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e Flint与巴菲特的故事
Mike Flint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十年之久,还曾为美国四任总统开过飞机,但他仍在事业上有着更多追求。有一次,他和巴菲特在探讨他的职业生涯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去做这么一件事:
首先,巴菲特让Flint写下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25个目标来。
于是,Flint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些目标写了下来。
然后,巴菲特让他审视一下这个清单,然后圈出他认为最重要的5个。Flint也照做了。
Flint现在有了两个清单。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5个目标,另一个是另外20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事。
巴菲特问Flint: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Flint答: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于实现这5个目标。至于另外20个,并没有那么紧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
巴菲特听完后说道:不,Mike,你搞错了。 那些你并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张潇雨《庆三万送福利丨巴菲特的人生战略观》
网购经济学:为什么我买得比别人贵
每到购物节的时候,各个电商平台都会推出各种优惠信息,预售、满减、直降红包、返现券等等。但是,同样的商品,同样的渠道,有人花了5折买到,有人却用了各种优惠券只花了三折就买到了。《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这本书里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和每个人的信息能力不同有关。
信息能力是人和产品之间的特定关系。每个人的信息能力都是有限的,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一个产品。一个人对于某个产品的信息能力,取决于两点,一是他自身的属性,二是外部因素。
自身属性指技能和努力,技能包括经验和天赋,努力包括花在这个产品上的时间和工夫。比如,花了很便宜价格买到商品的人,长期关注各类店铺、各种券和红包,这就是经验。在购物节的时候,花钱更少的人可能下了三次单,一次比一次便宜,最终留下了最便宜的一单,这就是努力。除了自身属性,外部因素也能影响人的信息能力。比如,在Airbnb早期,为了让用户能更好地了解信息,创始人改善了房屋展示图片的分辨率。这个简单的方法有效地提升了潜在消费者的信息能力,促进了更多交易。
那商家是如何利用消费者的信息能力的呢?首先,在消费市场中,价格和质量一般是生产者和商家决定的,但销量是消费者决定的,可以说,市场上的供需双方共同决定着产品总的利益。双方的总收益可以看作一张饼,饼的大小依赖于消费者的信息能力以及商家相应采取的行动(调整价格和质量)。一般来说,信息能力越高,饼越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商家要主动帮助消费者提高信息能力,这样才能将饼画大。
而当消费者的信息能力提升之后,会产生两个相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促进产品销量增长;另一方面,有效的竞争使得利润率下降。所以在产品刚推广的时候,商家会尽量提升消费者的信息能力,而在产品后期,商家反而会阻碍消费者提升信息能力,或者降低其信息能力。那些让我们眼花缭乱的购买规则,其实是平台的障眼法,为的就是让各层次的消费者使用不同的价钱购买。
总之,书里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信息能力无穷大,那他对产品就是完全知情的,相反,如果一个人信息能力为零,那他就对产品是完全无知的。而大多数人,处于一个中间状态,他们对产品真实的认知取决于他们信息能力的大小。
——李翔知识内参
中国人热爱红色的原因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红色的偏爱一直都热情不减。无论是过年也好,还是结婚、开业,但凡是喜庆的日子就都会想到用红色。可以说,红色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现欢庆喜悦的标配。中国人会这么宠爱红色,还要从古代汉朝说起。
刘邦为了维护自己“赤帝之子”的头衔,便在政治上推崇红色。随着汉朝在政治上越来越推崇红色,红色便成为了一种高贵的象征。久而久之,民间就借用红色来代表吉祥,很多民俗也随之发展起来,直到现在成为了全民的吉祥色。
2. 红色被用来指代女性,是因为胭脂文化
