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吃饭难问题,应该是很多家庭所面临的难题。你会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吃饭呢?下面是三位母亲对待孩子吃饭难问题的处理方式。
妈妈A:叫孩子吃饭,孩子不肯吃,妈妈开始说教,贫穷地方的孩子如何如何快饿死了,孩子不为所动,妈妈被彻底的激怒,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教训孩子一顿,打了孩子一巴掌让他饿肚子。孩子玩得差不多了,跟妈妈说自己很饿,妈妈又一轮说教,早就跟你说过……,然后给他一些零食打发他继续去玩。
妈妈B:从做饭开始妈妈就问孩子需要吃什么,妈妈花费一番功夫煮好了之前约定的饭菜,但孩子很快改变主意要吃其他的菜,妈妈又去弄,弄好了孩子还是不吃,永远有不同的要求,妈妈不断围绕孩子的要求在忙乎中,但似乎也永远解决不了孩子吃的问题,
妈妈C:在做饭前妈妈给孩子两个选择,是吃猪肉还是鸡肉,孩子选择吃鸡肉,妈妈做好后孩子似乎又改变主意,说不吃鸡肉了,妈妈表示没有办法,让孩子自己去玩,并对孩子说坚信他能熬得下一顿饭。妈妈没有打孩子,也没有无限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只是让他体验到自己作出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02
以上案例其实是三种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可是说是三种不同的大人与孩子的主要互动方式。在《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看来,大人与孩子之间三种主要互动方式有:
严厉型:严厉型的父母是过度控制的父母,这种教育模式有规矩但没有自由,没有选择,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娇纵型:娇纵型的父母等于是对孩子没有限制的父母,这种教育模式有自由但没有规矩,无限制地给予选择,“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正面管教型”:正面管教型的父母是有权威的,和善而坚定的父母,这种模式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地选择,“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孩子可以有限制的选择。父母与孩子一起制订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选择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
03
正面管教的理念体系来自于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他认为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孩子用错误的方法去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那么就证明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在孩子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孩子会怎样用错误的方法去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呢?通常会有以下的四个阶段:
一是引起关注,这很容易理解,孩子在父母那里没有获得归属感或价值感的时候,他会用尽各种的办法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比如说做一些恶作剧,破坏家里的物品、对弟弟或者妹妹发起攻击、故意发脾气或故意不吃饭饿肚子等等,这些行为都只是孩子想得到关注。这可以理解为:“只有得到你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二是权力斗争,父母和孩子可能会处于一种“斗争”的状态,各不相让,有时甚至会因为情绪的激怒而双方进入到激烈的争吵等,有时则表现为一种“冷暴力”形式,孩子与父母相处中长期沉默对抗。这可以理解为: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三是寻求报复,孩子通过报复来掩盖受到伤害的感觉,“你伤害我多少,我也伤害你多少”,这是孩子的报复心态,报复会让人获得短暂的快感和暂时性的心理平衡,但通常只会让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会越来越严重和不可控。这可以理解为: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受到同样的伤害。
四是自暴自弃,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彻底地对自己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失败的,都是没有价值的,反正都是这样了,何必去做呢?完全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这是自暴自弃阶段孩子的典型做法,而当亲子关系到达这一阶段时,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可以理解为,不可能有所归属,我彻底放弃。
当孩子出现以上不当行为的时候,很多的家长采取的方式是说教、惩罚和叱责,而在作者简·尼尔森看来,惩罚和奖励都只是教育孩子短暂有效的方法,长期的使用是会有负面作用的。惩罚的长期效果,通常会造成四个不良的影响:
一是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二是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三是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四是退缩(Retreat),会出现两种情况:
1.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2.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因而,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作者简·尼尔森有两个观点:
请记住:1.“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2.“父母和老师们过于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以至于他们眼中没有了孩子——孩子眼中也就没有了自己”
04
作者简·尼尔森提出有效的管教方式正面管教,“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尊重孩子,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的管教方式。
所谓“赢得”孩子是指大人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孩子的自尊,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有能力和大人合作,并完成一定的事情。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家长用控制、惩罚等手段战胜孩子,让孩子听从自己。
正面管教强调要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去对待孩子,要赢得孩子,而不是简单的赢了孩子。
如何“赢得”孩子,需要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说出来,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正确的。可能我们有个别情况开始理解的是错的,多和孩子交流一下,肯定能正确领会孩子真正感受。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这里的同情只是代表你理解孩子的行为,并不代表我们赞同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适当的时候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孩子,自己曾经也犯过类似的错误,这样表达的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
4.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引导孩子寻找解决办法。家长可以说“那下次我们怎么能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达成共识。孩子没有想法,家长千万别直接告诉孩子解决办法,家长可以提出引导性的问题,让孩子自己说出来解决办法。
05
举一个例子:当家长知道孩子被老师当众批评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
妈妈A:大声质问,你到底做了什么,怎么被老师批评?
孩子:生气地回应:我什么都没有做。
妈妈A:更加生气,你什么都无做,老师会批评你,我才不相信?
孩子:不说话,怒视着妈妈。
妈妈A: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没什么好做的。(到此为止,天被聊死了)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妈妈B身上,她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这样的。
妈妈B:和善的态度,“我敢肯定老师这样当众批评你,感觉很丢人吧?”(第一步:表达理解)
孩子:态度明显不再敌对。
妈妈B:我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发生过……,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同情,感同身受)。
孩子:我不过是向同学借了支笔,老师就认为我开小差,当众批评我,我觉得老师对我不公平。
妈妈B:我理解你的心情,那以后我们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呢?(第四步: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那就自己多准备一些文具和铅笔,不用再向同学借。
赢得孩子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要与孩子感同身受,而不是敌意,这样孩子更愿意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孩子自己想的办法会更愿意去遵守。
06
检视正面管教效果的标准,作者简·尼尔森认为有效管教有四个标准:
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和鼓励)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心灵纽带)
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效果)
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解决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愿意合作)
赢了孩子只是一时赢了,赢得孩子才是长远的选择。作为家长,你是要决定你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