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作者: 套马地汉纸 | 来源:发表于2019-10-23 13:36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译文:

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说的,多话的就不是智者。

塞住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

这样就不分亲,不分疏;

不分利,不分害;

不分贵,不分贱。

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这一章讲述了人的最高道德境界——“和”。这就不仅仅包括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人们处世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们要排除私欲,加强自我修养,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平和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

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即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达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

“和其光,同其尘。”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是庸才,谁知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众人的;好像个个都很讷言,谁知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的,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行动上显露自己,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是他们怕自己耀眼的光芒得罪了别人。得罪了的人便成了自己的阻力,成了自己的破坏者,如果四周都是阻力或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都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自己求知于人的目的呢?

聪明的人如果锋芒毕露就会招致别人的猜忌,清高的人傲慢无礼,只能使别入疏远。以退为进,以屈为伸是生活中的一大智慧。

真正的智者是不会去追求形式上的理解和尊重的,他们对任何事都表现得无争无抢;他们个个都是深藏不露的高能人士。他们是不会在言语和行动上表露自己,以求哗众取宠而已。所以,这样的人才是顺应自然大道的人,才是天下最可贵的人才,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尊敬的人!

处世不要锋芒太露,并不是说要伪装自己,而是办事要分清主次,讲究方法。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说一个人平时不咄咄逼人,到紧要关头自然会发生良好生活环境的功效。

一个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不可能件件都要劳心伤神,只有碌碌无为的人才会整天为琐事缠身,在世俗面前夸耀自己的才华。一个人要想拥有足以藏身的三窟以求平安,先要藏巧于拙,锋芒不露;还要有韬光养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华的修养功夫;再有,办什么事都应当留有余地,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纯洁和清醒的自我。

                              2019-10-23

相关文章

  • 怎样才能成为贵人

    走马观花道德经(56) 56.道德经第五十六景点——玄同之门 第五十六章 同流而不合污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五十八】以德为贵,才能成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 至道学宫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解读。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 初识《老子》第56章

    第五十六章七十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也,言者不知也。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 道德经56和光同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道德经学用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duì),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智者呢?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智者呢?在老子看来,真正的...

  • 2019.01.14晨间日记

    起床:8:05 就寝:12:00 心情:悠闲 午休:无 昨日感悟: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

  • 天地洪恩 玄德悠悠

    走马观花道德经(51) 十二、道德经第十二景区——感恩之区 本景区包括第五十一至五十六章,围绕天地父母恩,先述恩德...

  • 癸酉金石—和光同尘

    癸酉金石—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 和光同尘 | 《道德经》第56章学习感悟

    跟杨鹏老师学《道德经》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杨鹏校订本)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

  •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整理时间:2019-04-2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经典整理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fk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