胭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腮红。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胭脂应该起源于商纣时期,当时有个叫燕地的地方,那里的妇女会采摘红蓝花叶,将花汁处理,凝结成油脂,用来妆饰容貌;而另一种说法是,胭脂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那里的贵族妇女经常用胭脂来修饰脸部。
胭脂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汉代。当时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曾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文化上的交融。胭脂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引入到中原地区,成为了女性的专宠。到了隋唐时期,胭脂就更受追捧,甚至出现了“桃花妆”这种流行妆容。正是出于古代女性对红色胭脂的迷恋,一些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便开始出现以“红妆”“红颜”等词来指代女性,而红色也由此成为了女性的专属色。
最早使用“红妆”来指代女性的诗,是东汉时期《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诗中用“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来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而至于“红颜”这个词,据班固的《汉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在悼念亡妃李夫人的词赋中曾经写到,“既感激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就是用“红颜”这个词来指代用红色胭脂妆饰自己的李夫人。
《弈棋仕女图》——陈鲁南《织色入史笺》| 于姝婧解读
《少即是多》| 林走解读
关于作者
本田直之:一个非典型的日本人,工匠精神的反叛者,崇尚体验式生活方式,绝不满足于一份职业的成功。在经历上,他是由日本行业权威机构认证的品酒师,是世界遗产学会会员,甚至还有一艘小型船舶的驾驶证。在职业上,他曾经担任过美国花旗银行的高管,现在则拥有自己的开创的公司,担任董事长兼CEO。
除了这些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个成功的作家,出版过四本书,总计销量达到了200万册。本田直之是一个不拘泥于既有生活方式,敢于尝试的人,而且在各个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于本书
介绍与“断舍离”并列的人生整理术:“少即是多”,崇尚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挣脱物质的束缚,在静水流深之间体验生命和生活的乐趣,。
为了写作这本书,本田直之遍访“幸福指数”位居世界前列的北欧各国,并身体力行的亲自执行多年。丰厚的积淀和阅历,让这本书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染力,对囿于物质的都市人群来说,是不可不读的生活指引。
核心内容
“少即是多”推崇的是一种“轻物质,重体验”的生活方式,作者认为,“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获取幸福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在物质上做加法,比如为家里添置冰箱,买回电视机,配齐洗衣机,再买辆车……
而在现在,获取幸福的方式是在物质上做减法,挣脱物质的束缚;而在体验上做加法,增加生活的阅历和厚度,让生活变得更多元化。
一、金钱和物质并不等于幸福感
根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2016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总收入高达37995美元,排名世界第25,税收占据个人收入的30%左右,在发达国家中算是相当低。就是说,他们挣得这三万多美元里,到手大概能有两万两千多美元,也就是相当于13万多人民币,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据,要知道我们中国,就算是北上广,人均收入也仅仅只有7万多。但是,根据盖洛普民意调查组织调查,日本人的幸福感指数在全世界居然是中等偏下,仅仅排名第81位。而与之相对的北欧国家,个人税负高达69%,人民手里几乎没有什么储蓄的余地,可是他们的幸福感,均排在世界前列。比如幸福感排名第一的是挪威,第二的是丹麦,第五的是芬兰,都是北欧国家。
这两组调查数据,让本书的作者产生了强烈的疑惑:似乎拥有的金钱多少,并不能直接体现在幸福感上。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难道我们习以为常的金钱观念是错误的吗?如果不是越有钱越幸福,他们金钱和幸福究竟有什么关系?
