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围着理想前进(目录)
下一篇:围着理想前进(56)
四、上山下乡
夏日,骄阳似火。教室里,黑板上:“上山下乡总动员”赫然醒目。
黄老师严肃认真朗读:“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在那里,你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他的声音铿锵并变调,这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他的威慑力。尽管我们已经毕业,教室里却第一次这么安静,仿佛我们在升学考试一样,顾不得汗流浃背。
他第一次嗓门震耳发聩:“同学们: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滚一身泥巴,练就一颗红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请你们积极申请下乡干革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投入到火热的农村革命斗争实践中去。麻雀安知鸿鹄之志?!”
黄老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份红头文件向我们昭示了一下,他的声音宏亮,“所以,你们最好不要做病残之人留在城市里吃闲饭。”
他把红头文件的政策宣读完后,很有力量,说,“你们除了政策可以留城的以外,还有极少数残疾人,其余的都得下乡干革命。趁你们尚年轻,早下乡早好,晚去不如早去!”
我们哗然,感觉不到闷热,黄老师一个劲地擦汗。
一阵后,他的语气缓和了一些:“你们最好按照红头文件的要求,考虑好了后,上台来表表你们的决心;最后,你们交上《自愿下乡申请书》,以后就不再来学校了。否则,你们还得来学校,分三批下乡,挨是挨不脱的。”
我和有的同学一样,上台表决心:把青春献给党,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最后,我交了第一批《自愿下乡申请书》,便回家。
没过几天,我接到:《上山下乡通知书 》
张长乐同志:
你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教导,要求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被光荣批准。
特此通知
中共巴县县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
一九七五年八月十二日
我拿着通知单和户口本,顶着烈日炎炎,到“知青办”下了城市户口,接下来自己回家做准备,到时下乡。
一九七五年八月二十日,太阳特别火辣。
我肩挎上学时的军用包,里面有:梳子、牙膏、牙刷、小纸扇、手电筒、小勺子、洗脸帕;手提尼龙网里有:草帽、洗脸盆、大瓷盅、大瓷碗——都是一个哦!筷子和解放鞋是一双。
母亲肩扛一个大麻袋,里面有:厚棉被一床、薄毯子一床(春天盖)、一个枕头、一件棉袄、一条厚裤子(冬天穿)、一床蚊帐,夏天和冬天用的单人篾席和草席各一张。
我和母亲分别用一只手,抬着一口中等大的旧藤箱,里面是一年四季我必须穿的——全是旧的或补丁,到团结坝一0二钢厂党委门口,集合坐车,去农村插队。
自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政策出台以来,以前:
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到边疆、奉节、宣汉等地接受再教育,春节回家过年坐船或火车,再坐汽车,路途需要几天时间。
除了边疆是集体农场外,其余的都是插队落户到生产队,自己独立门户,自给自足。
我们这次的毕业生(包括初中和高中),党中央政策规定:
分片区,到附近农村(坐汽车几个小时当天就能回家),由男方所在的单位与别的单位组合,到规定的农村去,建集体农场。
我父亲是重庆一0二钢厂二车间的职工,与街道职工的子女组合,下乡到巴县红卫区南彭公社白云大队。由于父母在同一车间上班,车间领导同意母亲送我。
我和母亲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踉踉跄跄,到达这里。我俩顾不上人多和喧嚣,更顾不上喇叭如雷穿耳的歌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顾寻找父亲先前交代的46号大货车。
停在这里的敞篷大货车,仿佛像婚车:
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嵌在车头的鼻孔处,车厢周围都贴着一块又一块红颜色的纸牌,上面写着金灿灿的大字: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大红花下方,贴着用毛笔写的编号。
我俩顺着编号,一路穿过人群寻找,红纸黄字,大大的“46”跳进眼里。
“张师母,就这里。”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手拿话筒,“把东西放上去。”
“要得。谢谢黄段长。”
喧嚣的大货车上面,已经有不少的人了。后来才知,我俩来得算晚的了。黄段长拿着话筒去迎接后面的人到来。
母亲用双手,高高举起麻布大口袋,试着往车厢里面丢,但高度不够。
我仰着脑壳黑起吼:“请帮忙!帮一下!”
