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水调歌头 · 秋笺
静静地白莲
雁塔秋渐浓,拾得落英红 。
银杏轻叶蛱蝶,飞入碧池中。
风舞云袖心动,欲寻禅院钟声,黄金满地迎!
素菊傲霜冷,枯藤越窗棂。
羞吐蕊,翘盼归,何虚行?
玄奘得果,往生兜率弥勒宫,
慈恩祖庭悟慧,般若古佛青灯,闻梵呗唱诵。
盛世华庭供,禅院了不空。
玄奘法师与大雁塔公园北门入口
金黄的娑婆世界
正文:
沾花惹草不是喜好,招风引蝶也不是特长。却沦陷在大雁塔秋之情殇的温柔乡里,留恋往返,天天去临幸一次,做了一回又一回明目张胆的“好色之徒”,深深醉乡,不能自拔。
深秋至,大雁塔广场又像是着了火一样的灿烂奔放,毫不吝啬的展示自己像云霄一样的炫丽衣裳,黄如锦,红似火,紫若烟,翠犹碧。把一年里最成熟的风华化作情殇,夺目却不耀眼,通透而不张狂。一笔一划都是情,一字一句皆有意。这把火一烧就是几千年,从盛唐的崛起到现在的辉煌,皆因一位叫玄奘的法师在千年前埋下了永不熄灭的种子。
大雁塔不是因为有大雁而驰名,而且一只大雁也不曾在这里栖息过。大 雁塔自建成以后,就有“雁塔”之称。它的得名由来,众说纷纭,流传不一。
一种说法是:古印度迦蓝佛曾“穿石山做塔五层,最下面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玄奘最初设计建造的塔就采用了这种形制。
另一种说法是:按照印度佛教传说, 当初佛教有大乘与小乘两大派,小乘佛教不忌荤腥。有一天,一座小乘寺院的和尚买不到肉做饭。这天正好是菩萨布施日,天空一群大雁飞过,一个和尚仰面望着雁群自言自语:“今日僧房无肉吃,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话音未落,领头的大雁便折翅坠地。于是全寺和尚大惊失色,领悟出这大雁分明是菩萨化现,他们在大雁坠地处建造石塔,从此戒绝荤腥,改信大乘佛教。因此,佛塔又称雁塔。
再一种说法是:当年玄奘取经途中曾困于沙漠,后来得到大雁领引,才找到水源,得以生还。建造这座佛塔是为报答菩萨化身指点迷津的大雁之恩。
还有一种说法:它和佛祖释迦牟尼曾化身为鸽救生的佛教故事有关。唐代人习尚雁,通常以雁泛指鸟类,因此得名雁塔。
大雁塔 大慈恩寺一千四百多年前,长安城一位高僧悄悄地走出了城门,一路向西,历尽千辛万苦西游印度取回真经,完成了一项惊天动地的壮举。为盛唐崛起和黎民百姓带回来福慧恩泽,举国上下为之庆祝欢腾。这次西行为苍生求回解脱之道,为千年后今天的辉煌埋下了星星之火,如今,足矣燎原。
就在这位三藏法师(注解1)取经回来之际,唐高宗李治(当时还是太子)为报答生母文德皇后的慈恩,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就迎请刚刚取经回国的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慈恩宗(注解2),此寺就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圣地,从此寺名称为“大慈恩寺”。玄奘主持该寺,译经弘法,使慈恩寺发展成为当时国内最具规模,最高水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道场。皇家寺院,高僧主持,故此寺地位、名声大大提高。加之寺内多植奇花异草,名贵树木,一年四季因而常有不少王公贵族到寺院进香赏花观叶,甚是热闹,第一把火就被这位阿阇梨(注解3)亲手点燃了。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玄奘法师奏请朝廷建造雁塔来供奉从印度取回的经文和佛骨舍利,到十月建成。初时塔为五层,砖表土心。公元701-704年,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时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一直保存至今。该塔建成后,保存从了印度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而建的,并葬有舍利子万余颗。最具有学术说服力塔名的来历是这样的:大雁塔是玄奘仿照印度的雁塔而建,故沿袭印度塔之原名。塔名前加一“大”字是代表大乘佛教的意思。