二、给生活做减法——体验式生活方式
给生活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用体验式生活方式代替消费式生活方式。体验式生活方式,就是把购买消费品的钱,用来购买各种生活体验,比如你把准备买新手机的钱省下来,买张车票去东南亚生活一个月,这就是购买一种生活体验。
跟旅游不同,体验式生活方式和旅游的重要区别,恰恰就在于体验这两个字。
旅游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消费式生活模式,但是体验式生活方式就不一样,你得扎根进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中,感受另外一种人生。从文化氛围到生活节奏,都需要改变和融入。有很多艺术家,常年都在体验人生的路上,他们可能去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住一年半载,完全把自己当成当地人一样生活。等归来以后,一般都会灵感奔涌,好作品就应运而生了。
这种体验式生活方式,第一个好处,就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现新惊喜,认识更多的人,见识更多的风景和世面。第二个好处,就是记忆会保存的更为持久,你买一台新手机,可能兴奋十天半个月,过了也就过了,记不住太多细节,说不定还会后悔。但是你去一个新的环境体验一个月,可能会记住一辈子。
三、改变自己,避免成为“大公司动物”
很多人是大公司动物,他所有的知识、技能、人脉,只有在某个公司或者某个狭窄的行业内部内部才管用,如果离开这个环境,那他的价值就急剧减少,甚至毫无竞争力。
针对这种问题,本田直之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他在这本书中说:避免成为大公司动物,首先要做的就是锻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而不是大公司中的螺丝钉。除了避免变成“大公司动物”,要获得自由生活,还需要一种很重要的素质。那就是培养你的爱好。
注意,这个爱好跟我们常说的“业余爱好”有所不同。本田直之所说的爱好,是指那些需要投入精力和脑力的创造性爱好,比如制作手办、画画、音乐等等。之所以跟我们常说的爱好有所区别,是因为很多人常说的爱好,其实本质是消磨时间。
比如追剧、看电影、刷微博,这些常见的爱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用动脑。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时间陷阱,会让你不知不觉消磨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时间,然而却不会留下任何有意义的积累。
自由生活,你需要一种能积累知识的爱好,就像本田直之,他的业余爱好是品味红酒,为了这项爱好,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最后神奇的成为了官方认定的品酒师。
一项有意义,能积累的爱好,就像是给你的生命开了一扇窗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惊喜循窗而入,给你的生活带来有益的变化。
金句
1. 每个人类天生都是收藏癖,物质虽然不能给我们的生命增加一丝重量,可是总能让我们产生无法抑制的满足感。
2.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你的生活绝对只会按照需要安排物质,完全不需要囤积同类物品,比如你晚餐已经有了一头鹿,绝对不会再去打一头羊屯着。
3. 你的工作属性,并不能代表你的人生。
4. 股王巴菲特说过一句话:当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句话用在大公司里同样有用,只有当公司出了问题的时候,才知道谁是大公司动物。
5. 一项有意义,能积累的爱好,就像是给你的生命开了一扇窗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惊喜循窗而入,给你的生活带来有益的变化。
新研究:久坐可能会伤害心脏
我们都知道,连续几个小时坐着不动对身体不健康。一项新研究发现,久坐可能还会伤害到心脏。《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这项研究。
先给你介绍一个专业名词——肌钙蛋白,这是心肌细胞在受伤或死亡时产生的蛋白质,是心肌损伤坏死的标志物。在心脏病发作时,会突然释放大量肌钙蛋白进入血液。前不久,世界各地的心脏病学家开始研究肌钙蛋白,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就算没有心脏病发作时那么高,长期存在高肌钙蛋白水平,会对身体不好,这说明心肌内部出了问题,损害正在发生,而且在不断增加。
在《循环》杂志 (Circulation) 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1700多名参与者的信息,包括他们血液样本中的肌钙蛋白,以及运动追踪器的数据,看看他们平时活动了多少。许多参与者都是久坐者,日常生活中每天会坐10个小时以上,有些参与者也会锻炼,他们锻炼的越多,平均坐着的时间就越短。
研究人员发现,平均坐10个小时以上的人,他们血液中的肌钙蛋白的水平要高于平均水平,即便这个数据远低于心脏病发作时的水平,研究者认为,这种水平足以构成“亚临床心脏损伤”,亚临床状态,一般是指疾病的早期阶段。研究人员还对照了其他可能影响肌钙蛋白水平的因素,比如年龄、性别、体重和心脏功能,但久坐和高肌钙蛋白之间的关联依然强烈。
文章说,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只能表明久坐与高肌钙蛋白有关联,并不能表明久坐会导致肌钙蛋白水平升高。不过,负责这项研究的心脏病专家、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教授詹姆斯·德莱莫斯博士(James de Lemos)认为,这种影响很可能是间接的,“久坐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心脏脂肪堆积有关,这些都可能导致心脏细胞受损。”
——李翔知识内参
医疗系统为什么效率低
读者 Lollipop、刀客骑兵:
为什么国家不去做一些减少过度医疗的调研和措施?
