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豆瓣,ID:杨过喜欢吃火锅,文责自负。
我是看港片长大的,至今家里还有很多包装完好的碟片。把碟片插进DVD中,期待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发生是那时最幸福的事情。当时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拿成龙大叔当自己的偶像——一个个危险刺激的镜头让我总是血脉喷张。比如83年的《奇谋妙计五福星》将轮滑运用到极致,俯身穿过正在行驶的大型客车;《A计划》中从钟楼顶部纵身一跃,颈椎和正脸两次着地;《警察故事》将一把伞作为人与高速行驶公交的唯一连接方式等等。然而,其实在这些危险而又刺激的镜头在六十多年前,其实就有人做到过。
在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的影片中不乏这种让人心惊胆战的镜头。对于二者孰强孰弱的问题我认为没有任何可比性。因为虽然都多用肢体语言而且也都是喜剧,但不能因此而去比较。举个例子,我不认为相声、脱口秀有什么高低之分,但它们大体上都是通过语言来博观众一笑。所以于二者,更愿意将前者称为——“讽刺喜剧大师”,后者为“特技喜剧大师”。下面是对于两位大师的拙见。
卓别林
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开了自己的公司。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别林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妇人》。之后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四年之后他拍摄了《大独裁者》。1952年,他的有声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7年12月25日圣诞节早上于瑞士家中逝世,享年88岁。(来自百度百科)
最早接触卓别林的作品是在2015年年初的时候。这里不得不提到周董的《鞋子特大号》,并且的的确确是通过这首歌去开始看大师的一些作品(我看卓别林短片时间要早于看巴斯特基顿的作品)然后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语言并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甚至更优于口头的表达。接下来将与大家分享“讽刺喜剧大师”的部分作品。
《摩登时代》
这是我自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一刷的电影。故事的背景是发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卓别林扮演了一位流水线的工人,每日的工作就是在流水线上重复地拧螺丝钉,在电影中这种模式最后导致了工人的失控。回到当时的背景,大萧条的出现导致的极端工作模式的出现。于公司来说,高强度的流水作业必然会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于那时的工人来说,他们没有试用期,没有五险一金,没有劳动保障,没有法律来维护他们的权益,却要完成不知多少的工作来不断去填充资本家欲望的无底洞。
当今年我再次看完这部作品时,我去搜了一下上映时间——1936年。而现在是2022年,我们处于一个比86年前似乎要“Modern”的摩登时代。电脑前的键盘取代了流水线的螺丝钉工作,PPT展示取代了流水线的纺织面线。
在如此“Modern”的摩登时代,很多人都成为了作品中因螺丝钉而失控的工人。
《大独裁者》
不知道从哪里听说过“希特勒最恨的人就是卓别林”。一个政治人物,一个喜剧演员,二者为什么会有仇?直到我看完,不得不说卓别林真的是太损了!
