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谈“学习”

作者: 昊天华月 | 来源:发表于2017-11-15 21:41 被阅读0次

          孔子是一个十分重视学习的人,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就以《学而》开篇,第一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就是学习的方法。对此,朱熹集注曰“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人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充分说明了《学而》篇的重要性。此外,《论语》提到“学”字64次,提到“好学”15次,显示了关于学习的讨论在整部《论语》中的突出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的价值在于“修己安人”

          学习的价值是什么?《宪问》中的一段话分析了孔子对学习价值的理解:“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给出了三个层次的答案,第一层次是通过学习、修养自身来认真地对待工作;第二层次是通过学习、修养自身来使他人有所安乐;第三层次是通过学习、修养自身使广大老百姓得到安乐。能到到第三层次,就可以称其为儒家所认为的君子了。通过学习、修己以安人、安百姓,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修己是基础,安人、安百姓是发展。通过自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促进他人与社会的完善与进步。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目标相一致。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的功用在于“修性增才”

           对于学习的功用,孔子给出了两个解释。一是学习可以改善性格,增长德行。《阳货》篇言:“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是孔子关于“六言六蔽”的解说,即爱好仁德却不好学,弊端是容易遭人愚弄;爱耍聪明却不好学,弊端是容易放荡而缺乏根基;爱好诚实却不好学,弊端是容易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爱好耿直却不好学,弊端是说话容易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好学,弊端是容易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好学,弊端是容易狂妄。仁、知、信、直、勇、刚是儒家所倡导的六种品德,但是这六种品德如果离开学习的支撑与濡养,则容易陷入极端。学习是性格的中和剂,修养德行的促进剂,有利于培养谦谦君子的气质。二是学习可以掌握技能。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通过学习,才能掌握职业技能,才能懂得道德规范,才可以在社会立足。学习知识与道德的最终目的仍在于运用,运用到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的内容在于“进德修业”

           儒家认为,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德与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以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忠心与诚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内容。其中,道德的学习是首要的。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目标在“道”,根据在“德”,依靠在“仁”,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些技艺之中。“道”,即天道人伦,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论语》中讲的更多是人伦,也就是人与人关系的规范——道德。儒家尤其重视对道德的培养。孔子说“弟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忠信要先做到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由此可见孔子对学习道德与学习技艺孰轻孰重的衡量了。相比于道德,对于技艺的学习,孔子往往不太重视。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认为小技艺,虽有可取的地方,但恐怕它妨碍远大的事业,所以君子不从事于它。在儒家看来,农,圃,医,卜,乐,百工之类专门技艺都属于小道,并非治国安邦之道,故而拘泥于学习这些专门的技艺。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下,道德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似乎本末倒置了,过去一直讲求经济发展,以技术推动生产力,而忽视了人们精神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导致人的物化,人沦为经济增长的工具,使整个社会缺乏足够道德精神的濡养。在今天,大力倡导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应该借鉴孔子的理念,将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本位与根本。孔子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应该成为当今每个人所担忧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的方法在于“闻、思、行、省”。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对于学习的方法在《论语》中有很多精彩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有“闻、思、行、省”四个方面。所谓闻,就是要多听多看。《学而》记载,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闻其政”,孔子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听、多看,就是孔子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孔子的时代,书籍相对较少,学习更多的是通过口耳相授,听与看,便是学习的起点与主要方法。在“闻”的学习方法上,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好,只有像孔子那样具有“温良恭俭让”品格的人,才能做得很好。正如颜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在听闻之后,就需要“思”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听闻的知识只有经过思考,才能内化吸收。“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时刻都应该保持思考的状态。同时,思与学不能脱离,“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学与思、问与思相互结合才能有所收获,否则便是“胡思乱想”了。在思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还应“不耻下问”、“敏以求之”,真正解决疑惑。经过闻、思,有所得的阶段后,便要践行新知。“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孔子认为自己在书本上的知识和别人差不多,但在实践上却还差得远。这虽是孔子的自谦,但也反映出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也才能够体现知识的价值。在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过程中,还应该具有“省”的意识。“吾日三省吾身”,通过内省,查找自身不足,进一步学习、反思,促进自身进一步提高,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良性的提高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

           学习的效果在于“完善人格”。

           学习效果的好坏,应该拿什么标准来检验呢?孔子认为,主要标准在于践行道德。“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做到了孝、忠、信,在道德上达到完善,即使没有学习过,儒家也认为是学得很好了。从个人追求上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吃不要求饱足,住不要求舒适,勤劳慎言,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就是有道德的君子的行为,也就可以称作为好学了。儒家希望通过学习,修炼品行,成为一名君子。此外,在性格磨练上,怎样才算“学到家”呢?孔子对颜回有一个至高的评价:“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颜回是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夸赞的弟子,他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并能达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境界,孔子赞其“贤也”。通过学习,磨练性格,增长知识,能够知过且改过,且在犯错误的时候不迁怒于他人,能够以虚怀若谷的胸襟去看待,坦承自己的过失,不断修正、完善自我,脱离名利的枷锁,获得精神的自由,从完善人格、获得长足进步的角度去看待过失,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好学。

           回归优秀传统文化,在先贤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可以引导我们从文化根源上思考学习的目的、理解学习的内容,改进学习方法,对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兴学习之风都大有裨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谈“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zh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