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命、不看人心,来自心理学系的洗白~
人有很多苦恼,不是解决不了问题,而是根本没有找到问题,解决了错误的问题所获得的这种成功,叫作“成功灾难”。这也是,为什么自己努力却不觉得幸福的根本。
从这个现象,我们来看看:心理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聪明的人就一定聪明么?认知到底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学心理学,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记得上一次更文是18.12.10,中间大约停更了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应该先跟大家说一声“好久不见”!这两个月的空白期,不是我放弃了简书,而是身为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人,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假期,还有一个月去适应一个人的社会生活。
两个月里,我去了湖南长沙、川渝重庆、古都南京,如今在上海的一家广告公司开始新的征程,关于旅游,我也有很多故事,有机会的话,会以后慢慢讲给大家听。
Part 1
随着心理学进入大众视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总要跟心理学建立上一些联系,包括我身边一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也对这门学科充满好奇,但书籍里的各种研究、疾病诊断标准...让很多人都没能在这门学科上找到趣味点。
他们经常有人问我:你们心理学的教材是不是比我们读的要有意思?有没有什么比较有趣的心理学书籍推荐?
我也是很遗憾地回答:我们学习的心理学,几乎都是三四十年前的学术理论,各种流派概念、诊断标准...比你们看的那些书籍,要枯燥的多。
“心理学”这个词语总是充满槽点的,很多人热衷探索,很多人一无所获,大家趋之若鹜的同时,却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学心理学,我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想,自己学习心理学三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很恰当:“受益于己,惠及他人”
别误会!这里的“受益”,不是指自己掌握了多少学术知识,有能力评判身边的人是否心理健康。心理学那磅礴的知识库,所提供的最核心作用,就是教会你如何自我认知,然后才是帮助他人。
那么很多人就要问了,难道我还不了解自己么?
事实上,的确如此。
如果你无法信服,那么我们来做个小测试:
1.你觉得你对拉链了解多少?请用1-10给自己评个分。
2.请你描述一下,拉链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越详细越好。
3.现在再重复步骤一,重新给自己评个分。
这个例子不是杜撰,是真实存在的实验,结果发现:很多在步骤一给自己评高分的人到了步骤二发现,自己对于拉链的工作原理、设计思路一无所知,导致步骤一和步骤三的分数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异性。
经过一系列类似的实验发现:人常处于一种“对自己有准确评估”的错误认知里,觉得自己拥有知识。
为了方便理解,我把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书中,对这种现象下的定义引用过来,理性障碍:尽管拥有足够智力,却缺乏理性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Part 2
除开刚才的拉链测试,生活中也有很多事实在凸显这个现象:国人心目中的科学男神魏坤琳是名高考失败者;二战纳粹策划大屠杀的14人中,绝大多数智商高于125,8人拥有博士学位;举世闻名的思想家,诗人庞德,曾常常为纳粹辩护,高呼希德勒万岁。
这些都是比我们聪明的多得多的人,但同样,因为对于自己错误的认知,犯下了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错误。
你看,这些事实无不都在撼动我们对于“聪明”的认知,聪明的人就真的聪明么?
学过心理学的朋友看到这个问题,会吓出一身冷汗的!
在心理学,我们评估一个人聪不聪明所使用的IQ(智力商数)不再准确,这个定义完完全全摧毁了传统智力(晶体智力、流体智力)理论,而随之崩塌的,是关于智力的整个领域: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存在的意义也将被重新评估。
说的明白点就是,心理系所学习的学术知识,很有可能已经被时代淘汰,集大成的心理学理论不再是心理学的精髓。
Part 3
心理学界,卡尼曼做过一个“琳达问题”的经典认知偏差实验:
琳达31岁,单身,性格外向,哲学毕业。在学校期间关心歧视和社会公正问题,参加过反核武器抗议示威活动。那么,她可能是?
A.她既是银行职员又是女权主义者
B.她是个银行职员
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人选了A。虽然A的出现的概率比选项B出现的概率小得多。不过人们似乎认为A是对琳达更自然的描述,更像她的代表性特征,只有少数人回答正确,而这也跟他们的智力测验成绩无关。
问题出在哪里呢?
第一个原因,跟我们的思维有关。人类思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指导行为,知道什么事会带来什么后果,进行因果推论,选取最佳方案。因果推理系统又被分为两种,一个是直觉,一个叫做慎思。直觉是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得出结论,慎思则是要辨明这个过程。
在琳达问题中,我们依靠的就是直觉判断。就像不能因为我们专业是心理学,未来就一定会去做咨询师。上述的女权主义特征也可能出现在农民,甚至罪犯身上。
再举个例子,很小的时候我们都怕黑,但为什么长大了以后不怕了呢?