玄奘取经埋下的火种在慈恩寺译经弘法之时,就成果点燃起从印度带回的这第一把熊熊大火,足矣烧遍了长安城,乃至全国。唐朝著名诗人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屠(注解4) 》 ,鉴证当时大雁塔在全国的影响与鼎盛。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大雁塔高耸云端,好像从平地上涌出一般,孤傲高峻地直接太空。登上大雁塔的绝顶,凌空绝顶,仿佛自己超脱了人世间,沿着石阶小道盘旋攀登犹如升上天空。塔身高耸宏伟似乎压盖着神州大地,峥嵘崔嵬的建筑简直胜过那鬼斧神工。塔高七层紧紧地连接着青天,四面飞耸的檐角挺拔几乎遮住了太阳的光辉。站在塔顶鸟瞰可以数着飞翔的鸟儿,俯身向下可以听见阵阵怒吼的狂风。往远处看,巍峨终南,此起彼伏,山连着山,好似波涛汹涌连绵不断;群山奔走会合,如百川归海朝见帝都。两行青槐夹着长安四郊的交通大道,那里的宫阙楼台建造得多么精巧玲珑。西风送来了一片悲凉的秋色,苍苍茫茫已经布满长安关中。再看看长安城北汉代的五陵一带,历经万古千秋依然朦朦胧胧。此刻清净的佛音,智慧的佛陀解脱之道我们完全可以领悟,行善悟道素来是我信奉崇尚的祖宗。我发誓回去后行将辞官归隐,悟彻佛家之道的确能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无穷。
对话唐朝 重现建塔 玄奘西行出发秋华·醉花阴
静静地白莲
秦砖汉瓦琉璃坊,雁塔盛秋妆,再度重阳
日,诗词歌赋,悠扬入未央。
红叶金黄靡紫香,枯草染寒霜,慈恩荡钟
声,飞花穿越,随风长安巷。
这第二把火如今已经烧的瞩目世界,每天,大雁塔遗址公园里游人如织,参观了解玄奘法师当年创造的奇迹。游学印度取经对于现在不了解大乘佛教(注解4)的人来说确实是天方夜谭了,游学目的和经历《大唐西域记》里阐述的精尽详细,建议拜读。
景区内,广场里,银杏,红叶李,梧桐,枫树,柿子,青松苍柏,数不清的奇花异草,灌木丛林以各色姿态装点着古老神圣的大雁塔。秋风用画笔着染,先让绿叶没有那么鲜绿了,轻笔膏墨慢慢地由绿变黄,随着手笔的深入,大部分树种的树叶灿烂金黄,辉煌璀璨。阵阵秋风下,黄叶开始纷纷飘落,犹如飞花穿林,淋漓尽致。一片片在林间飞舞,就像是飞蛾扑火般带着焚身碎骨,化为灰烬的遗憾,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跳跃着,旋转着,轻舞飞扬着,翩然落下。
最近天气晴朗,碧空湛蓝如洗,大部分树叶都渐渐变黄了,燃烧了整个大雁塔及长安城。公园正东门,银杏丛林参天,遮天蔽日,阳光从缝隙里透出来都散发着金黄的气息。树梢有的已经迫不及待的枯落。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地面像铺了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随风纷纷飘落的黄叶,好象是蝴蝶在空中飞舞。轻奢的黄,夺目的黄,光辉的黄。站在一片朦胧的金黄中,轻轻闭上眼睛,聆听秋天的旋律,婉转动听,使人陶醉其中。道路旁金黄的树叶,铺成了一条”黄金大道“,树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树枝,故作飞花在空中轻盈地飞舞。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蛱蝶飞花东门入口冥思中燃烧自己
一颗枫树横斜池边道上,硬是伸长了枝干去窥看自己在水中的倩影。水清浅,叶绯红,丽影映池中。似待嫁的新娘,盛装打扮,不胜娇羞。这一株火红火红的枫树,站在姹紫嫣红的丛林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霜叶红于二月花”!虽然只有一种颜色,却是天下一绝的中国红。枫叶只有在遇见秋天时才会娇羞,远远望去,像朝霞一样的红云,把这一池秋水都染红了,与树融为一体,颜色由浅到深,像一幅油画一般,就是再好的画家也调不出这般相匹配的色彩。
池观斜影如火如荼
十一月了,连续两个月的缠绵秋水终于停了,艳阳高照,大雁塔丝毫也没有冬天要来的征兆,反而比九十月份温暖了许多。歇步亭台水榭边,置身丛林里向上看,树冠的枝丫相互交叉掩映,偶尔从间隙挤出一丝阳光,在树叶间闪闪烁烁,一直跟在我的身后,把它细碎的剪影在碧水中与实景交相辉映,有着七分神似,恍惚中一时间竟也分不出真假虚实了。
亭台水榭 亦真亦幻柿子树的叶子已经落得七七八八,枝上缀满了沉甸甸的柿子,这些火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灯笼。在繁密而又苍翠的冬青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艳可爱。秋风吹过,一个个”小灯笼“轻轻地摇曳起来,点亮自己的光辉,闪烁着自己微不足道的光茫。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梧桐树在秋天的树木中总是显得那么高大。大多数树木都是春天长出新的枝叶郁郁丛茏,而到秋天,树叶们大多数都被埋葬在树下化作春泥,在萧瑟中流下自己最后一滴相思泪。而梧桐树,秋天正是他风华正茂的时候,燃烧着自己巨大的身躯,矗立在众树之上,在秋风中挥洒着无数只热情洋溢的手掌,欢迎游人的到来。叶子形如放大的枫叶,细看每片飘落地叶子,条纹几乎都不一样,颜色从边沿往里着染发黄。这里的每一片树叶,都是被秋笔画出来的一样。
