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在宏观上,人们看见奇珍异宝,内心容易起贪念,欲占为己有,故有盗窃之行。
这是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如果从自身角度看呢?
为什么要“贵难得之货”?
因为内心的贪欲与妄念。
所以说,无论是盗窃的人还是偷盗的人,其内心的贪欲与妄念是一样的,都想把“难得之货”占为己有。
《道德经》说:
一体分二相,二相为阴阳。
这个世界存在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大家有没有想过,从微观维度看待这件事是怎样的?
“难得之货”在宏观上是奇珍异宝,在微观上是什么?
一定是引起人们贪欲与虚妄的东西。
比如:
守知见之执,贪旧日之功,念一时之平,图一生之安。
人性的特点是“趋易避难”,人们总是急于求成,总是想一劳永逸。
所以,就形成了“贵难得之货”行为,而与之一起生起的还有贪欲与妄念。
那么,人们怎么改善这个事情呢?
我不会说直接告诉你,要弱化虚妄、戒除贪念,因为这根本就不落地。
应该怎么办?
从小事做起。
专心只做一件事。
当今社会人们总在培养一个技能:同时做多件事情。人们并把这项技能引以为傲。
殊不知正是这种不起眼的行为,慢慢滋养了内心的贪欲与虚妄。
当一个人面临很多任务时,他的心智会降低,那么,他做出的选择一定是短视的。自己无力去考虑长远问题,难以保持耐心和专注力,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不自觉地偏向那个最安全、最能快速见效的选项。
而且,当我们脑袋里同时有多项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感觉到一种压力,我们的注意力会被这种压力分散,从而导致行动力和自控力的降低。
因此,直接的结果是做事的短视和行动力、自控力的下降。
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关键是,你不能放弃其他想法而只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不能?
因为贪念,什么都不肯放;因为虚妄,觉得自己能够同时做好。
这就是微观上的“贵难得之货”。
所以说,真正厉害的人并不是有能耐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怎么办?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去校正自己的行为,管理好自己的念头。
行时知呼吸,其步低且徐,起时吸气落时呼,缓步自在不求过,神安心静自得果。
坐时观诸物,其体同且一,双肩轻垂眉自舒,当念抱一不相离,笃静归心神守虚。
卧时守其根,其意聚且归,两手归腹形自曲,专气至柔神守一,心神俱宁自得养。
我们通过每日高频的行走坐卧来锻炼自己的心性,慢慢地你的心会变得越来越静。
当你的心安静了,你就会深刻感悟到,“不居难得之货,以断其妄”的妙处。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干一件。
希望大家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