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41

作者: 王驰1960 | 来源:发表于2018-03-13 07:37 被阅读0次

        到了1990年前后,当时社会最流行的是看录像片,买一个录像机,里面放一个录影带,然后和电视机连线,就可以直接看录影带里面的内容,还可以把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录制下来。

        那时候比较受欢迎的是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有一些节目确实不错,按一下按键,把喜欢的段落直接录到录影带里,可以反复看。

        社会上很多年轻人在相互传借录影带,绝大多数还是一些港台和欧美电影,虽然录影带播放质量非常差,但也算是一种新鲜的娱乐方式。

        有意思的是有一些电影院,也公开放这种录影带里的港台欧美电影,以弥补发行电影的不足。那时候中国没有参加国际版权组织,这种公开的盗版行为,不能算违法。

        更有意思的是,有一些人自办录像厅,公开播放欧美港台录影带,而且一度生意还真不错。

        不过在中国,什么事情一流行,就比较容易跑偏,不知道什么时候,“毛片”出现了。

        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不知道什么是“毛片”,其实就是国外的所谓三级片。

        我看过几个欧美的“毛片”,基本定义就是“索然无味”。

        我认为无味,不代表别人也认为无味,“毛片”也算是流行了一阵子,后来在有关方面严打下,多年以后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出。

        在八达公司,我经常看见一些理工男,晚上抱着电视机打游戏,什么“魂斗罗”、“俄罗斯方块”等等,这种早期的电子游戏一出现,就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有时候一玩就是一夜,乐此不疲,不知道在和谁较劲。

        我也玩过,不过不沉迷,一般都是星期六晚上(那时候一星期就休息一天),一口气玩上四五个小时,一周的紧张疲劳顿时烟消云散。

        在青院,我觉得非常放松,虽然一个星期只需要去两次,而且每次最多就是3、4个小时,同事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结婚以后,小莉很快在海淀黄庄分到了住房,是一个高层建筑三居室中的一小间,这个三居室是三家人合住,不管怎么说,这是个不错的落脚点。

        她所在的机关,她这种情况,两年左右可以分到一套两居室。

        我在青院,预期最迟3年左右可以分到一套两居室。有意思的是两个单位各自分房,不管配偶单位的分房情况,这就意味着,3-4年以后,我们可以有两套两居室,这在当时的北京,算是相当不错的预期了。

        这就是我们1980年代大学毕业生又赶上的一件好事。那时候虽然在单位收入不高,工作、科研条件简陋,但这个分房福利,只要你在一般的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都是有机会的。以后住房改革,所分配的房子,大概只需要支付几万元现金,房产证上面就是你个人的名字,这是国家给你的70年住房使用权。

        今天回顾,就是所谓的福利分房制度。60后以及部分70后出生的人,都赶上这个机会了。

        青院学校的教师,3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占了70%以上,还有几个北大校友,应该说,学院的条件还是不错的,但很多年轻人却还是很想出国发展。

        虽然青院单位工作稳定,有分房预期,但还是不能满足很多年轻人希望飞出去的心。

        在系里,我有几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其中,有一个是北医毕业的神经外科心理学硕士小杰,还有一个是北大心理学硕士小滕,另外主任、书记、谢博士,我们都处得不错。

        在学院,还有几个好朋友,其中有北大校友晓蒙和法大毕业的小兰,此外和校领导老周、老蒋、老马等的关系也很融洽。

        我不大懂,小杰在医学院精神外科学的是什么,按照他的介绍,是当时国内医学院非常难学的一个专业,他的导师是一个“国宝”级专家,那时候北京很多医院,并没有这个专业门诊,不过为了能够留在北京,他选择先在青院工作。

        青院当时确实是很需要人才,可能是想强化学生在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很偏重这方面的人才引进,所以小杰也就很顺利地留在这里工作。

        不过话说回来,小杰是不可能安心在这里工作的。毕竟青院是为北京培养青年基层干部的地方,用不上那么高深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他的专业能力,在这个平台上根本无法施展。

        我和他私交不错,也知道他的心事儿,青院这个情况他在毕业拿到派遣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

        他的想法简单,出国!

        今天看出国是简单,但是在那个时候,出国就没那么简单了。

        前面说过,我们这些1980年代的毕业生,上的是纯公立大学,即使家庭情况很困难,也是可以读大学的。这样毕业以后,理论上这些大学生就是国家的人,应该为国家服务。

        特别是在1988年以后,面对大量大学生毕业以后出国留学这种情况,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求所有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必须为国家服务五年,才可以出国,这个政策当时颁布的时候,属于硬性的,没有商榷的余地。

        假如一个大学生毕业是22岁,为国家服务五年以后,已经是27岁,这时候再出国留学,年龄就偏大了一些。所以这项政策,对很多想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人来讲,就是一道在时间上不可跨越的障碍。

        这项政策的出台,固然是延迟和阻止了很多大学毕业生“自费”出国,但在当时很多年轻人当中,反应并不好。

        前面我曾经介绍过,“自费”出国留学这是一条不归路,在北大很多在校生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出国梦想,不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还甩出了他们那点不多的金钱,很多人为此,日子过得一直苦哈哈的,而国家突然来了这么个政策,让这些已经付出很多的人确实很是猝不及防,前期所有的投入都将付之东流。

        当然,还有其它原因。

        这就是历史,今天我们无意讨论那时候想出国留学的大学毕业生们的出国动机,但就当时国内的条件而言,他们选择出国,也有他们的道理。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41

        1990年,青院部分同事在北大合影,后排左起,男性分别是,主任老葛、我、谢博士、金书记。

相关文章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41

    到了1990年前后,当时社会最流行的是看录像片,买一个录像机,里面放一个录影带,然后和电视机连线,就可以直...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8

    事前,我绝没有预料到,这个晚宴规格是这么高。 晚宴上,我发现这次对外交流,的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30

    虽然当时调查所貌似做得风生水起,发展不错,但我却隐隐感觉到这风光表面下的调查所已经危机四伏,若不趁早想办法...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7

    这个项目完成后,调查所的账户充盈了,最后的剩余差不多20万元,按照政策,我个人可以提取大几万元,同时还得到...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6

    1988年春节前,我已经准备好新项目的策划案,我的计划是先搞一个《全国人民看北京》的现场民意调查,然后结合...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5

    不经意间我发现北京马路上的外地人一天比一天多,但由于票证还很重要,所以单位一般还不会聘请户口不在北京的外地...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1

    至于找“靠山”,我还真有机会。 中成公司的一个副总找到我,要给我介绍对象。那个女孩子我见过,是住建...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2

    就这样,我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辞职回了家。 在离开中成以后,我没有挫折感,仍然自信满满。 ...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4

    按照所里的政策,策划立项成功,可以提成9%,项目完成以后,所剩费用的一半发给个人。 如果一个项目总...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34

    一次张经理让我去太原,告诉我那里有个他原来的校友兼哥们,在玩什么“读书会”,看看是什么名堂。 我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4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es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