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读了一个假的汉武帝

作者: 张飞_cde2 | 来源:发表于2017-11-15 18:29 被阅读77次

    “雄才大略”是历史教科书对汉武帝的基本评价,其突出贡献如教科书所言,是巩固了大一统王朝。“秦皇汉武”,毛主席也将其与秦始皇并列。读书少的我,向来也是这么认为滴。

    闲来无事翻翻课外书,却发现了一个和教科书描述的不太一样、或者说是更为丰满的武帝形象,迫切的想与小伙伴们分享一下。

    汉兴之初,刘邦为鼓励手下兄弟拼命,以封侯相许诺。故在汉武帝时代,帝国内还有不少诸侯王,且都是同姓诸侯,亦即刘家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和贾谊的策略,颁布“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教科书上说“诸侯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地方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对诸侯和地方豪强的描述都是“独霸一方,横行乡里”“骄奢淫逸”这样的贬义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道德批判。说到骄奢淫逸,岂止是诸侯,外戚田蚡任丞相后“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汉武帝打击诸侯豪强并不是因为他们骄奢淫逸,而是这些诸侯都是刘姓子弟,有一些还是宫里“太皇太后”们的心头肉,随时可能受诏回京,荣登大宝。这些诸侯如果跟地方豪强勾结在一起,扩大朋友圈,很自然会形成官商一体,尾大不掉,影响政权稳定。理论上,诸侯王么无论谁当皇上,江山还是刘家的,大汉还是大汉。所以汉武帝打击诸侯豪强,实为巩固“一人之治”,而不是所谓的维护社会秩序。

    讽刺的是,由于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国用富饶,百姓无赋”,从而导致原本居住在汉庭中央直管地区的百姓纷纷流向诸侯封地。“其苦属汉而欲得王至甚,逋逃而归诸侯者已不少矣”(汉书《贾谊传》)。诸侯国的存在对百姓而言,增加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了“用脚投票”的权利,对下层人民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武帝时代,为加强思想建设,采纳儒士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百家之首、历代王朝正统学说,自此始矣。教科说上说,“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士人”自然就是读书人。书中所言,多少让人有那么一点不太舒服,说轻了,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说重了,就是把知识分子看成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毛主席早就倡导,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素来有争议,本为统治需要,却在无形中造成了文化的一元性,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自春秋以来,社会上风行的游侠、游士、说客这类体制外的知识分子也由于此文化政策而渐趋消亡。

    武帝是否真的尊崇儒术,这并不重要。正如后来的汉宣帝所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武帝虽然选拔了东方朔、公孙弘等一批儒士,但其更爱用的是张汤这样的酷吏。司马迁《史记》专门有一个《酷吏列传》,记载了十几个酷吏的故事,其中有十个是武帝时代的。酷吏得到重用,从根本上违背了儒家“仁”的精神本质。所以,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有“内多欲而外托仁义”。秦始皇焚书坑儒,招致千古骂名;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坑人于无形,对文化的伤害岂不更大?

    经济政策上,汉武帝主要干了这么几件事:盐铁专卖、收回诸侯国的铸币权、“均输”(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酒榷(酒类专卖),“算缗、告缗”(缗是指非农业收入,算缗就是对这部分非农业收入征税,告缗就是鼓励民众举报不主动算缗的人,如果属实,举报财产的一半归举报者)。

    书上说,“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不肯借钱给国家去平叛”。盐铁专卖是自春秋齐国管仲开始的一项基本国策,沿用千年,影响深远。西汉桓宽所著的《盐铁论》是对这一经济思想的精彩描述。汉初实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经济政策上与民休息。地方上可以铸铁、煮盐。有的诸侯国“铸铜为钱,煮海为盐”,经济上实现了富足。

    但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社会,富商大贾是无论如何也不具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影响力的,真正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还是一方诸侯。书中对商人的指责不太厚道。重农抑商是专制王朝控制社会的手段,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代价值背道而驰。还有,在实行土地私有制的汉朝,为何要求商人必须要借钱给国家去打内战呢?不合道理!

    经过汉初70余年的积累,到武帝时,国家财政收入颇丰,但为了支撑耗费巨大的对匈奴的战争,钱总是不够用,国库也没有余粮了。桑弘羊就向汉武帝献策,百姓要生存,就得吃盐,百姓要生产,就得有铁器,所以,要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就能挣大钱。武帝于是让桑弘羊当财政部长,负责为朝廷挣钱。

    一种东西,如果被垄断了,挣钱是肯定的,但随之而来的低效率也是不可避免的。盐铁专卖实行一段时间后,御史大夫卜式坐不住了。“郡国不便,苦恶价贵,或强令民买之。”就是说,官府垄断经营的盐、铁,不但质量差、价格贵,还经常强买强卖。无奈,卜式由于直言相谏,开罪汉武帝,“上由是不悦卜式”。 

    盐铁专卖虽然增加了国家财富,但用现在的话说,却是与民争利。农业社会,盐、铁、酒、药都是重要财源。武帝时期,独占其三。官府干了,百姓就干不了。没有了竞争,市场就无法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无法促进经济发展,还会滋生腐败,阻碍经济发展。汉武帝死后,“酒榷”之法在霍光主持的盐铁会议上,由于贤良文学的激烈反对,被废除。