万维钢:
医保对各国政府来说都是最头疼的问题,它涉及到道德和伦理,涉及到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最后才是医学和经济学。这本书只讲了炫耀性医疗这一个方面,别的方面问题更大。
比如说,政府认为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对有些疾病如果明知治疗效果很小,就不应该过度治疗了 —— 说白了,就是结果干脆放弃治疗。那好,请问你打算放弃谁的治疗?如果一个医生说虽然这个病人已经很弱了但是咱们还可以试试这个新疗法,政府很难反驳他。2008年总统大选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这种问题,说能不能搞个什么专家委员会来做这样的判断,结果当时共和党马上就把这个假想中的委员会称为“死亡小组”!难道你这个小组有权决定病人的生死吗?
医疗之所以低效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不是一个市场经济,而是一种类似于“礼物”的机制。大多数病人看病是保险公司花钱,那么病人就根本没有省钱的愿望,肯定能用贵的就用贵的。保险公司在理论上应该希望省钱,可是保险公司并不直接参与医疗决定,而且保险公司完全可以通过提高保险费来转移这个成本。
说白了,患者花的既不是自己的钱,也不是保险公司的钱 —— 而是那些不在场的、参加了医保计划的健康人的钱。在场的人都希望多花钱。这就是为什么别的行业都是科技越发达东西就越便宜,而在医疗行业,反而是越来越贵。
很多所谓医疗规范,本质上是保护既得利益集团。比如说血液透析,这个技术已经出来这么多年了,居然还是天价的费用。对其他行业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个笑话。其实透析机里面并没有什么火箭科学,民间就有人自制了透析机,可是政府不让用。当然,你可以说民间的透析机不安全,也许有比如说10%的可能性会加重病情。可是对经济特别困难的病人来说,他在乎这个危险吗?为什么病人就不能自己选择使用哪种透析机呢?
有人考察英国历史上没有医保、没有行业控制的日子,发现那时候医疗费用非常低,根本就不是个负担。也许干脆取消医保,谁看病谁花钱,政府只对最低收入的人群提供人道主义的援助,市场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医疗费用就会大大降低,而人民健康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现在保险公司和医疗利益集团已经绑架了美国,这个制度是不可持续的,有识之士已经看明白了,将来也许就会发生革命。
——万维钢《答读者问 | 高手的学习态度》
个性化教育方案
咱们以踢足球为例,来说说什么是个性化的定制方案。
可能有些人觉得踢球是一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才干的事。其实不是的,这项活动里,大脑参与的内容特别多。比如咱们设置几个级别的任务,这个级别从低到高。
L1级别的任务:让一个球员从左前锋的位置,带球往球门方向内切,这个是需要带球能力的,比较简单。
L2级别的任务:就是让他在内切跑动的过程中,尽量只用左脚带球,而大部分人都是右脚右手,所以这就需要左脚带球的能力,这就比L1的要求更高了。
L3级别的任务:就是在左脚带球、内切跑动的过程中,要求他尽量不看球,你看这个要求更高了,他需要娴熟的左脚带球能力,因为不看球了。
L4级别的任务:比L3还要高,就是再多设置一个中锋球员,这个中锋跟左前锋完成一个穿插跑位,而且是在禁区弧顶这个位置,两个人完成穿插,这个要求比L3高在哪呢?就是他不光需要不看球能把球带到位置,还得需要根据对方中锋的位置跟速度,调整自己的位置跟速度,这还不是最高的。
L5级别的任务:就是在有对位防守的情况下,完成跟中锋在弧顶的穿插跑位。
不知道我说完这5个级别,大家是不是能略微体会一些,足球其实很不容易。要想把L5都顺利完成,你的脚必须是已经技术很娴熟了,而且你脑子里必须一直想着教练刚才布置给你的那个任务,就是完成一次穿插,同时你眼睛不能总看着球,大部分时间你还要盯着几秒钟后,要跟你完成穿插的那个中锋,看他跑到哪了。这样你才能调整速度,好能在预定的位置完成穿插。除此之外,你还得兼顾着别让那个防守队员把你的球破坏掉。
在公立学校统一教育是怎么一种情形呢?
