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慎入。文中有部分内容针对心理学考研经验总结,非心理学专业同学可绕行。若文中提到的经验对你有帮助,请给我些反馈好让我知道。若你有其他文中未涉及的苦恼或困惑,也可在下方评论处提问,我乐意分享。
离开燕园已有三年了。回忆起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饭一蔬,都是那么令人舒服、惬意。
之所以现在再重新回顾考研的那段历程,写出来分享给大家,是因为被我的一个好朋友打动了。他坚持考研三年了,今天还兴高采烈地给我打电话,报告这次初试的分数。
三年内,我们交流过无数次。我一心想把我所积累的所有技巧、方法毫无保留地统统告诉他,我把留存的所有资料都邮寄给他,同时,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出身的人,我还顾及着他的情绪,有没有焦虑?有没有抑郁?我给他各种鼓励,希望上帝终能不负他的苦心,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他非常努力地复习,花费精力无数,也非常爱思考和总结。但从我们交流的过程来看,我感觉他有时不免过于钻牛角尖。对于考研这种“应试性”的考试来说(我仍然觉得现在考研是应试考试大于素质考察),难免有些浪费精力。当然,这种品质可能在学术研究中是非常宝贵的。我们交谈的过程中,我时常佩服他思考的深度,好些是我这个在读研究生都没有深入到的程度。
而我的考研经历,至今点点滴滴仍深刻地印在脑子里,因为那是我从小到大唯一坚持那么长时间(八个月)去努力达成的一件事。我并不是个有长性的人,一向都是随性而为,对自己缺少约束。做大多数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比如练吉他,比如写作,比如烘焙。这种没有坚持、没有毅力的个性让我非常苦恼,也因此错失过很多本可以圆满的机会。也因此,考研的那段经历让我印象无比深刻。
所以,我想总结一些心得,分享给仅以考研为目的、且以考上为目的的同学。望大家付出的努力都有好的收获。
一、目标选对了吗?——不怕跨专业,就怕挑战自己的软肋。
我在山东的一个二类本科学校念书,在大三下学期,就确定了考研这一目标。之所以要考,主要原因是对自我的不满足。我的“自我期待”比较高(不知道什么时候惯出来的),我想通过读研来自我提升,认为自己不能止步于此,也不应该止步于此。
但细化到考研目标的时候,又费了不少周折。
按照我的专业,对应的应该是报考计算机专业类的研究生。在没想清楚的时候我已经边犹豫边着手复习了。于是高等数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等等课程劈头盖脸地砸过来。我硬着头皮复习了两个月之后,感觉自己一直非常吃力。我本身就讨厌理科(虽然我是理科出身),对高等数学简直没有一点点感觉。感觉,你懂的,这个很重要,就类似英语上的语感,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语感,不必纠结于各种语法也能取得好成绩。尽管我努力学习,试图掌握他们,但效果始终不好,别说熟能生巧了,连应付的水平都达不到。于是两个月之后,我决定放弃高数和各种编程的课程,因为我感觉无论怎么复习也达不到游刃有余的程度,不能拿自己的弱项跟别人的强项去拼。
两个月后,我决定放弃考计算机专业。这时已经到了五月份了。
我要重新选择一个目标。
这次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我不擅长高数,但凡要考高数的学科我必定一头栽在里面出不来。我记忆力很强、文字感觉好(读心理学的课本就像读小说一样轻松),所以我决定选择一门偏文科性的、自己又感兴趣的学科来重头学习。是的,我打算跨专业考研。
正在搜索目标专业的时候,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去隔壁宿舍玩,看到一个同学床上有两本弗洛伊德的书,精神分析引论什么的,冥冥中一种神秘感吸引住了我,我直觉到我非常想去探索“心理学”这门学科。后来我跟这位同学聊天,原来她对心理学热爱已久,并打算报考心理学研究生。而恰好,心理学考研虽然内容很广泛,包含了六门专业课程,但考试考察的大部分是记忆、记忆基础上理解和应用的知识,这正是我的强项。
于是,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我就决定了要考心理学专业。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位同学和那本弗洛伊德的书就是上帝派来的,在我迷茫时给我暗示和指引的。哈哈。
二、考试资料、学校信息、他人经验是搜集得越多越好吗?——适可而止,多了扰乱心境。
1、书籍
定下目标之后,已到五月中旬,事不宜迟,必须马上买到考试书籍和资料。但对于一个对心理学专业丝毫没有接触过的外行人来说,想找全并筛选出优质的参考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我所在的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心理学专业。