虽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青松苍柏一年四季都穿着碧绿的长袍,站立在这绚丽多彩的秋不嫌纷扰,显得更加挺拔苍翠。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天你一定要到这大雁塔的葱林里去,在如火如荼的火焰中燃烧自己,领略大自然里独特的洒脱和孤傲,读懂雁塔的智慧与鼎盛。走在密集挺拨的林中行走,踩着松软的金黄树叶,心中自会泛起一阵阵心绪的情愫,燃烧着火热激情。走累了,随便倚依着一棵大树,和唐朝来一次对话,坚实有力的感觉会慢慢注入心底,冥冥中祈请玄奘法师坚强和力量的火种燃烧自己。
柿子梧桐
银杏
这一场辉煌的火唯有冬才能熄灭他的情殇。当天气慢慢变冷大地渐渐僵硬,曾经碧绿矫健的身姿在瑟瑟秋风里慢慢变老变黄的时候,秋以坚韧支撑着憔悴,大义凛然地抵抗着风霜的侵袭。当万物渐渐褪去色彩生命渐渐萧条的时候,冬为他披上洁白无瑕的纱裙银装素裹,在寒冬展示生命的顽强。或者盖上暖和雪白的棉被酣然入睡,来年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是个让我思念的季节,落叶飞花,蛱蝶飘舞,和我的思念都积了厚厚一叠,在秋叶上燃烧曾经的璀璨辉煌。皓月当空,琉璃激荡,在长安的夜空奏响一曲天籁之音,余音袅袅,荡气回肠。诉说不尽的情怀随风逐流,随波荡漾。
后记:
行香子 · 冬月
静静地白莲
红了李霜。黄了杏裳。
送秋忙,冬月明亮。
雁塔灿烂,阑珊辉煌。
大长安,夜风光,歌欢畅。
夜幕苍茫。鼓乐高昂。
喷泉上,琉璃荡漾。
逸彩流光,余音绕梁。
风清朗,神飞扬,心怒放。
2017年11月2日于雁塔夜
流光溢彩 皓月姣美 笙歌欢畅注解(解释来源《佛教大词典》):
1.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又作三藏圣师、三藏比丘。略称三藏。印度早已采用此名称,如摩诃摩耶经卷下(大一二·一一三下):‘俱睒弥国有三藏比丘,善说法要,徒众五百。’我国则专指通晓三藏,并从事翻译经、律、论之高僧,其中以玄奘最为著名,世人每以‘玄奘三藏’或‘唐三藏’尊称之,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首(大八·八四下):‘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2.慈恩宗:(流派)佛教之一派。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即三论宗,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有瑜伽显扬诸论,而以成唯识论为最。唐玄奘至中印度,就学于戒贤论师。归译传,以玄奘住慈恩寺,故号慈恩宗。明季此宗大振,一名法相宗,又名唯识宗。在中国,为唐朝慈恩三藏玄奘及其弟子窥基所创。此宗立五位百法,分判有为、无为等诸法,以鼓吹万法唯识之旨;以其为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派,故此一大乘教派即称法相宗。又以玄奘、窥基皆住于慈恩寺,故称慈恩宗。习法相之学者,则称慈恩家。因主张以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等三相解释宇宙万有,故又称三相宗。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参阅‘法相宗’3373)
3.阿阇梨:中文译为教授或轨范正行,是代表和尚教学的法师,他的言行可以矫正弟子行为,做为学习的榜样、模范。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4.浮屠:浮屠,梵语Stupa的略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杂语)亦作浮图,休屠。按浮屠浮图。皆即佛陀之异译。佛教为佛所创。古人因称佛教徒为浮屠。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人们奋不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两个方面。就“不杀生”而言,为“止持”;就“救人命”而言,为“作持”。这就是佛家常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西游记》第八十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快去救他下来,强似取经拜佛。”
