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玥伶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常常让现代女性恨得牙痒,凭什么女子要无才便是德,有才就是失德吗?忌有此理!说这种话,还配当什么圣贤?
其实,我们都误会先人了,这句话最初就是在夸女子的才德,而且用在男女平等的现在也不过时。
这可不是我乱忽悠,是古人的原意。大家先别急,待我讲出原委。
隋唐演义里的原文,引证来供大家参考: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人亦有‘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这里所说的“男子有德便是才”,意思很好理解。
古代男主外,不论赚钱养家或是为国社稷,如果只有才干没有德行,就会为祸社会为祸百姓。如果有了品德,以德处世待人,品德为主,才能为辅,就能让才干发扬光大,成为造福予人的人才。
而“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里的“无”不是我们通俗理解的“没有”,这里面也存在着我们惯常思维对先人文化的误读。
这句话里的“无”,其实是一种心境。就像“无物”、“无我”、“无念”,不是真的没有万物,没有自我,没有意念。而是一种放下,一种豁达,一种境界。
所以古人所谓的“无才”,本来是赞赏那些有才的女子能自视若无,不自炫其才的高超德行,并非贬抑女子!
到了明末清初,这句话出现了变味。那时文化普及还不是太高,普通人家女子能通文舞墨的不是很多,但读书赋词写诗却成了青楼女子的杀手锏,她们以此技能俘获了很多才子官员,甚至是皇上的青睐。
许多才子为此流连忘返,官员富贾也争相把青楼才女迎娶为妾,由此引发一场场家庭争风吃醋的闹剧。
许多旁观者就此风气大发感概“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就此变味,意境变窄,偏离了先人的原意。
不论男女,德为主,才为辅一直都不会过时,而有才不自高自大也利于我们修德。
是我们受到文字障碍的关系,误读了老祖宗的苦心。我们应该要对老祖宗误会深表歉意,并且以身为中华儿女,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为荣!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一句时时提醒我们自省的先人智慧,也是对不恃才而傲,有内涵修养的女子的煲奖。
中国文化的演变,浅谈“女子无才便是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