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宋人周密在《齐东野语》卷八《香炬锦茵》一节中,记载了两段秦桧收礼的事情。
同样是挖空心思送礼给秦桧,想讨取秦桧的欢心,结果却大不相同。
这里,就讲来供大家一观。
话说,秦桧当国时,四方馈赠,无日不至其家。
当日,方滋德在广东为帅。
为了巴结逢迎当朝宰相,方滋德专门请人特制了一批蜡炬,孝敬秦桧。
这批蜡炬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每一根蜡炬之中,都是用各种名贵香料填实的。
制成之后,方滋德就安排急速递送的役卒,专程将这批蜡炬送至秦桧的相府。
方滋德考虑周全,送礼人员到达秦桧相府之后,首先打通关节,向相府之中管理收存物品的主事进行厚厚地馈赠。
送礼人员千叮咛、万嘱咐,说是此次送来的蜡炬,一定要让宰相大人知道。
收了厚赠的主事,让送礼人员放心,并安排送礼人员住下,让他不要急着回去,说是暂且等一等,看看宰相会不会有什么吩咐。
之后,有一天,相府宴请客人。
管理收存物品的主事事先早有安排,宴会进行之中,主事说到:
“蜡炬就要烧完了。正好,有广东方经略(滋德)送来的蜡炬一盒,还没敢拆封,不如拿来用上。”
于是,主事就拿了方滋德奉送的蜡炬,当堂点着。
蜡炬开始燃烧之后,没过一会儿,就异香满座。
起初,欢宴的客人只闻到香味,并没察觉这香味是哪里散发出来的。
很快,大家就发现,原来,这沁人心脾的异香,是从点燃的蜡炬之中飘散出来的。
随后,秦桧暗地示意主事,让他将其余的蜡炬收起。
主事领命,收好蜡炬。
宴罢客散之后,秦桧让主事将之前收起的蜡炬拿来,他仔细看了一遍,又让主事数了数蜡炬的数量。
经主事查点,所有蜡炬,加上宴席之中燃烧的那根,刚好四十九根。
秦桧就有些纳闷,送礼不都是送整数吗?怎么只送了四十九根?
于是,秦桧就让主事招呼送礼的人进来答话。
送礼的人回复说:
“经略请专人特制了这批蜡炬贡献大人,一共制作了五十根。制成之后,经略担心品质不够好,他就安排点了一根试验。试验之后,感觉这批蜡炬大好,才敢派我急速进送大人。试验之后,五十根蜡炬就少了一根,经略不敢用其他的蜡炬充数,所以,就只送来四十九根。”
秦桧听送礼的人这么一说,心里非常高兴。他觉得,方滋德的蜡炬,就是进奉给自己一个人的;方滋德真可谓是专一奉承自己啊!
此后,秦桧对待方滋德很是优厚。
当然,有秦桧照应,方滋德在官场自然是风生水起了。
同样是给秦桧送礼,另一人就没那么幸运。
其时,郑仲为蜀宣抚。
秦桧为自家所建造的格天阁完工时,郑仲的书信也正好到达了。
随郑仲书信一同到达的,还有他送给秦桧的礼物。
你道这礼物是什么?
原来是一铺锦地衣。
此锦地衣来自蜀地,猜想,与名贵的“蜀锦”脱不了关系。
所谓地衣,就是铺在地上的纺织品,大约类似于今天的地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红线毯》一诗,其中有云: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南唐后主李煜《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词曰:“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新唐书》卷一八一《曹確传》载:“教舞者数百,皆珠翠襐饰,刻画鱼龙地衣,度用缯五千。”
看来,唐时、南唐时的官家已用地衣,而且,地衣皆是用丝制成。
收到郑仲的锦地衣之后,秦桧马上命令将其铺在格天阁内。
铺上之后,神奇的是,这锦地衣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般,大小、长宽,分毫不差。
铺上这锦地衣之后,秦桧并没有高兴起来,他为此而默然不乐。
猜想,秦桧狐疑?
远在蜀地的郑仲,为什么书信到达地恰到好处?
大概,秦桧奸心?
远在蜀地的郑仲,这锦地衣,怎么能够做的这般严丝合缝?
或许,秦桧猜忌?
是不是自己的行事、自己行踪、自己的居处,全在他人的掌握之中?
就是因为向秦桧进送锦地衣一事,郑仲竟然失去了秦桧的信任,自然,他也就失去了秦桧的欢心。
也是因为此事,郑仲最后在官场无法得志、难以升进。
都是绞尽脑汁地巴结逢迎秦桧,方滋德与郑仲最后的结果却全然不同:一个因得计而见厚,一位因失计而见疑。
这二位,虽然有其幸、有其不幸。
但是,我们作人,还是要正正气气的。
只有居心正大,才不会因为名利得失,而有所后悔郁卒。
(全文结束)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3133/cea0577859d2443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