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纯技能水平的成长,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增长曲线,认识这个增长曲线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努力的成果,对目标的设定也会比较科学。这是一篇2013年的Scott Yong的博客文章,这位Scott H. Young并非无名之辈,他曾经用一年时间完成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的四年本科课程,还出了一本书,而且这本书还有中文版,《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MIT4年33门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解说:
1.对数增长

这个技能初期的进步速度非常快,到后面则越来越慢,最后几乎是一个平台期,哪怕你付出极大的努力,也只能获得一点小小的突破。
体育运动就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健身也好,减肥也好,最初一段时间的那种感觉真是特别愉快,进步神速!而对顶级运动员来说,进步将会越来越难,到了职业水平,明星跟普通队员的差异就只有那么一点点。
学外语也是类似的情况。 初期花不了多少时间,掌握几百个最基本的单词,就能获得一定的交流能力,但是要想达到各种场合下运用自如的本地人水平却是难上加难。
2.指数增长

从你开始做这件事情,一直到很长很长时间内,几乎没有任何能让外人看出来的进步。一直到某个时候,你就好像突破了一个什么障碍一样,水平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然后还越增长越快。
很多技术进步就是这样。在研发的最初阶段有很多困难要克服,要么就是性能不佳,要么就是成本太高,要么就是市场不认,甚至根本看不到什么希望。慢慢摸索迭代,性能越来越好,成本越来越低,直到有一天被市场广泛接受,然后就是爆发式的增长。摩尔定律就是典型的指数增长。
企业的成长,个人财富的增长,乃至你写个博客点击量的增加,大体也都符合指数增长。这背后的原理当然是正反馈:你的钱越多声望越高,进一步增长的机会也越大。
为什么有些人小时候走到哪都被夸聪明,长大就不行了呢?因为他引以为傲的经历其实是对数增长。一个两岁小孩会背诵唐诗,一个三岁小孩能把圆周率背到100位,这种技能在家庭聚会上都是绝对的高光节目,但是这些是没有什么上升空间的技能。各种棋类、武术这些经常被人当做业余爱好的项目也都是对数增长——打败身边朋友赢得称赞很容易,成为职业选手非常难。这种项目的回报太容易,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回忆中学时代的成就。想要从对数增长的诅咒里突破出来,你必须学会主动脱离自己的舒适区。
指数增长最大的风险则是中途退出。有个笑话说我现在有个鸡蛋,可以等它孵出小鸡,然后鸡生蛋蛋生鸡,最后我就有了一个养鸡场,打开通往财富之路——结果话还没说完鸡蛋打碎了。绝大多数人都退出了,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退出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你非得选择这个指数增长的项目不可,你一定要有耐心和恒心,做好最困难的准备。
所以在选择任何技能之前,应该先考虑好它的增长模式,以及你能不能承受这个模式。
这个增长曲线的规律未必精确,但是非常有科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曲线是客观的!当你进展慢或者进展快的时候,你应该知道这跟你个人其实没有太大关系,跟外部环境也没有太关系,纯粹是这个事业的自身规律所决定的!
如果不理会这些规律,像我国传统文人那样面对暂时成败,就很容易犯两种错误。
一种错误是一旦遇到进展迅速或者进展缓慢,总想从个人或者环境上找原因,希望能找到功臣和替罪羊。你前段很辉煌怎么现在没有新进步啊,是不是骄傲自满不努力了?为什么中国足球投入这么多钱还是不见起色?是不是中国人种不适合踢足球?
其实也许前者恰好是个对数曲线巅峰已经不可避免地过去了,后者恰好是个指数曲线希望就在眼前。
一种错误是个人对成败过分情绪化。遇到对数曲线初期的成功就忘乎所以,遇到指数曲线初期的寂寞就心生悲壮,要么就自恋,要么就自怜。什么“人情冷暖”,什么“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其实都是胡扯!你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得按照这个技能增长曲线的规律走,所有情绪根本没意义。
以上内容来自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
【我的思考】理解两种增长曲线有能够解决学习中的动力问题,很多进步的障碍与自身的努力关系不大,从系统学角度上说也是有增长极限的,如何突破增长极限又有其他因素构成,科学的设定学习目标,以及理性的看待学习成果,是我们自我成长的基础,认知水平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绪对我们的束缚,你知和不知对做一个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预设我们的结局,更重要的是认知水平还是不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舒适区的过程,认识两种增长曲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定位要学的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