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主政端州3年,政声斐然。他因地制宜,开创了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式农业之雏形;他创建了端州第一个交通和邮政总站,创办了端州第一所公立学校;他设立了一座庞大的储粮备荒的谷仓--丰济仓。包公为端州成为西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作了贡献。 包公三年的政绩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治理水患 为民兴利
北宋时期西江水患频繁。每当洪水季节,端州城郊变成泽国。包拯到任后,继前人在城西、城东扩筑西江堤围,与城墙连成一体,把西江河水堵截在城南主河道上。同时,指导民众在城郊开渠、凿池,改造沥湖(现在的星湖),排渍水、筑鱼塘、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城内打井7口,改变居民历年来饮用西江河水或沥湖水的习惯,减少疾病的发生。
二是储粮备荒 兴文办学
在城内中衙巷与米巷之间,兴建丰济仓,以储粮备荒。为了纪念包拯建粮仓,端州人民把丰济仓所在地命名为“米仓巷”,沿用至今。在宝月台兴建星岩书院,是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
三是为政清廉 品德高尚
包公在端州不仅政绩突出,还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迹。如:包公祠,砚洲岛,包公楼,包公井,包公府衙等共有十三处。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
包拯在端州的作为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史研究上不但很有价值,在岭南历史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广东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