用轻松的动作喜剧和辛辣的政治讽刺展开,故事以《Fight for Liberty》的演讲结尾。最后的演讲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
《发薪日》
只有21分钟的短片,却将100年前的社畜生活刻画的得淋漓尽致。昔日的场景有拖欠的工资、挤不上的公交车、要上交薪水的“国际第一银行”看似荒诞,而如今的新一代正在重演。几年之后,我们似乎就要与戏中的角色同行相伴,恰如100年前那个瘦小的身躯曾为我们发声。
巴斯特基顿
巴斯特·基顿,美国默片时代演员及导演,以“冷面笑匠”著称,主要作品有《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他同时也是特技演员。基顿出生于杂耍演员家庭,从小受到杂耍和滑稽表演的影响。稍长,随家在美国各地杂技和滑稽演出。20世纪初,脱离家庭戏班子,在一些滑稽短片中充当配角,逐步走上拍喜剧片的道路。他是一位具有创造力的表演艺术家,在喜剧的黄金时代,他的声望同卓别林相媲美,因为有他同卓别林一样成功地创造了同内心感情状态相适应的视觉形象。(来自豆瓣)
《将军号》
取材于1862年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真实事件,北方军21名士兵扮成平民盗走南联邦蒸汽机车“将军号”,一路向北行驶,破坏沿线铁路、桥梁、电报线路。
本片制作成本高达75万美元,为达到真实效果,剧组购买了三列蒸汽机车分别充作“将军号”、“德克萨斯号”和备用。另外还专门建造了河坝来达到洪水的效果。片中列车坠河的一幕是整个默片时代成本最高的一个镜头(42000美元)。基顿的不用替身亲自上阵是出了名的,片中的大量危险镜头都有明显的受伤或致死风险。
影片在首映时反响平平,但在日后逐渐得到了电影人士的一致好评。2007年,此片被美国电影学院评为“100部最伟大的电影”第18位。
《福尔摩斯二世》
虽然是典型的英雄救美的故事,但是运用误会、想象、戏中戏,逐步让观众深入其中。尤其是当巴斯特基顿进入戏中戏画面后,城市、沙漠、海滩、森林、悬崖等高超的剪辑技术如现代特效般令人瞠目结舌。
《七次机会》
成为百万富翁的要求是在今天19:00前完婚,你会怎么办?一次次向素不相识的人求婚?还是登报寻找“一生挚爱”?莫名其妙向人求婚对方当然会把你当成疯子,但是如果附上条件——和你结婚就能成为百万富翁,那么会有蜂拥而至的人成为你的妻子。然而如果这又是一个恶作剧的话,那么你的未婚妻们又会化身一个个杀手。被成千上万个穿着婚纱的女人追赶,基顿在电影中完成了这个“男人的梦想”,同时这个镜头绝对是影史中独一无二的经典。
抄袭、借鉴、致敬
于我而言,这三个词都是根据已有的材料,来修改或者调整自己的作品。然而,对于先前材料的引用程度不同导致了三个词的差异。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也不是能够分清到底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借鉴,致敬又是什么?
当我几乎刷完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的作品集时,发觉在看过的港片中,有很多相像的地方。达叔在《蜡笔小小生》中扮演的角色与卓别林《城市之光》饰演的流浪汉都是为了街边卖花的盲人姑娘能够重获光明而想尽办法赚钱;成龙的《A计划》星爷的《功夫》中不乏模仿了巴斯特基顿《船长二世》和《13号囚犯》中的特技和喜剧镜头。这是我能在看完后立马在脑海中所匹配的模仿镜头,但其实还有很多。像家喻户晓《复仇者联盟》、《盗梦空间》,甚至说山东人爱看的《快乐向前冲》的很多闯关关卡中也能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相似的地方。但这是借鉴嘛?还是致敬?我分不清。
前段日子,把《我不是药神》二刷了一遍,看到里面王传君的表演很难将其和小时候看的“关谷神奇”所对上。那么《爱情公寓》系列算抄袭吗?还是借鉴?还是致敬?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却是肯定的——抄袭(对于前四部,因为我只看过前四部)三年级到初一被《爱情公寓》系列深深迷住,甚至羡慕那么一群永远拆不散的朋友。然而当我看完《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对于儿时的“经典”不免心生厌恶。因为这完全是照搬过来,不是几个镜头的相似,而是情节的高度雷同,甚至台词都是一模一样。
举个例子《Friends》一共有十季,在后面几季的时候能看到前几季的小伏笔,如当Ross第一个儿子出生的时候,能感受到即将做姑姑的Monica非常非常喜欢孩子(extremely)当时就预感有点大事不妙——后面几季Monica一直没办法有一个自己的孩子。类似于这样贯穿十季的“线索”真的是数不胜数,而且每次角色回忆的故事都是在过往剧集中发生的故事。与之相比,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爱情公寓2》曾小贤参加答题比赛,每一次陷入回忆的时候都是“新的旧的故事”,有种为了推进答题过程而硬塞进去的。剧集之间的独立虽然是情景喜剧独一无二的地方,但是这并不是东拼西凑的借口和理由。
说回主题,二者都是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王,一位“讽刺喜剧大师”,一位“特技喜剧大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