑敬谦,叫得体;说话思路清晰,写文章“行文有序”,前后有呼应,叫连贯;文从字顺,行文流畅,叫通顺。

    先端正使用语言的态度,不可随便、随意、随性;要像学习外语一样认真,先要读准字音,其次是准确全面理解词意,三要反复推敲,争取以最简约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长期揣摩、推敲、践习,能力自会提升。

    热爱我们的母语,热爱我们的汉字,纯洁我们的语言,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毒鼠提示语谈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tn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