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完上午杂事,搬过竹椅坐在茶书社咖啡色的雨棚下,眼皮底下是早起时,从室内移出晒太阳的兰花盆栽、黄杨盆景,木围栏上晾晒着抹布、垫脚布,擦洗污垢的工具与滋养人文的鲜活生命竞如此贴近和谐一起,种种分别相似乎消弭在烟火燃起的居家过日子的淡然里。
我一直在思考金刚经这句话: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说的真语、实语、如语应如何理解?不诳语、不异语仅仅是通常意义的不持成见的所谓真话吗?如果说,知识是语言的边界,思想就是界域里的厚度及高度,厚度给了经验的内容,高度启示未来,那么,真话是不是就应当包括知识与思想两个属性呢?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在清醒时说话,在睡梦中说话,哪怕根本不吐一个字,而只是倾听或阅读,我们也总是在说话,因为一但人有所运思地寻视于存在之物,便立即遇到语言,从而着眼于由语言所显示出来的东西的决定性方面来规定语言。由此,海德格尔确认说话是人类的天性,唯有语言才使人能够成为一个作为人而存在。那么,假如我们的语言是不真实或许是错的,人之所以为人还存在吗?
金刚经话里的真语、实语、如语,是如来作语的三个层次:真者,本也,实者,在也,如者,行也。此三者,为真性、实在、如行,真性不动,实在无相,如行一如,三者一体,是为如来语。而众生作语是有相语,分诳语与异语,诳则不实,有生必灭,异则不一,分别而立,因此诳异之语,即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如来见实不见妄,众生见妄不见实。如此,手捧金刚经,欲见如来,须息妄见,欲得如来,惟作实行。
海德格尔深刻地揭示了人是存在于语言之上,如果语言消失,人类生命的传承相续就不再存在了,而佛则以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告诉我们,克服贪嗔痴导引的人间痛苦,其实无非须息妄见、欲得如来、惟作实行。海德格尔、佛陀的教诲,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知识之上的智慧,是众生修行不诳语、不异语的不二法门!就如眼皮底下的盆栽、抹布,如此真实地晾晒在暖阳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