好在经过打听和同学介绍,同城另一所大学一位学姐刚刚通过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的复试,确认已被录取了。我立刻过去拜访她,她粗略地给我传授了一点复习方法,我当时并没有吸收多少(因为头脑里还完全没有心理学的知识体系)。重要的是,我一股脑儿把她的考研用书全部高价收购了过来。这大大减少了我找专业参考书的负担,也节约了时间。
2、他人经验
拿到备考的基本书籍之后,我仍然对心理学考研的全貌没有一点了解。我不知道六门课程的分数分配,考试权重,出题重点……统统不了解,如同瞎子一样。这时候只能求助网络,吸收他人的分享和考试经验(正如现在我在分享一样)。
我在各大考研论坛上了解的有价值的信息在于:
1)考生推荐的每门课的权威教材。
2)下载课程讲义。对于心理学而言,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的讲义最有用,因为书本实在太厚,难以找到重点。
3)历年考试真题。有多少下多少,包含统考的、和不管多久以前各学校自主命题的,这个很有用,可以帮助我确定复习的重点。
除此之外,略看了一些前辈的考研经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落魄的,但以后者居多。坦白讲,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多看并无益处。他人失败的经验会让自己徒增对考试的恐惧和敬畏,而若是他人“头悬梁锥刺股”得来的成功经验,恐怕也会吓得人退后三部,从而对自己产生怀疑,是否能接近这个目标。
依我看,只要确定了自己所走的方向是对的,所用的工具(书籍和参考资料)也是正统权威的,那就去努力就是了。等你娴熟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征服各个障碍,目标离你就一定不会太远了。
所以说,在备考过程中大家就不要频繁翻看他人的经验了,这些经验看多了会非常扰乱自己的心境,包括托人打听各种小道消息。与其把精力用在这上面,不如排除干扰专心投入到复习中。
不要给自己徒增许多无形的压力,这相当于在给自己前进的道路上放绊脚石。
3、学校选择
我了解到全国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学研究生招生是全国统考,只有少部分学校不参加全国统考,而是自主命题。我当即就排除了自主命题的学校,因为这方面的人脉资源着实有限,很难获取学校内部的一手资料,这就相当于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一端。而全国统考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起码从心理上感觉和其他考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没有资源上的优劣之分。
经过筛选,我最后确定了两所学校——深圳大学和北京大学,一直在这两所学校之间徘徊。考深圳大学的难度显然比北京大学小,但北京大学的学术资源和教育质量要高过前者很多。对于跨专业的我来讲,考深圳大学的把握要更 大一点,我也基本确定了就报考这所学校。直到我拿着两所学校的报名信息表到报名现场的时候,临时决定还是报考北大!要考就考top 2,一来对得起过往半年的努力,二来也对得起即将付出的三年青春时光。
三、各科雨露均沾?——分析自己的优势科目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
做好以上准备之后,我就开始着手复习了。从五月中旬直到次年一月上旬,共经历八个月左右,中间过了个暑假,暑假在家的时候复习时间没有保证,等八月底返回学校时才全情投入,集中精力的时间五个月。
面对英语、政治、心理学综合三门课程,我是这样分析以及分配时间的:
1、英语
首先我确定自己英语底子不差,四六级分数都在550分以上,所以在考研英语上不打算花费太多时间。
背单词是基础功课,最好每天花一点时间浏览,对,浏览式背单词。可以每天翻阅一两个list,遇到不熟悉的单词不必盯着它反复看,效果不大,不如多翻几遍的效果好。有个叫“拓词towords”手机APP,就是这种浏览式背单词,效果很好。对于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建议每天做一两篇阅读,以保持语感。
2、政治
对政治的复习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果断决定报辅导班。他们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梳理,能帮我节省很多时间。听听辅导班老师总结的知识点还是效果很好的,但是不要寄希望于他们的押题。不报班也没关系,市面上买的许多辅导机构出的资料也是经过他们的总结梳理,自己学习也是一样的。
3、心理学综合
包含六门课程,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从未接触过。所以在前期的复习中,我把至少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而这其中六门课程的时间分配,又根据分数权重去相应分配。
以下为心理学各科目的复习思路,非心理学专业的可绕行。
