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双减”的开学将近一个月,没有书面作业和考试检测,只能向课堂要效益。把数据图收集起来细细分析,只说不足。
复盘一个9.28课堂片段流程如下:
这是一道随堂练习题,正确答案是“B”。全班学生思考,请了一个中等生起来口头回答,我连线。其他同学用反馈器判断这道题做得对不对。第一次数据出来后,心里咯噔了一下,如此简单的题目,正确率居然这么低?于是“按套路”进行小组交流,交流后进行二次作答,选B的人变多,随机挑一个选B的学生说理由,被挑起来的是一个发言频率一般的孩子,条理性不强。于是我引导他把原来怎么想和后面怎么想说出来。这时候我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去暗示答案。再请选A的人说理由,被挑中的是一个成绩不错的孩子,我感到很意外,她怎么选错了,管理好自己的表情,不给暗示。和前一个同学一样,要求说改变的前后原因。她说完理由后,我让全班又做了第三次选择,结果选B的人数达到了51人,这时候再挑改选B的人说明理由,并顺着学生的话提示走路和吃饭似乎都能和“慢吞吞”搭配,但是“兴冲冲”不适合用于形容吃饭。我马上意识到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理解“兴冲冲”的意思,认为“兴冲冲地吃饭”指吃饭速度快。接着小结答题思路,当遇到不懂的词语,先把确定的答案连好,最后一个用排除法。 解释“兴冲冲”意思之后,再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形容吃饭速度快?就有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脱口而出“狼吞虎咽”,这是之前积累的一个四字词语。片段到此结束。
![](https://img.haomeiwen.com/i8141915/dd7cec7e4af9d879.png)
三轮作答过后,还有5人没选对。放学后留在教室里查看了是分别谁。有2人始终选A,一个是经常走神的小陈,不愿意参与小组活动;另一个竟是我在课前表扬过这段时间听课认真的小李!还有2人选BBA,其中1个是常走神听不懂的小羽,还有一个是平时听课较为认真的孩子小晨。1人BAA,小然刚复课2天,之前听课也是容易走神。
看到数据后,我又翻看了他们所在小组的其他同学选了什么。
![](https://img.haomeiwen.com/i8141915/4617cbd9227c411a.png)
小李同学所在的小组,四位同学的认知水平是差不多的。第一次,四人小组里只有1人选对。选对的这个孩子在小组交流时,被其他三个同学带偏了,也有可能她自己也不确定哪个是对的。第三次作答前,请了2个改变选项的学生分别说理由后,小组里有3人改变了选项,但小李同学依旧坚持自己的第一次选择。看到这些数据,不禁自问,这道题合适用小组交流吗?他们刚升入二年级,心智可能还是处于一年级的水平,非常容易被左右,没有自己的主见。
我又翻看了小晨同学所在的组数据,如下图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8141915/f01c5bfc126c8dce.png)
第一次,对错比例持平。第二次小组交流后,一个选错的同学改对了。第三次,听改变选项的同学说理由,小晨把正确答案又改错了,真扎心呀!我在想原因是什么,小晨可能对“兴冲冲”一知半解,看到被叫起来说理由的是一个平时成绩好的同学,就把自己的答案改了,要么就是不小心按错了。
再看看小然所在小组的数据。
![](https://img.haomeiwen.com/i8141915/42088f057cd4ad9b.png)
小然的同桌是一位成绩较好的女生,她就是二次作答后被选中说理由的学生。上图右下角的31号同学是提供此道题答案的学生,他自己口头回答后,马上意识到自己答错了。42号同学的成绩一向很好,也比较强势。第一次,四个人都选对了,第二次,两人改变选项又改错了。第三次,小然选错。我认为小然第一次作答是凭感觉猜的,没有真的懂。坚持三次都选B的学生应该是懂了。中间有改动选项的学生可能是一知半解的,容易跟风。
我又点开一个四人小组,查看数据,是否存在跟风作答情况。
![](https://img.haomeiwen.com/i8141915/be2006423c35865b.png)
23号同学成绩好。30号成绩也好,但缺乏自信。11号同学是学困生,目前拼音还是晕的。18号同学成绩一般。第一次,四个人都选了A,小组交流后依然是A。但听完其他组同学说明改变理由后,整个小组都改为选B。这个小组在按反馈器时,有小声的交流,互相问选什么。由于一知半解产生的跟风还是存在的。
从整体上看,选对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这里面有多少人在跟风呢?遇到正确率在50%-60%时,直接选不同选项的人说明理由会不会比小组交流更好呢?毕竟二年级刚开始起步,让他们把不同选项的思路理清楚,也许更节约时间,不是随意猜测。下节课再练习一道同类题型,看看是否掌握答题策略。四人小组是本学期刚开始的,小组规则仍在熟悉中。看完数据,挺迷茫的,也只能一步步尝试,在摸索中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