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数学而言,用模仿模式学习的孩子最多,更多的老师也在努力培养孩子用模仿模式学数学。上一篇讲了记忆模式的利弊与一些建议,那么用模仿模式来学习数学,又会有哪些利与弊呢?这里会给出一些建议。
先了解一下模仿模式的利与弊。
(一)模仿模式的利好
1、环境匹配度高。
越来越多的数学老师都在走模仿模式的讲课路线,这样的老师先引出本讲的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之后或者从公式入手说例题,或者由例题入手讲方法,然后让大家做类似的练习题,讲完几组例题、练习题之后进行题目、公式、方法、套路的总结。简直就是为模仿模式的孩子量身打造的。
2、适合应试教育。
无论是中考、高考、还是杯赛,甚至未来的考研、考公务员等一系列考试,纵使题面变来变去,但考试的题型平时都有机会反复训练到,运用的公式、方法、技巧都有机会反复学习到,这让按照题目类别来学、能够经常巩固复习、以公式方法总结为主导的模仿式学习者大为受益。可以说目前的应试教育真是为模仿式学习的孩子而生的。
3、锻炼模仿能力。
这项能力很多人未来都能用到。往大了说,民办企业即使做得特别出色的,也基本都有参考模版;往小了说,市面上的盗版、山寨、高仿层出不穷,这些都跟现在倡导模仿的数学教育息息相关。其实对个人来说,模仿能力也确实能在一些方面帮助我们更好的工作与生活。
(二)模仿模式的弊端
1、逻辑思维假象。
我们经常会拿数学成绩与逻辑,思维甚至智商挂钩,但模仿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关联。很多孩子用模仿模式学数学能够取得足够出色的成绩,但是我们依然不能说他们的逻辑思维是很好的,因为他们学数学的过程中就没用到多少逻辑思维。
仅凭数学成绩好就走上一些与数学关联很大的职业,是很有风险的,尤其走科研道路的时候。模仿模式来学数学,学得再好,也难以在研究的领域上有所建树。
2、容易迷失自我。
学这么多年数学,一直是在模仿别人的成果,没有一道题是真正意义上是自己想出来的(有的题是自己想出来的,但方法公式思路也都是现成的,这不算真正意义上自己想出来的)。这就可能导致未来也会一直去模仿别人。
比如高考之后报志愿往往不知道喜欢什么专业,大学毕业之后往往不知道喜欢什么工作,看到很多人考研自己就考研了,看到很多人考公务员自己就考公务员了,这些都不是从内而发的,社会上也不是一次考试那么简单。模仿模式可能会让自己顺利考上研究生,考上公务员,但是之后呢?真的要活在别人的想法里吗?
3、仅靠模仿难以走向成功。
模仿模式对于国内的考试大有用处。但是出了学校就不一样了,成绩可以复制,成功就很难复制了。因为成功远不像数学的应试学习那样可以分出来多少模块、分别有什么公式方法,最后还能经常去复习和实战。所以很多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会抨击成功学,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私,不希望更多人成功,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无私,他们清楚的知道光凭模仿成功人士,是不可能成功的。
通过利弊分析,模仿模式更大的隐患也是在未来,模仿模式并不健康。
所以如果孩子在用思考模式来学习、哪怕没能学好,我们也不希望他们走上模仿模式的道路。既然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想法里呢?
如果孩子在用模仿模式学习数学,如果孩子还小,可以尝试一下用思考模式来学(后续的文章中会有提到);如果模式已经固化改不了了,那么说一下我们的建议。
(三)在学习方向上的建议
1、锻炼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
这两个能力都要锻炼,如果掌握的快但忘的也快、或者是记得牢,但掌握得不好的话,数学成绩也很难出色。二者如同木桶原理,无法互相弥补,必须都要强才行。
2、努力独自分析总结。
要有意识的自己去找题目间的异同、做题方法的异同,努力做到自己分析总结,虽然做这些可能会使效率降低,但却能有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虽然还是在模仿模式下,与思考模式大有不同,但却已经高出其他模仿模式的孩子了。渐渐地对问题能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未来就有机会避免活在他人的世界里。
3、业余时间多尝试新鲜事物。
既然选择了模仿模式,就不要光沉浸于书本学习中,要多接触些不同的事物。学校里成绩是标准,出了学校之后,会有诸多的方向、诸多的选择、诸多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喜好和追求很多时候能避免他人的误导。
(四)在数学学习中的建议
1、把握好总结。
模仿模式的学习就是要按题目类型学习,对于每一类题的总结要把握到位,从这类题都是什么样式的,到这类题有哪些公式方法及如何运用,到这类题有哪些变化和注意事项,都要掌握到位。
2、有规律复习。
有总结的内容,就会涉及很多记的内容,忘一个公式可能一类题就都做不出来了,所以要有规律的复习。最好是以做题的形式来复习,一个是做题过程中巩固,一个是看哪题不会了再回头看总结,光看总结效果不好。
3、用好错题本。
模仿过程中难免会有自己领会有误的地方,模仿过程中也会遇到陷阱。建立一个错题本,按专题来记错题,以后既可以知道自己哪些专题,哪种变化学的还不到位,也可以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陷阱。
我们常听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往往忽略了终点是什么。知道了赢在终点究竟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在起跑线上下功夫。如果看清了终点,那么中小学的努力绝不是优异成绩这么简单和直白,或许很多与成绩关系不大的部分才更要下功夫。所以不要因为成绩出色而觉得万事大吉,社会与学校不一样,工作与学习不一样,成长与成绩也不一样,赢在当下固然好,但赢在未来才是真的赢。希望模仿模式下成绩优异的孩子不要沉浸在无尽模仿的演练与大好成绩的喜悦中。
模仿模式的利弊与建议也说完了,那么对于让太多孩子、家长、老师困惑与迷茫的思考模式而言,又有哪些利好和弊端呢?又会有怎样的建议呢?敬请期待本刊下一篇:《思考模式的利弊与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