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微博签名是“千万别说你了解这个世界。”
这不是谁的名言,而是我对生活最真实的理解。
我们这一代人,看起来似乎什么都唾手可得,但让人肤浅阴暗的事物,其实也如影随形。
好像一个吃着面包、带着金镣铐且患有白内障的胖子,生活足够优渥,实则内心空虚、毫无乐趣。
没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没时间品读世界名画、没时间认识和赚钱无关的事,更没时间认识自己。
很少有一对情侣选择约会地点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他们大多会选择在咖啡馆、商场和游乐场。因为那些沉睡的古董很难猜得明白,也许爱情已经足够让人费解,情侣们不愿意再费心思去了解一个文物下面的沉重历史。
能用钱解决的,就不用太走心,况且韶华易逝、包浆的美人也很容易迟暮。
为表达爱意,索性在网上抄两句甜腻的情话来替代一字一画手写的情书,已经不在乎什么崇高和有趣,也不会有欣赏和让人震撼的字句。
对方情话收到了,心率不齐也只是一瞬,莫名地想:“哎呀,这句话我曾见过,写得真不错。”并不会为此感动地流下眼泪。
恋人不是傻子,爱不爱难道会看不出来?
下一次要送礼物的时候,明明可以送你一个针织的漂亮围巾,权衡再三干脆放弃,“他对我也没那么好,网上买一个得了。”
我们以为自己熟知恋人和这个世界,其实是在将头埋入手机里,不想去看多彩的世界,不想去想无关的事物,最多关注脚下的路,害怕陷入泥泞。
02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在怀疑“苦难让人成长”和“好事多磨”这样的话。
明明有人含着金汤匙出生,明明有人买奢侈品顶得上旁人一个月薪水的啊,明明有人同你年纪相仿,却爬上了你努力到四十岁才会有的社会地位,我们以为这就是社会,实际对这个世界所知甚少。
不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你就不会知道童养媳在封建家庭的悲惨遭遇,那些口口声声地“为你好”,最后都像一把把冰刃刀刺死了她。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伤春悲秋,殊不知还有人根本没资格去内心痛苦,甚至刚一出生就被烙上悲剧的阴影,像阿Q一样,至死都不会画好那个圆。
读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也许不光是国民性的愚昧,同时也有陈思和先生所说底层人物也渴求“尊严”。
阿Q的悲剧性在于,他终其一生,也没有摆脱别人的期待,活出真正的自己。
记得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说了一个观点,任何一个轰动世界的大新闻,还是会有很多的人无从知晓。
大多数人只会关心自己的一日三餐、工作生活,并不会过多涉足别人的领域。
我们一步一步将自己了解世界的边界在缩小,误以为身处的社会就是社会本身,殊不知还有更远的远方和更大更圆的月亮。
03
看完陈丹青《局部》第一季,获得很多知识,却也不免为自己悲哀,那么多的世界名画,我在此前并没有认真地去了解过,不知道苏里科夫和列宾,没听过伦勃朗和马奈,压根没见过《巨人的战役》和《死亡的胜利》这样的宏大场面。
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悲哀,这不全是经济条件造成的,恰恰说明个人选择的错误和意识的麻木。
提起梵高,只知道《向日葵》和《星空》,不了解他和高更的故事,不懂得他在《亲爱的提奥》中所讲的创作理念,我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只浮于表面,很少去真正去触及它的灵魂和快乐。
每个人都知道梵高的伟大,但很少有人能够共情他的孤独。
04
最近我的知识空白,被一组儿童系列读物所填补,名字叫《第一次发现名画之美》,有梵高和高更专辑、有莫奈和毕加索,还有一个我并不了解的画家,看见这样的书很兴奋,我不断推荐给周围的朋友,真是一本入门又有趣的科普读物。
我自恋又自哀地说,这个系列的书,根本不是给小孩子看的,而恰恰就是为我准备的。每每读到,便有一种窃喜的满足感,不忍读完,却又急于了解更多更有趣的事物。
所以,我有一个很深切的感受,日常的烦恼和爱欲情仇也许并不必占据你的精神生活,还有更多未知的喜怒哀乐在等着你,让你崇高、自由且快乐。
看完《局部》第一季之后,我开始看第二季,坐着的陈丹青先生变成了站着的老者,他步伐缓慢且稳健地走进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仿佛打开一个不同于第一季的世界,这次是直面艺术,真的如温克尔曼所说:“有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我又一次觉得自己很渺小,那些曾被爱恨离别所缠绕的内心如何单薄,仿佛艺术的那扇大门早就为我打开,我却背对过去,对着往事默默流泪,以期救赎,却忽略了背后的万道霞光和温暖的呼唤。
久违了,我如今向往另一个世界,对以前并不想过多缅怀。
期望我的痛苦会更加深刻,而不至于临死之际哀叹不为崇高和自由而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