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我们经常评判别人作对或者做错一件事,亦或者被评判作对或者做错。
那么我们认为的,或者别人认为的对错就是真的对错吗?
在这个时代想要活得很好,需要知识,更需要智识。
越长大,经历的事越多,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无法用对错来简单的评判,
这是现实,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坏人A骗好人B,进入C的没有锁门的工地, B是在工地摔死了,请问是谁的错?
法学家的对错官,是谁证据确凿是谁的错,当然是A的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这么想,但是这种大快人心的对错观,不一定能避免类似的案件再度发生。
可经济学家认为是C的错,整个社会为了避免B被A诱骗进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的门锁上的成本要高得多。
虽然惩罚C会让其觉得冤,但以后所有工地的拥有者都会把门锁上,于是这样的事情会大量减少。
经济学家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在谁?虽然有时这样的判断,看上去不合理,但会比从纯粹的道义角度更有效果。
而商人的对错观,不管让谁承担责任,B都无法起死回生,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
B要保护好自己,避免发生不安全的事件,否则损失的是自己。
如果你是评论家,可以选择法学家的立场,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经济学家的立场。
如果将要失足摔死的就是你自己,我建议你选择商人的立场。我的错,都是我的错,因为我的损失最大,总之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判断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因此损失大,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他改变不了结果。
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的最终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一法学家的对错观,二经济学前的对错观,三商人的对错观。
瞧,对和错不是绝对的。
很多事情并非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
一个人的表述,大概有两种,事实和观点,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而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两个人同时竞争一个晋升的机会,A是理论水平高,有学历有能力,B从基层一步一步干出来,业绩突出。
两个人条件都挺好,到底谁能晋升,而A与同事处理的关系比较好,在民意测评中领先于B,而B因为工作原因与同事偶有竞争,民意测评暂时落后。
两个人都不错,各有特点,那到底谁会得到晋升机会,那要看职务需要。
如果是需要营销能力强的领导,自然是B的机会多一些,如果是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A更适合一些。
所以在不同的立场上,观点并不一样,但无对错之分。
这是我们常说的,小孩子才谈对错,成年人只谈利益。也不要和有立场的人去争对错。
既然很多事情没有对错,那么我们做事的标准是如何产生最好的结果。
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对错观,立场不一样也有不同的选择,那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如何做好呢?
有利于出结果。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我们处理问题,做事情朝着有利于出结果的方向去做。
尽量做到共赢。如果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做到双方或多方共赢,那么事情的发展会更加顺利,更容易产生更好的结果。
不纠结对错。即使在事情发生的过程当中,有一些超乎你对对错的认知,那也不要去纠结谁对谁错,成年人只争输赢,单纯的谈论对错毫无意义。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91篇,字数1299字,累计166698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