车上面的人接手,我的东西就装在上面了。然后,我的黑塑料凉鞋前端踩住车轮下端,双手抓住车弦空隙,往上使劲挪动;母亲用力推我屁股,我顺势一翻,就在车厢里面了。
“张师母,不能这样。”黄段长的声音还没落地,母亲就翻进车厢里了。
他很生气:“你没看见这里有大红标语吗?!”
母亲笑嘻嘻地说:“看到的,我没碰到它。”
黄段长语气重:“不能凭运气!”他对着话筒高喊,“这里不准上车!前面车门口处上车!”他扎扎实实地吆喝了一阵才离开。
我在车厢弦边,探着脑袋前看后看,就是看不到大货车的尽头,眼前一片迷茫——这是我们这届首批下乡的知青。
记得黄老师在班上说过:“除了政策规定:三留一(一个家庭有三个下乡的留一个在城市里安排工作),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病残人员外;其余的,都得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早去农村早回城市,晚去农村晚回城市。”
记得父亲说过:“吃屎要吃最先。车间简书记宣布的:‘早去早回。子女下乡户口落户(生产队)。子女集中一起同工、同酬、同吃、同住。一句话:办集体农场。其子女户口落户生产队的好与差,以报名时间的先后次序确定’。”
太阳泛着白光,炙烤着我们。尽管我们拥挤在车厢内,也要尽量保护好行李,给它们腾出舒适的位置。
“一切都安排好了。”传来黄段长的喇叭声,“二车间的职工和街道居委的同志请注意,你们要送子女的,请马上上车,敞篷大货车就要出发了。”
场面像火山喷发那样沸腾:哭声、呼喊声、喇叭声、到农村去的歌声交织在一起,送走了一辆又一辆载着知青的敞篷大货车。
车轮飞,喇叭叫,货车载着知青向巴县跑,热浪滚滚在我们耳畔呼啸。晌午的时候,其它的大货车继续向前奔驰。我们的这辆车却拐了个弯停在了僻静处。
“南彭公社到了。”一位壮年汉子的声音传进了我们的耳朵里,“大家先下来吃个午饭。然后再来拿东西。”
我们依次下车,在事先安排的馆子里吃过午饭后,回到车上取下行李,又回到这馆子里等待——白云大队的人来接我们。
一阵又一阵之后,终于等来了“唏嘘寒暄”的声音。
“哎呀,你们总算来了。”壮年汉子夹杂着异样的口音,“来了几个?”
“六个。”混合着男女的乡土口音。
“怎么回事情呢?我们车间一直跟你们大队说,这次来的人多,东西也多,叫你们货书记多派点人来接我们!唉......啷个搞起的喔!”
“书记开会去了。是我们团支部临时决定的。”
经过平衡,我们实在拿不走的东西,他们负责搬。这样一来,母亲只扛大麻袋,我只挎一个包和手提尼龙绳袋。
在烈日炎炎下,他们六人挑着我们的行李在马路上一路小跑。我们拿着或扛着或背着自己的行李跟在后面。很快,我们就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当我们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赶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在岔路口的树荫下,已经歇凉快了。
“就这里分路。”一位共产主义模样的男青年指着对面的山,“就那里,白云山,就是你们要去的白云大队。”
“走多久?”
“不久。一个小时多点。”
“山好高啊!”我们都惊叹。
“顾名思义嘛!不然,怎么叫白云山呢?”他们争着说。
“这样嘛,我们先走一步,到时候我们又回来接你们。你们是城里人,没有我们乡下人蛮得。”那男青年用手指点着,“就跟着这条大路走。”
“就这个石块路?”
“对头。”他们抢着说:“我们称这种路叫大路。不是你们城里头的那种大路。”
“这样吧,你们歇凉快了再走。”男青年微笑着说,“我们先出发了。”
他们一行,两女四男,穿着夏天的补丁服,脚上草鞋,朝气勃勃,挑着我们的行李,仿佛挑着共产主义理想,奔跑在石块铺成的弯弯曲曲,凸凹不平的小道上,翻过一坡又一坡。
我透过骄阳远远地望过去,白云山进入了我的视线:它仿佛被涂抹了一层赭色,在火辣辣的光芒直击下,一秃又一秃的斑斑驳驳,显得是那样的憔悴和贫瘠——那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目录:围着理想前进(目录)
下一篇:围着理想前进(5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