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介绍《喧哗与骚动》。有三点内容,第一遍囫囵吞枣地读的,今天认真思考了一下,才真的懂了。
在讲到香港人一般对空间有兴趣,对时间没兴趣。尤其是中国历史方面,他们没有朝代概念。香港时间想象与大陆不同,比如1997在大陆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而在香港却是一个终结。黄子平称香港的时间是“借来的时间”。没有自己的历史时间。也许是能力所限,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然后我就想用我能理解的例子来说明。想了半天想到了抱养的例子。香港就好像是被抱养走的孩子,长大后又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那一刻,对父母来说是合家团圆的开始,而对被抱养的孩子来说是被抱养生活的结束。他对亲生父母家以前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样想也许有偏颇,但所有的疑团都解开了,这个问题才真正理解了。
还有一个地方是说上海在90年代兴起一种怀旧文化。整个城市倾刻间回到了20世纪30,40年代。作者认为,这种怀旧是缺失历史感的。我同样费解。使劲想了一会儿,我想到跟老人不愿吃“苦累”(用野菜跟玉米面蒸的)是一样的。现在年轻人觉得“苦累”是吃稀罕,可我婆婆却说,年轻时光吃了,都吃伤了,现在就不愿吃了。她们经历过那段挨饿的历史,而年轻人沒经历过。所以年轻人爱吃,正是缺失那段历史。这样一来,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似乎找到了一个适合我的读书方法。能真正从读书过程中学到东西,并加深印象。不怕慢,哪怕一天真正弄懂一个问题也行,一年也收获不小。摸索中前进吧!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