从直觉来分析,因为人类祖先的生存是依托于山洞和篝火的,白天有充足的视野和温度,相比之下,黑暗对他们而言就是不确定性、危险的象征,我们继承了这种生物进化的基因,所以大脑会直觉性的让我们规避可能的危险。
至于长大以后,我们对于黑暗的恐惧变弱了 ,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与黑暗打交道,身体力行地对黑暗有了认知,排除了它的危险性。甚至在我们了解了这种现象是上述生物进化本能的结果后,也会进一步减弱心理对于黑暗的恐惧感。
第二个原因是,虽然我们平时会接触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思维不会将这些信息全部储存起来,因为这样我们可能就被知识淹没了,相反,思维只挑其中的关键来使用。
就像上课我们在与同桌讲话的时候,很难接收到讲台上老师传递的信息,但这个时候突然有个人喊了你的名字,哪怕声音很小却也能轻松被你觉察到,因为“名字”这个属性对大脑而言,就属于十分关键的信息。
把这两点总结起来,也就是开头提到的:认知。
Part 4
如果你觉得这个概念比较陌生,那我把它与我们熟知的词语建立一下联系,让它变得清晰:
陈铭曾在《奇葩说》做出过很精妙的解答:信息、知识、能力如何区分?
信息,是指外部的一个客观的事实,如:这里有一瓶水,它现在7度。
知识,是指对外部客观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如:水在零度的时候会结冰。
能力,是指对知识的处理、运用。如:未来的某个时间,我把什么味道的水冰成什么味道的冰棒卖给谁。在这里的说提到的“能力”,就属于认知的一部分。
认知,是一个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加工机制,也叫RQ(理商)。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又会有一个疑问:你告诉了我认知的机制,以及它在现实中所引起的种种现象,但你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把它内化,来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啊?
那我们再来讲讲运用认知的例子。
相信经历过学生时代的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只要有十分重要的考试,自己总是会肚子疼或是想上厕所。
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但又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样的问题。从认知的角度去解读,你就要去问站到场外分析,坦诚地自问自答:为什么考试一定会跟肚子疼建立关系?如果说这种行为是身体对于自我的保护,那又是什么触发了这种保护?是源自我内心对于考试的恐惧。我为什么会恐惧考试?是因为害怕成绩不好让父母担心......
一步步捋顺关系你就会发现,看似你是在害怕考试,但实际上你是在害怕父母发责备、失望,只要你心理上意识到这一点,跟父母真实的交一次心,这种现象也就会缓解。
可能你听起来会觉得很奇妙,但很多时候,认知到问题的确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心理咨询领域这种方法治疗一些心理问题真的非常显著,例如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比如遭遇了车祸可能会害怕任何类型的车;遭遇了爆炸可能一听到响声就躲起来)的患者,咨询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合理认知自己恐惧,从而实现治疗。
还有一个更常见的例子:无论是情侣还是亲子,某一天一方回家回晚了,另一方往往都会是大发雷霆:怎么回来这么晚啊?有事没事不能打个电话?
你看,这种严厉斥责的背后是什么?
其实就是关心啊!明明是关心,你却不问他这么晚回来的原因,万一他是手机摔坏了也没有钱,徒步走回家的呢?本来就够委屈了,回来还要接触一顿斥责。明明一个好剧本,偏偏要用这种极端、不理智的形式演个稀烂,这不就是对于自己没有充分认知的结果么?
人的很多苦恼,不知道找什么工作,不知道去不去北上广...都是再跟认知不清的自己作斗争,而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就是去学习分析自己的方法,能够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解读,既然智商已经作为一个波动不大的数值,那么为什么不去用理性认知去扩大自己的优势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习心理学的朋友们可能比其他人更具人生优势哦~
以上,就是一名心理学系学生对于学习心理学的总结。
在此提前祝大家除夕快乐哦~
还没看过瘾?
想了解我:初入简书,寻志同道不合简友
攻略爱情:在恋爱中如何浪漫而不直男
有趣的心理学:爱情心理学——谈大学恋爱最常见的三个送命题
我的成长故事:上海篇Ⅰ—启程 我们与父母,都不愿成为彼此的负担
我的爱情故事:《爱情日记树》Ⅰ——三段话 三种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