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位达观风趣,热爱生活的文豪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豁达与乐观。
而他背后的一些趣闻更是为这位文学人物平添了几分立体与生动。
很喜欢看《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系列之苏轼》,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教授康震幽默生动的言语,让我更加对他的生平与处事态度充满敬佩。
苏轼为世人所崇拜和喜爱的原因有四:
排在首位的当然是他出众的才华和天赋异禀。
从小受家庭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再加上他自身本就刻苦努力、父亲苏洵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自由式教育,使得苏轼从6,7岁就可以与小伙伴作诗当游戏玩,说是游戏,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素养的潜移默化的养成,再到后来得到贵人张方平先生以及当时的大文豪兼文人领袖欧阳修的赏识,苏轼更加将自己的诗词天赋与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二是苏轼作为文人领袖表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人敬佩。
苏轼门下有四学士,其中有位名叫晁补之的年轻人诗词比较华丽,苏轼觉得学习写作应该遵循平实到华丽的进阶规律,现在一下子跳级会不利于以后的写作。于是陷入纠结,如果对晁补之直言,说不定会挫伤年轻人的锐气,但如若不指名,任其发展,谁都不敢保证以后的写作之路会越走越歪,于是他想到让同辈黄庭坚出言劝导,这样既维护了晁补之的锐气锋芒,又能进一步激励他纠正写作中的小错误。大家领袖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其三是苏轼的雅趣共赏: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他可以将在小时候听过朱氏讲述的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与花蕊夫人的绵绵情意完美续写,成就一首《洞仙歌》;他也可以在贬谪他乡期间与农民乡人谈笑风生,研究耕种大麦的技巧。
其四是苏轼对人生的超然与豁达态度。
东坡曾经为朝廷重用,走上人生巅峰,但也曾三次遭遇贬谪,贬谪时间断断续续多达12年之久,或许正是因为这贬谪的数年艰辛,使他看清了朝廷党争背后的复杂阴谋,使他更愿意远离朝堂,甘愿做地方官来真正为百姓做实事,修亭,治西湖,建苏堤,成就如今的“西湖春晓”;使他更能对人生的悲苦泰然自若,在杭州发明东坡肉,在惠州苦中作乐烤羊蝎子,荣获一位古代美食家的称号。
这样一位鲜活又可爱的历史人物,谁又能控制的住内心的喜爱,抑制住内心的好奇不去了解与研究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