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
[注释]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此句是说,知道的人不说,爱说的人不知道。另一种解释是,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不聪明。还有一种解释是,得“道”的人不强施号令,一切顺乎自然;强施号令的人却没有得“道”。此处采用第二种解释。
2、塞其兑,闭其门:塞堵嗜欲的孔窍,关闭起嗜欲的门径。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此句意为挫去其锐气,解除其纷扰,平和其光耀,混同其尘世。
4、玄同:玄妙齐同,此处也是指“道”。
5、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这几句是说“玄同”的境界已经超出了亲疏、利害、贵贱等世俗的范畴。
【帛书版原文】

玄同狀態中的知,乃无爲思識的慧識之知,不可輕言於人聽,輕言則易産生其所知的深入發展,甚至喪失慧識之知,而再也難以展開慧識與智識同步的真知。
本句乃靜坐時對調心調意的要求,心不外想意不外馳眼耳鼻舌身意六門緊閉,觀於內、注於一。
心意中和則容易進入玄同狀態,明光自現,性光、心光、身光混融和合,同一之中朗照塵身塵境。
調節控制意識的無明活動,保持玄同的深化,性光的圓明,而且注意排解紛紜雜念的産生。這就是實踐與道的玄中合一同步。
對於玄同狀態中的道光德能不可因獲得而執著,也不可因既然獲得而輕慢,得而“不即不離”,用中之謂。
玄同中的性光分爲不同層次和階段,不可以得而在其中追求利銳,也不可亂用而傷害她;不可因性光的圓明而驕傲貢高,也不可因得而淺嘗輒止,無所謂地慢待她。
玄同是得到了“體道”的自然表現,她不應當受到後天凡俗的親疏、利害、貴賤所左右,故而爲天下之至貴至尊的物質。
【个人理解】
这里说的是一种“玄同”的境界,这里的玄指的是玄妙的意思,同意指“同道”,这里的“挫其锐,解其纷,同其尘”其实跟道德经里面的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描述的语言如出一辙,可以理解为这是道性在人的身上体现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玄同,意思就是玄妙的如同道一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里其实并不是说的聪明和不聪明的意思,其实是说的这种状态,只能用先天的智慧去感知,无法言说,如果能够言说出来,那么就不是属于先天的智识了,而是运用的后天智识来认知,所以这种先天的智识是不能言说的,能说出来的就不称之为先天的智识了,这个就引申出了后来的玄同,这种状态也是一样的,而且超越了后天智识认知的亲疏、利害、贵贱的范畴了,对人来说是天下至贵至尊的东西。
这里说的就是俗话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那么这里也是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要以追求精神领域的“玄同”为目标,达到这种至善的境界,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人生当中最为珍贵的,追求这种精神境界的时候,我们必须抛弃后天智识,以及关闭欲念的通道,放弃对物质方面的一些追求和执念,学会观自己的内在,那么这样我们的价值观也就正确了,先内求,再外求,正所谓内圣外王,对于现代这个社会的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