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既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权衡和思考。
——弗朗西斯·培根
这篇文章,是一篇答应了很多朋友要写的主题,只谈两点:
1.我为何写书评?
2.我如何写书评?
1.为何写?
其实“为何”比“如何”更重要,探讨“如何”之前,我们聊聊“为何”。
豆瓣、简书上有很多文章,探讨为什么要写书评。要么太功利(写作变现)、要么太佛性(自我成长),坦白说,不可取,实在难作结论。照我看来,把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也变成了一种粉丝经济,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骗局。
实际上,一次“完整、有效”的读书,会有个“输入→思维处理→输出”的过程。输入的,是书的内容。输出的,是人的思考。所以,写笔记、写书评,本质上,就是“读书”这个process的一部分,属于输出,至关重要。
这个“输出”其实就是“产出”,包括产出认识、理解、分析、观点等。读书是需要产出的,不然,我们读书恐怕就变成了自我感动、自我陶醉了。
所以,关于“为何写书评?”
我的答案:为了“有效读书”。
那,怎么才叫“有效读书”呢?
提一个“双效标准”给小伙伴参考。
即:如何衡量读书的效果、效率?
(1)先说“效果”
效果,其实,谈的是“质量”问题。
关于这件事,似乎无公论。书,到底读成什么样子才算有“效果”,似乎很难定义。
学生为了考试、学者为了著作。在获得考分、完成著作后,虽然有产出,难说有效果。因为交卷之后、交稿之后,试卷、书稿中的内容,恐怕也一并交出去了。若是读者,读后,交地更快!所以,读书首先要做到:记住。
很多读者,包括我,不是为了应试、投稿读书,而是为了学习。但,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参与筹办中国人民大学的李新教授在解读《为有源头活水来》时,给过一次词,叫:学以致用。所以,读书其次要做到:学会。
得出结论,读书的“效果”,包含:记住、学会。
给个不等式:读懂≠记住≠学会
其实,读懂跟你自己没啥关系,是作者书写的好。
想记住,你得“动脑”,说白了就是思考。
想学会,你得“动手”,说白了就是实践。
这就回到了主题,书评其实就是你“思考、实践”的证明,你到底“如何思考的?/如何实践的?”,如果不写出来,恐怕等于没有。并且,上述“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一次不行、需要重复。
用笔记的方式,去有效阅读,有本很著名的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副标题: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给大家推荐一下。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莫提默·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2)再说“效率”
效率,给个计算公式,是“效率=数量/速度”。
说白了,不仅要读的多(分子大),而且要读的快(分母小),这样,读书效率才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读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读的对、读的快,并且显著提高读书的“效率”直接关系到: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因为读书有产出、有收获。
尼基·斯坦顿的《沟通圣经: 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中,曾介绍过阅读的五个步骤:
A.纵览(Survery)
B.问题(Question)
C.阅读(Read)
D.回忆(Recall)
E.检查(Review)
《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作者:尼基·斯坦顿有一本书,就是W.H.奥登(1907—1973)的《序跋集》,是我最喜欢的随笔集,其中有大量书评及“类书评”散文,比如序言、导言。这本书,其实就展现了奥登这位“文坛顽童”邀游书海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见证了奥登的阅读速度。奥登在《一个务实的诗人》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我敢说,每个评论家一定都意识到,他不得不以快于正常阅读的速度看书。”这句话显然是肺腑之言。
所以,希望徜徉书海,速度很重要!
W.H.奥登(1907—1973)的《序跋集》很多人看到这儿,就不乐意了,感觉不认同。他们认为:读书,不在数量和速度,而在质量。这么说,本没错,但很多情况下,这是个纯粹的借口,我很担心。
为什么?