就相当于让所有人都在反复练习左脚带球,也就是L2这个级别的任务,实际上学校里总会有一些好苗子,只练了15分钟就能完成不看球,在禁区弧顶跟中锋完成无人盯防下的穿插跑位,也就是L4级别的,他可以完成了。但是这些好苗子,他的问题在于,只要一出现对位的防守,脚下节奏就乱。他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还在L2呢,但是他也有他的瓶颈,他需要反复训练的是L4到L5这个过渡。那在这里练上半个小时,估计他就能达到在有人盯防下,还能突破。
但是可惜,公立学校没有资源给他练这些东西,他只能跟着大家一起练L2的这些东西。确实他左脚带球会越来越熟练,但是他的上限被人锁住了。
可是人怎么学习才能提升更快呢?
就是如果把自己掌握的内容画成一个圈,圈里的是自己掌握的,圈外的是没有掌握的,那就是时刻把自己一只脚踏在圈里,一只脚踏在圈外。每当自己掌握了新的内容,两只脚都在圈里的时候,再把一只脚踏在圈外,这样圈逐渐地扩大,你掌握的东西更多,而且这样的速度更快。
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就保证不会因为早就掌握了这些技术而感觉到无聊了,也不会因为一直学不会,一直没法突破,感觉压力特别大,所以成就感跟挑战感是频繁交替出现的,这样的训练效果最好。
怎么才能有这样的训练效果呢?
那就得需要专业的教练,对学生来说,就是专业的老师。他不但在知识上是专业的,而且对这个孩子知道了什么也是专业的,他通过长期地跟孩子接触,准确知道那个圈已经扩展到什么程度了,那这个老师就总在根据孩子的反馈调整已知圈跟未知圈扩展的速度,让孩子总是处于一会儿有压力,一会儿又能克服困难有收获感这个状态中。
可是想摸清一个孩子的知识边界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这知识边界本来就是动态的,需要时间积累你才能了解。而且还要求老师得随时根据孩子的变化设计新的教学方案。所以因材施教是一个高成本的事情,一个班40多个学生,可是只分配一个老师,他根本顾及不到。
公立教育中,要说最吃香的就是成绩处于班里中位数的那些孩子,他们就是一会儿跟不上了,一会儿又感觉学会了。所以他们的时间倒是一点没浪费。越是处于能力两端的同学,浪费时间越严重。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那些绝对顶尖的社会精英,他们的孩子不参加应试教育,因为他们也不需要用分数来争取更高的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可以通过捐款成为校董,让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以后能直接进入最顶级的高校。这些孩子在上大学之前,就专门请人给孩子定制教育方案,那这些孩子的时间利用率就会比接受公立教育的孩子高很多了。
另外就是,家长的素质越高,投入参与设计孩子的教育方案的时间越多,这效果就越好。因为你都是一路学过来的,你也知道学习中每个坎儿在哪儿,就能对孩子的已知圈把握得更准。
一个社会能不能产生精英,对社会进步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有一个机制鼓励小部分有条件的家庭,就这样定制化地培养孩子。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的老师来说,还有反方面的一个规律,就是一位好的大学教授,也许只有1%的把握说,他能为世界培养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但是一位好的中小学老师,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为世界减少成百上千的愚昧者。
——卓克《126|问答:家长怎么帮助孩子学习?》
群体加速创新
著名的TED网站的负责人Chris Anderson,不是那个提出长尾理论的光头的Chris Anderson,是另一个人,同名,但是也很有名。
他提出了群体加速创新的理论,叫Crowd Accelerated Innovation,也就是:
当创新者相互联系紧密的时候,一个创新者的新突破,会被另一个创新者了解并掌握,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出自己的更好的创新,这样一次次创新的叠加,会很迅速地把创新的整体水平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Chris Anderson举的是街舞的例子:
由于有了视频网站,全世界的街舞爱好者都会把自己的新动作传到视频网站上去,并且相互学习,一个某地发明的新动作迅速就会被全世界的街舞爱好者掌握,很快就会有另一个地方的街舞爱好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动作,所以很快全球街舞动作的发展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没看到他们的表演,人们甚至很难想象人的身体能够做出那样的动作来。
其实中国式的创新也是群体加速的一个明显例证。
国外的创新是精英式的,每个领域只有数量很少的精英加入,而且他们往往是这个领域的技术专家。
中国则是任何一个领域有市场,就都有大批的人跳进去,这里面大多数人都不是专家,但经过这么多人的激烈竞争,最后能够存活下来的都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胜出者,他们被市场和竞争,被生存本能锻炼成了专家,他们的产品甚至比技术专家做的东西更优秀。
所以我们做投资,经常被问到好的创业者的特征是什么,是勤奋、聪明、号召力强还是会团结人?
