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
中国文化的演变,浅谈“三思而后行”

中国文化的演变,浅谈“三思而后行”

作者: 清玥余歌 | 来源:发表于2018-02-02 14:23 被阅读0次
    中国文化的演变,浅谈“三思而后行”

    文/玥伶

    在中国,三思而后行,是一句人人都懂的古人告诫。

    印象中,有次一个美国小伙子在电视节目中,“三思而后行嘛”顺口而出,可想它的传播之宽广,对人影响之深远。

    生活中很多人也常常用这句话来劝告他人,做事要深思熟虑,反复思考,以权衡得失,周详稳重地做决定,才能获得即定成功。

    这好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那我们的理解到底是否有误?

    好多人都认为这是孔子说的话,答案是孔子也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

    别骂我忽悠啊,请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公治长》,一起来揭开古语的真相。

    《论语·公治长》原文中是这么写: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 斯可矣。

    大致意思是:季文子这个人做事很谨慎,往往都是三思而后行,孔子知道后批评他,说只要思考两次就够了。

    我个人推测,这句古语有可能是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在一些文化普及不高的年年岁岁里,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遗失后半句,从而让古训变了样。

    可如果只取前半句“三思而后行”这个成语是片面的,是断章取义的,是违背先人文化智慧的。

    历尽千年,我们也无法用考究的态度去研究先人们的思考及处事理念,其实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记得大概一年前,我在朋友圈发文,本意是分享先人智慧,纠正人们的错误认知。其结果是被人鄙视,笑话我违驳常理自不量力。

    今天我仍然想以自己低矮的认知力,来分享点我个人的观点,以求尽量去解读圣人先学。

    举个例子,如果某个投资项目摆在你面前,你首先要分析这个项目是否可行。第一,可行的因素有那些?第二,不可行的原因有那些?

    然后就可以跳到下一轮思考了:这个项目我自己该不该投资?

    我认为此轮考虑也分“两思”:第一:投资成功后有那些好处?第二,投资失败的后果自己能否承受?

    以上两点分析后,就可得出该不该做此项投资,就可以“后行”了。

    如果你硬要辩解,这怎么够?还要考虑怎么实施此项目才会成功,会遇到那些困难等等,问题一大堆啊,你怎么把重要的问题忽略了?

    我想这些问题又该进入下一轮的“两思”范围了。为什么这些问题不能归入上一问题的“两思”之后,成全“三思而后行”呢?

    我个人观点是,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会面临种种困难。而你可能在过分深入慎谨的思虑中,被这些困难吓倒,从而一拖再拖,甚至是把自己吓退。

    然后N久后,看到别人同样项目投资成功后,你只好懊恼地感叹,早知道……

    你早知道啊,只是你还在三思四思时别人已经行动了而已!

    如果你“两思”后觉得,以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承担投资失败后造成的后果,你不得已而放弃。那再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可后悔。

    因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你没能力接住这次的机会,那就回去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机会来时,你有能力去把握。

    其实以上解释还有狭义性,我相信孔圣人之所以反对人们过分思考,犹豫不前,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就是人都有本心,如果过分思虑,就会左右权衡利敝得失,还会做出违背本心的决定。

    例如:

    你看到一个男人在暴打一个老人。你本心认为这个行为不对,应该想办法制止。

    但如果你过分权衡,可能就会考虑,要是自己也被揍怎么办?去制止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等等…

    你还在犹豫思虑中,老人已经被打成重伤……

    所以《论语·公治长》原文中写: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 斯可矣。

    以我们现代人的口吻:三思而后行?不 ! 对与错、好与坏、得与失,两思就该行动啦,要做事情就别拖拖拉拉。

    中国文化的演变,浅谈“三思而后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的演变,浅谈“三思而后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dqe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