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再次认真仔细地品读那篇散文《石头记》,就得查百度。
一开始我就这么想好了;准备卯足了劲儿查到底。
先查第一个词“奇磔”,百度没有,估计中国汉语词典里也没有;可我查到了这个,并看到它已获赞1325个,当即截图。
心里纳闷:这些词,还真不是让我一个人觉得如此别扭。
文中,如此这样的词居多,令人读来如爬山路般的艰难,时而踹着粗气;时而长吁短气、心烦憋闷。
查第二个词语“苍辣虬老”时,再受刺激——竟然查到这个——“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被当作学生的语文考试命题?既然是语文命题,我更得好好读下去。
看,出题目的老师也用上了“歌赞”这词。字典里有它吗?
接着查“斑剥鬼奇”“沃腴”
……
爱者和被爱者,都有一种庄严。海的咆哮、暴怒,不息止的纠缠之爱;岩石的沉默、固执、永不屈服、永不退让。
那样缱绻缠绵,真是要惊动天地啊!它们依傍、亲昵、回环;它们用近于愤怒、毁灭的爱相拥抱。
生命这样挥霍耗损,泪潺潺流尽,所剩的也便只是一块斑剥褴褛、却还犹自傲然兀立着的生命的骸骨吧!
这种爱与被爱,真的有那么庄严吗?这种用近于愤怒、毁灭的爱相拥抱是想表达爱的力量?相拥抱的爱怎么会是愤怒、毁灭的呢?
还有这个“斑剥褴褛”,到底是因为爱与被爱所致还是因为挣扎求活所致?……
没错,它意味着坚强的生命力,可这种生命力带来什么现实意义?
它只是呈现了一种本能的挣扎求活姿态而已,这样的“骸骨”精神值得如此歌赞吗?(《石头记》中已出现过两次以上“歌赞” ,能如此借用一下吗?)
如此一篇《石头记》 ,是再次解读那《红楼梦》里的《石头记》?
那石头就是如此历经“奇磔柔劲”的磨砺的石头吗?
名作家是不是所有的文字都值得膜拜呢?
膜拜他的才华,没错,可这样纠结的文字给孩子们当范文做考题,合适吗?
出题目的大佬说:“作者敏感多情,文笔明媚、灵秀、清丽。”
蒋作家是敏感,也确实是多情;可他的多情可让现在的中学生们为之“肝脑涂地” 呢!
他的文字既然已成为孩子们的语文考题,那么,就得让孩子们非理解透彻、再三分析这些生造词的涵义不可?
可无处可查!
还要孩子们担起传承这样文字的重任?还得代代相传?
本来,我是第一次慕名读蒋勋作家的小品文,可读后,怎么就忍不住有这些乱七八糟的思虑呢?
我本是一尘埃中的尘,才识浅薄,人微言轻;不该如此评说。
可是,实在难以忍受心中的郁闷,才如此独断妄言!
如果是一种无知的困惑,就当我没说过,没写过。可是,如果不把这些困惑,也就是杂念;如果不把这些杂念转为正念;又怎么能真正放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