我的体会是,这些都没那么重要, 最重要的是顽强不肯放弃的韧劲和根据市场反馈迅速调整的灵活性。
中国的单一大市场看似是个优势,但其实对创业者也是个严酷的挑战,因为任何新机会都会迅速吸引来大批的跟随者。从个体角度上讲,这需要创业者更加坚韧,而从群体角度上讲,这会形成产品和应用的快速迭代和不断优化。
我觉得这就是深圳为什么能够从10年前的山寨机之都演变为今天的硬件创新之都。
你看,我们当年一味地强调抄袭的负面意义,其实忽略了群体加速创新的正面意义,任何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都应该批判。但是, 向别的创新者学习理念、思路和开放技术,同时也把自己的理念、思路和技术开放出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则是今天的创业者应有的姿态。
这也印证了北大国发院周其仁老师的观点:
创新要有浓度、有密度。
我们之所以做前哨,之所以希望建立平台,也是希望达到这个目的,让更多的创新者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使得创新就像原子弹一样,突破引爆原子弹的临界质量点,叫Critical Mass,就会造成创新的井喷。
——王煜全《CES特别放送 | 洞察2018全球创新趋势》
安静能帮你促进创造性思维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介绍,很多作家想要产生好创意和写出高质量的作品,需要一项在现代生活稀缺的东西:安静。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著名传记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和心理学家卡尔·荣格都曾接受过培养自身宁静状态的严格训练。
一些研究也表明,静谧的时光能使人的神经系统得到恢复,帮助保持体能,让大脑更好地适应和响应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所处的复杂环境。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就发现,安静状态与海马体内的新细胞再生有关,而海马体是大脑中影响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研究人员在两段音乐之间插入一段两分钟无声的片段,这样还能对人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起到稳定作用。另外,2013年发表于《环境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曾对4.3万名员工展开调查,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开放式办公室的噪音和注意力分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促进员工互动可能带来的好处要高。
文章介绍,能够帮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宁静状态,就是要让思维休息一下,不再条件反射习惯性地去保护谁的声誉、强调什么观点,这个时候,你要暂时摆脱“必须要想想说些什么”这个状态。
文章中还介绍了4个帮你安静下来的方法:第一,在会议间隙,安静五分钟,可以帮你“重置”你的思绪。第二,去自然环境中游览,“沉浸于自然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明智之选。”第三,戒掉媒体。可以尝试在几小时内不要打开邮箱,或者戒掉新闻与娱乐。第四,尝试闭关静修。即使是短暂的闭关,也能帮你开启深度倾听、唤醒直觉。
——李翔知识内参
《嗜好心理学:酒精,粗话的隐藏好处》| 风君解读
关于作者
理查德·史蒂芬博士,英国基尔大学担任讲师,也是心理学研究者。乍一听,博士、大学讲师、研究者,这些头衔让人感觉他是一位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科学工作者,可实际上他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头衔:国际宿醉研究协会创办人、搞笑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等。他的研究领域也是别出心裁,比如他研究过骂粗话在心理学上有什么益处,这还让他受到了世界各地媒体的关注,是一位有着奇妙混合气质的学者。
关于本书
本书通过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读了流行文化里各种有趣的,甚至有些脑洞大开的话题,得出了不少颠覆性的结果。不过,不要以为这只是胡闹而已,作者在书中引用的例子,大多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到的结果。
不过,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书中省略了不少科学研究的细节,忽略了很多自相矛盾的案例和效果不够突出的案例,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核心内容
那些让我们承担风险的坏习惯在生活里也有有益的一面,冒一些风险,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幸福。当然关键是,只冒那些对我们有好处但不太可能害死我们的风险。
一、喝酒带来的好处