5.大乘佛教:大乘,梵语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之觉悟(如小乘行者)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
西元前后,除比丘教团外,各地均有在家佛教信徒团体成立,彼等自称菩提萨埵(梵bodhisattva ,意为求觉悟者,略称菩萨)。菩萨一词于本生谭中,原指佛陀之前身,特用于未达佛果之修道阶段;上述在家信徒特具信心,自信必能成佛,故亦自称菩萨。此种教团中,亦有来自比丘教团者,彼等信徒逐渐纂集、传诵异于当时经藏(阿含经)之经典,如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此类经典叙述般若空之思想,并以诗歌赞叹佛陀永恒之生命,强调‘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思想,并诃斥声闻之希求自度乃不了义,重视六波罗蜜之实践德目,尤其强调布施之重要性。其行动不仅具有社会性、实践性之意义,且渗入浓厚之宗教情绪。我国与日本之宗派大都属于大乘佛教。[世界佛教通史第一篇第八章(圣严)、印度佛教史概说第九章(达和译)](参阅‘印度佛教’2215)
在部派佛教流行时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开始产生和传播。当时在家佛教徒中流行着对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从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团——菩萨众。参加这些教团的有出家的导师(僧侣)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们中间一部分人为了修持和传教的需要,编辑了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经籍,最初为般若系经典,以后又有《妙法莲华经》、《维摩经》、《华严经》和《无量寿经》等出现。这些经典阐发了空、中道、实相、六度、菩萨道、多佛、三乘分别和一心本净等等思想。在上述种种经典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大乘两个主要派别——中观派、瑜伽行派。中观派大概在2世纪才开始形成,创始人是龙树,经提婆、罗睺罗跋陀罗传至佛护和清辨时,因对中观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分为自续派和应成派。中观派发挥了般若经中的思想,认为修持最高的境界是空,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关系(缘合)和一种假借的要领或名相(假名),它本身没有实体(无自性)。对于真正的佛教徒应该证悟上述空性的“真谛”,但是对于被无知(无明)覆盖的凡夫仍应导以“俗谛”,即承认世界相对存在的真理。瑜伽行派兴起于4~5世纪间,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该派的理论奠基人是无著和世亲,主要经论是《解深密经》、《瑜合伽师地论》、《唯识二十论》、《成唯识论》等。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和安慧,以上称为无相唯识派;世亲的另一继承者是陈那,他是后期瑜伽行派的先驱。陈那的后继者有护法和法称,护法发展了世亲和陈那的唯识学说,法称发挥了陈那的因明学说。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他们把识分为三类八识,而把第八识即阿赖耶识(藏识)看作是现象世界(现行)的根源(种子),个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阿赖耶识所派生的(种子生现行),所以名之为“所知依”。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另外还阐扬五种姓说,认为有一种“无种姓”的人,毕竟不能成佛。
网友评论
学习了你的描写手法!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瓶中甘露常遍洒,苦海常做度人舟,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图文并茂,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