1)普通心理学之散知识点:随手翻,达到再认水平即可
这是占分值最高的一门,但花费的时间与分值并不成比例。除了头即便认认真真地把课本从头到尾研读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当小说来随手翻阅的。从陌生到熟悉的研读过程,把不理解的点都搞懂、搞透了。在扫清理解上的障碍之后,就只剩下了记忆的问题。而普通心理学的散知识点太多,不可能哇啦哇啦像背课文那样成段背诵,有效的方式就是多次重复浏览,加强记忆,达到再认的水平就可以。
我常常是在看实验或者统计看累了的时候,拿出普心来随便翻阅一章。就这样,看似阅读的深度不够,但是翻阅次数累积起来效果应该也挺吓人的,至少有几十次吧。效果还是很不错,起码遇到选择题,都能选对的。
2)普通心理学之大题:建立并充实自己的题库
其实纵观普通心理学的整本书,每一章里能成系统的、可能出大题的点并不多,完全可以整理出来集中记忆。我是这么做的(先准备好一个大笔记本,开始手动整理了),一方面找出书本中系统阐述的问题(明显的标志就是分出1、2、3点的),把要点提取出来;另一方面,参考之前提到过的从各种渠道搜集到的资料,尤其是考试真题,看看他们大题怎么出的,出的哪一章的题,已整理的略过,未整理的摘出来,合并到自己的题库里。当然,除此之外,自己在其他材料上看到过题,靠谱的都整过去吧,多多益善,复习全面。之后,对于自己整理出来的这些题,在复习的过程中逐渐充实答案,光靠书本上几条几点完全不够。至于到底有什么东西可充实,可以是实验中对应此处的经典实验(或只摆出结论),也可以是你在其他参考书中看到的比较好的论述段落。
总之,经过你自己的加工(过程中请加入自己的靠谱的判断和筛选,且以教科书的阐述为主线),你完全可以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小题库。待整理完毕,临近考试一个半月,就可以开始加强记忆了。而在此之前请把精力用在散点知识点上,最后再集中背大题。
3)实验心理学:多本教材结合看
实验心理学是我不太入门的一科,与普通心理学不同,在复习实验心理学的过程中我同时参考了三本教科书,有杨治良的、孟庆茂的、还有朱滢老师的。之所以把能拿到的教材都买来看,是因为有些地方一本书的解释实在看不懂,就去参考一下另外一本的解释,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然后再多看几遍,慢慢就领悟了。也是因为当时我所在的学校既没有心理系,也没有心理学专业,无处去请教,只能自己去领悟。
大概还记得,三本教材各自的优势。朱滢老师的书记忆那部分写的很好,因为他本身就是做“自传体记忆”方面的研究的,很透彻;杨治良的书貌似在前面几章的方法论上写的比较条理、易懂(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罗嗦),可以作为实验的入门书来看;孟庆茂的书貌似是最全乎的一本,要从头到尾看,不过其中也有不少小错误,复习的成熟了之后可能自己就发现了,没准现在的版本里也改正了。于是,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在考试之前是个心理学小白,也复习实验的时候,也可以先看杨治良老师的书,通读一遍,再看孟庆茂的书,并且以它为主,复习到记忆的部分务必参考朱滢老师的书,其他章节的实验有看不明白的时候更要三本书都拿来看看。
4)心理统计:重应用,轻原理
缺乏理科头脑的我,遇到统计又如临大敌,还好心理学统计重在应用,各种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尤其要区分清楚,这是复习统计的重点,而不那么看重统计原理和推演过程。读了研之后更是发现,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过分析明确了该用哪种统计方法,然后就去SPSS里点选按钮去了,然后软件就乖乖地给你跑出了一大堆数据,这时候你要挑出对结果又意义的参数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这门课的复习就是要明白各种统计方法该怎么用、在什么条件下用、给出的统计结果如何解释,而对于书中大篇幅的公式推导过程我是没看懂,有余力的同学搞懂它一定是有好处的,但实在搞不懂的人也不要耿耿于怀了,舍弃掉也没什么。
复习统计的过程中主要看了张厚粲老师的那本经典书,看了好多好多好多遍,有些地方确实难懂。后来才听人说甘怡群老师那本统计书比较好理解,我读研之后才翻看,确实精炼、易懂,建议大家结合着看吧。
5)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看讲义,省时间
这两门课是真真让人头疼,那么一大厚本书,而且所占分值并不多,像普通心理学那样吃透了去复习很不划算,时间也不够。最后的解决办法找了不少的真题和别人整理的讲义,教科书的话也看了,但着实不仔细。教育的大题也像普心一样整理了几个,最后背了背。
以上洋洋洒洒几千字,估计也不足以帮助别人应对考研过程中的各种苦恼和迷茫。遇到问题须得自己寻找解决方案,但只要记得三点,认清自己的优劣势、专注于目标、足够的努力。相信结果不会太坏。
祝福所有考研党都有理想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