    均输,举个例子,政府在大连低价购买皮皮虾,由辽东郡的均输官转运到内陆沈阳,赚取利润。本质上就是国家机器商业化,国家充当了本该由商人扮演的角色。其本意是平抑物价,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精明的均输官很快就发现了生财之道:均输官故意不卖皮皮虾给沈阳的百姓,而是把从大连转运来的皮皮虾卖给利益相关的商人,由商人高价卖给沈阳百姓。一来二去,国家收入增加了,均输官口袋鼓了,中间商挣钱了,唯独百姓多花了本不该花的钱。

    关于算缗,告缗,就让人想骂娘了。农桑收入之外的皆为缗。这部分的收入都要上交国家,有点像列宁时期的余粮收集制。朝廷对百姓的态度就是,够吃够穿就行了,不允许有额外其他的消费,更不用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了。为保证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还别出心裁的大兴告密之风。隔壁老王家多养了10只鸭,没向官府报告。老王跟邻居关系又不好,邻居就向官府告密,说老王不老实,藏私活。官府查实后,将10只鸭子没收了,作为奖励,给了邻居5只。老王辛辛苦苦养的鸭子没了,邻居告密得到了5只鸭子,朝廷啥也没干,也得到了5只鸭子。你要是老王,你气不气?所谓算缗、告缗大概说的就是这事。

    算缗、告缗的经济政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民间大兴告密之风。本来汉法有“亲亲得相首匿”的人文温情。因此政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了。上个世纪,经历过全民告密时代的人都有切肤之感,想想后怕。

    因告缗,朝廷几乎是用合法的手段在没收百姓的财产,财政收入快速增加。《汉书食货志》记载,“即治郡国缗钱,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民甘食好衣,不事畜臧之业“。中产以上阶层大多破产,老百姓也不爱琢磨其他致富之道,挣得多了还要交给国家,索性当个懒汉。

    最后,武帝还有一个终其一生的“嗜好”,迷信神仙方士之术。大抵皇帝都有这“癖好”,秦始皇不也派徐福渡海求长生不老之药嘛。但是武帝的爱达到了“任性”的程度。试举一例说明之:

    汉武帝封禅泰山后(酷爱到处封禅),没看到方士说的“风雨”,进而轻信方士“到蓬莱求仙”的馊主意,兴高彩烈地盼望能遇到神仙,还打算亲自乘船出海去寻找蓬莱仙山,群臣劝谏,但都不好使。唯独东方朔说道:“与神仙相遇,要出于自然,不必强求。若是有道,就不怕不来;如果无道,纵然到了蓬莱山,见到神仙,也没用。我希望陛下回到宫中,安静地等待,神仙自会降临。”汉武帝这才打消了出海的念头。(小嗑儿唠的多硬!服不服?)

    这还不算完,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十一月,汉武帝重用方士江充,大兴巫眾,直接造成了戾太子刘据被迫起兵造反进而自杀的高层政局动荡。时,方士及众神巫聚集京城,用妖术迷惑众人,女巫在官中来来往往,教官中的妃嫔们念咒语。汉武帝刘彻大怒,诛杀数百人。后又发动三辅骑士在皇家园林里大搜查,并在长安城中到处寻找,过了十一天才收兵。因巫蛊的原因牵连受死的,前后达数万人。

    征和二年七月,与戾太子刘据结怨的方士江充说宫中有蛊气,武帝命江充入宫追查,江充诬告太子府中埋的木偶最多,又有帛书,所言大逆不道。太子得知后非常恐惧,听从老师石德的计策,派人捕杀江充等人。汉武帝派兵追击太子,太子举兵对抗,激战五日,兵败逃亡,被迫自杀。

    事发后,汉武帝虽有悔意,“上既伤太子”“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但涉及皇位继承人这等大事,群臣也不敢说什么。转过年来,借着田千秋的谏言,汉武帝“族灭江充家”,还专门筑了一个“思子宫”。这才回过味儿来,是不是有点晚了?

    对于汉武帝,《汉书》的作者班固评价较高,“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司马迁评价较低,(不排除受宫刑之影响);司马光因年代久远,评价较为可信,其认为汉武帝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信惑神怪,巡游无度,造成民生疲敝,和秦始皇有一拼。

    不可否认,汉武帝一系列的政治、文化政策是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做的,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是为支撑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至于迷信方士,大兴巫眾,巡游四方则多是好大喜功、多疑的性格和“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帝王心态使然。

    通过汉匈战争,汉武帝改变了汉匈之间的力量对比,“漠南无王庭”。匈奴开始了西迁和内附。打通河西走廊,沟通西域,丝绸之路应运而生,加强中外交流,扩大了当时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这都是汉武帝的丰功伟绩。“轮台罪己诏”是其晚年对自己施政过失的反思,普通人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尚且困难,高高在上的皇帝做到这样,更是加分,不是减分。

    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造成“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这些也应该告诉后代子孙。“不虚美,不隐恶”,才是治史该有的姿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一定读了一个假的汉武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cuh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