其一,我担心大家只是逃避。
我担心,排除那些真正精读、细读的学术范儿,其他大部分小伙伴的本质问题:不是读得慢,而是读的少!坦率说,很多小伙伴只不过是给自己的行动力、执行力先找了借口、找了台阶。书从没有多读一本,只说读书不靠数量。饭从没有少吃一口,只说减肥不靠节食。课从没有多听一节,只说学习不靠填鸭。局从没有少去一次,只说成功不靠一时。学习中、工作中的一无所得,不外如是。
其二,我担心大家缺乏对比。
我并不鼓吹囫囵吞枣式的疯狂阅读,读书,是不是越快、越多越好,是存疑的。作为“模仿丈夫、超级奶爸”,我深知时间太宝贵、精力太有限。但,每年精选24本好书,读时做笔记、读后写书评,并尽量结合学习、工作的实践去思考,是我这些年做的最无比正确的决定。而我身边,每年50本、90本甚至更多阅读量的书友,同样读地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从书友们的写作、分享,可见一斑。
所以,再有这样的小伙伴提“质量>数量”的梗,你姑且走开、不要搭理。
后来,我身边一飒爽的“辣妈写手”,总结说:
读书,质量大于数量,其实是个借口。在读完100本书之前,你没资格说“读书不求数量、不求速度”,效率是基础,质量是目标!
2.如何写?
回到“学习不等式”:读懂≠记住≠学会
我个人的书评写作,目的明确,三个模块:
其一,读懂:认识作品。
其二,记住:思考作品。
其三,学会:付诸实践。
先给个模板:
再详细介绍:
1.如何写“序:概述”?
序,即开始,那应该怎么开始呢?
虽没有标准,但却有目标:
其一,引起兴趣。
其二,介绍内容。
其三,提出观点。
而这三个目标,未必要同时具备,三有其一即可。
2.如何写“认识模块”?
认识作品,从认识的对象开始:
(1)作品
①书名
主标题——一般提示了作品主题
副标题——一般提示了作品内容
②书籍的分类
③书籍的定位
出版社/推荐序
读者群/推荐语
(2)作者
①作者维度——可以尝试去梳理:作者的生平经历、学术背景、文学观点,对其写作产生了哪些影响,形成了什么写作特征、特色。
②作品维度——可以尝试去梳理:作者的全部作品,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手法、技巧、风格、思想有着什么样的的变化、发展。
——跨越作者、作品,选择有极高关联度的其他作者、作品,例如同主题、同类型的作品,或是同时代、同流派的作品,完成比较研究,更好顾此及彼。
(3)引言
在引言当中,作者一般会概述作品的主要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到作品的“主旨”。
(4)目录
在目录当中,通常可以将作品的内容体系标明,从这里,可以看到作品的“结构”
3.如何写“思考模块”?
(1)从细节
①表达什么?
②表达对否?
③表达如何?
上述三项,其实就是对正文内容进行梳理,通过询问“表达了什么?表达对不对?表达地如何?”这三个问题,来对内容进行解构和梳理。
(2)到整体
书评作者的评价
(收获?感受?体会?—— 注意,这些个人感受的内容,往往不是评价,只能算是评论。)
①评价维度?——要公正
②评价标准?——要客观
③评价结论?——要真实
(不要一味吹捧,不要一棒打死。)
+学术地位
+媒体报道
另外,评论作品、作者,给好评、差评倒是其次,但态度必须做到:
+客观、公正、严谨、细致
+中肯、礼貌、诙谐、儒雅
4.如何写“实践模块”?
——提出“双现”价值
(小Y创)
(1)现实,即:真实。
(2)现时,即:当下。
实际上,这是我个人写书评的原则,即:不为写而写,不为评而评。一定要思考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想一想,作者、作品,到底对“现实、现时”有什么价值,就是:“如何照进现实”!尤其是,作品的内容、作者的观点,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在完成这种“照进现实的反思”之后,才谈得上未来如何付诸实践。
当然,上面这个模板,仅仅作为参考,既不专业、也不严谨。
其实有一本《完全写作指南》,作者:劳拉·布朗,当然会比“小书评”更有价值。
《完全写作指南》作者:劳拉·布朗最后,提示“书评八误区”参考:
1.太单薄,即:内容少。
2.太平淡,即:质量差。
3.东拼西凑,即:多,但无用。
4.东拉西扯,即:多,但无关。
5.刨根问底——索引派
6.复制黏贴——剧透党
7.假学术,故弄玄虚。(通俗、简明、易读)
8.硬主观,随意褒贬。(理性、中立、客观)
我的书评专栏,欢迎大家关注:https://www.jianshu.com/c/2fb4301eb451
(简书、豆瓣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