研究发现,极少饮酒或者大量饮酒的人,心脏病死亡概率更高,而适量喝酒的人,死亡率要相对较低。还有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你每天适量喝一到两杯酒,那你得抑郁症的概率要比滴酒不沾的人低40%。所以,适度饮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预防心脏病和抑郁症这些问题。
研究还表明,喝酒有助于激发创造力的说法也是真的。实验室里的心理学家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衡量创造力,他们把志愿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喝酒,而实验组需要在短时间内喝8小杯威士忌,让血液酒精浓度飙升,在酒精浓度达到最高值时开始创造力测试。结果表明,喝酒的志愿者平均解答了58%的问题,而没有喝的只解答了42%的问题。
最后,科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适度饮酒的男女,对异性的评分会因为酒精而提高,这就是所谓的“啤酒眼效应”。而且,酒精还能让你觉得自己魅力更高,更富有吸引力。所以,喝一点酒确实能帮我们更好建立社交关系,可以说酒精是社交的润滑剂。
二、脏话的正面效果
说点脏话其实也有好处,这是一种情绪表达的方式,可以强调我们在辩论或演讲时想要表达的观点,让发言更有冲击力。而且,脏话可以激发身体的“战逃反应”,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应激反应,当我们遇到危险或者紧急情况时,我们的身体会立刻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加快心脏泵血,让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对疼痛反应减弱,从而在面对危险时有能力抵抗或者逃跑。
其次,说脏话可以提高我们对疼痛的忍受力: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把手浸在冰水里,然后看他们能忍受多久。结果发现,如果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说脏字,那他确实能忍受更长时间的冰水挑战。
三、无聊涂鸦和嚼口香糖的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上课或开会涂鸦是不良习惯,不涂鸦的人会更加专心,可结果恰好相反。
在相关实验中,涂鸦的志愿者注意力更集中,而不涂鸦的人反而注意力分散。所以,涂鸦其实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这个原因其实还不明确,可能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在做很无聊的事情时,思想不至于跑得太远。
嚼口香糖的情况也和这个类似,这个事情其实挺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嚼口香糖显得漫不经心,但也有人辩解说嚼口香糖有助于打发时间,让你不那么紧张。科学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志愿者一边嚼口香糖一边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任务,结果发现嚼口香糖的志愿者确实在主观上感觉自己没那么大压力,原因可能是嚼口香糖提高了心率,所以一边嚼口香糖的志愿者就会觉得自己的心率提高并不是压力大导致的,主观上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感了。
四、房间凌乱对你有什么帮助
科学家们发现,混乱的环境反而有助于激发创意。在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布置了一些办公室,有的杂乱,有的整洁,然后让志愿者在这些房间里完成需要创意的工作任务。结果发现,跟整洁房间里的相比,乱糟糟的房间里的志愿者想到的创意点子更多。这也就是说,整齐有序的环境可能会让你的思维趋向传统的定式思维,而凌乱的环境反而可以启发更具创意的思维。
五、性与爱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性爱能给人带来愉悦感,性兴奋在本质上是一种大脑的奖励回路,令人感到愉快。此外,性高潮时,男女的大脑眶额皮层都会出现失活。这部分区域的作用是抑制冲动和自我监督,所以这部分失活的时候,人的状态就会更加畅快。这种状态下男女的感受是十分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性高潮的那一刻大概是男女在精神上最接近对方的时刻了。所以说性行为能够增进两性之间的理解,也不是一句空话。此外,性行为能够缓解疼痛和缓释压力的说法,也已经被科学实验证明了。
六、婚外情的风险
虽然性爱好处多多,但是一项意大利的研究表明,有外遇的男人,心脏病发作或出现其他心脏问题的概率是无外遇者的两倍。观察发现,性交导致的突发死亡,主要发生在婚外性行为中,而不在家里。所以,劈腿不但有道德风险,还会让你血管爆裂,带来致命后果。
另一项实验表明,如果伴侣对性不感兴趣了,男性发生外遇后心脏病发作概率没有提升,而长期伴侣仍然对性有兴趣的情况下,男性外遇后的心脏病发作概率增加了。原因可能是欺骗有欲望的伴侣带来的愧疚感。所以,要避免外遇,家庭性生活的和谐也是很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