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爱恨交加,进退失据,担心失落,快乐希望,这种种感受与想法后面,要知道这些表象如行云流水,如梦如幻,是主观创造的,会随时变化的,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群里有朋友问一个亲子关系问题,说是一个14岁女孩在看一些书籍,引起孩子父亲担心,怎么办。图片显示,这些书籍包括“君主论”“为权利而斗争”“论自由”“视觉新论”“乌合之众”,此外还有一本“我的奋斗”。
我说,“挺好的书籍啊,这个孩子会有出息的。”
朋友说,“她父亲担心看了会变得冷酷”,并特别指出在阅读“希特勒时代”,我知道是指那本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是知道罗永浩写过一本同名书籍。
我追问一句,“父母是担心还是关心?关心会怎么做呢?”
回复我,“担心,孩子也不和父母沟通,内向。”并接着说“父亲担心出问题。”
我只能简单回复一句话,“父母主动关心些。”
就这些信息,其实隐含的东西太多,足够我们对一个主题做非常深入的考察与理解,这个主题就是:我们如何理解那个自己喜欢或担心的人?我们在意的到底是什么?
上面简短对话透露出这个父亲对女儿的评价:内向!不和父母沟通!并由此带来自己的感受,担心女儿会变得冷酷。
父亲认为女儿是内向与不善沟通的,这是客观事实吗,这是真实的吗,仅仅凭借孩子阅读书籍就可以作为备注吗?
反过来如果追问这个父亲,“你认为的女儿是真实的那个孩子吗?”“你自己是外向并善于和女儿沟通吗?”相信这个父亲会无法回答。
父亲担心孩子可以视为关心的一种表现,我们想讨论的是:这个担心究竟来自哪里?
担心的另一面是满意,是认可,是欣慰,这些都是肯定评价和积极感受,根本来源则是自己对孩子的假象,是想象中的那个满意的孩子。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不是真实的孩子本身,而是这个父亲头脑中孩子的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忆形象,简称表象。
只是这个表象并非全部来自过去的记忆,还掺杂了未来想象中的形象,是理想中的形象。
这样分析的结论是,担心不是来自孩子本身,完全是这个父亲大脑表象的产物。换句话说,过一段时候,假如孩子表现优异,取得些成绩,这个父亲头脑中的孩子表象又会换了模样,担心也就成为宽心。
表象是可以变化的,更是可以操纵的!!!
换一个例子,当我们喜欢一个人时,我们真的是喜欢这个人本身吗,喜欢的是那个真实的立体的人吗,我们对这个人哪怕是至亲真的了解透彻吗,还是仅仅不过我们大脑中想象出来的那个人呢?!
聚光灯效应告诉我们,当我们认可一个人某一点特质时候,就会喜欢这个人整体,所谓“一俊遮百丑”,这时候不是这个人多么好才让我们喜欢,而是我们喜欢才认为这个人多么好,而这个好则是产生于我们大脑的“主观表象”。
只因为我们能够把心中表象进行变化调整,而这真的与外在那个人毫无关系!由此才可以解释,为何仆人眼中无将军,为何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为何爱的越深恨得越真,为何我们会喜新厌旧,为何我们会反复无常,为何我们会调试心态,为何我们可以创造奇迹!
当你爱恨交加,进退失据,担心失落,快乐希望,这种种感受想法后面,要知道这些表象如行云流水,如梦如幻,是主观创造的,会随时变化的,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