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祥
记得之前写《流倜傥、书艺超群、晚年有悔的大令王献之凭什么迷倒后人?》这篇文章时,曾提到过王献之的一笔书代表作《中秋帖》,那实际上是米芾的临作。
<small>王献之的行草代表作《中秋帖》(米芾临作), “三希”之一,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 “三希”,意即希世珍宝。</small>
米芾在集古字的阶段学过大量二王的东西,而对王大令的着迷尤甚。那幅中秋帖临作,就是明显的临习证据。当然他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宝晋斋,也是他崇尚晋人的明证。
转眼又是一年中秋时。米芾其实还真是写过另一篇有关中秋的作品,那就是《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简称《中秋诗帖》)。
<small>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纸本,草书,纵25.2厘米,横3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small>
**中秋登海岱楼作 **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东轮。
可以看到,米芾写这个诗帖十分用心,但总觉得没有写好,所以重复又写,中间还做了批注,很有意思。“间有一两字好”,简直是对自己书法的要求太高了。写得这样倜傥,还说只有一两个好字,简直让人无地自容。
第一遍写得比较疏朗,第二遍则写得稍微紧凑一些。我们一起分解来看一看。
<small>《中秋诗帖》分解一</small>
<small>《中秋诗帖》分解二</small>
文章提到的“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经常来这里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的壮丽景色。诗中借“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一句表达了自己官场不如意的境遇。
写这首诗的时候,米芾正在此地担任涟水军使。应该说,米芾在仕途的路上走得很不平坦。他21岁出仕,却不断迁徙,几乎每两年就换一个地方,所任官职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芝麻官,什么秘书省校书郞、长沙从事、杭州观察推管、淮南幕府、润州州学教授、监中岳庙、涟水军使、蔡河拔发、太常博士、无为军使等等。米芾很清楚自己仕途低迷的原因,《中秋诗帖》多少反映了此时自己的迷茫和压抑。
但是,仕途不顺,米芾转而将洪荒之力用于书法。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自述:“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片时费书也”。他儿子米友仁也曾经说:“先臣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夜必收于小箧,置枕边眠,好之之笃,至于如此,实一世好学所共知。”(岳珂《宝晋斋法书赞》卷十九)”
<small>米芾《焚香帖》,又作《海岱帖》。 草书 纵25.2厘米 横25.2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small>
正是在涟水期间,米芾整天寄情翰墨,让我们有幸看到了那么多他的手迹,如《中秋诗帖》《焚香帖》《草书论书帖》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可以说,他将涟水当作了自己寄情翰墨的宝地、忘情仕途的疗伤家园。而书法,让米芾摆脱了世俗戒律的束缚,平衡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获得了艺术与人生的高度自由。
<small>米芾《论草书帖》,纸本,纵24.7厘米 横3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small>
中秋节即将来临,让我们再次展玩米芾书作,想象他的癫、他的“狂”、他的翰墨、他的人生。这时候,一幕幕历史人物的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轼、徐渭……,哪一个称得上大师级的书法家不是在生活与创作、仕途与人生上承载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和磨难。而正是这些压力和磨难,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