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
培根《新工具》:如何获得正确的知识

培根《新工具》:如何获得正确的知识

作者: 金汐月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6:56 被阅读7次

提到关于学习、知识的名言,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知识就是力量”。不少学校把这句名言挂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或者教室里,以勉励学生们。

说出这句名言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1561年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官员型学者,在英皇詹姆士一世时期做到了大法官,地位仅次于国王。但几年之后因为受贿罪被剥夺官职,永不录用,从此退出政坛,全心投入研究。

1626年,培根因为在雪地中实验冰冻对于防腐的作用而感染风寒,病情恶化,4月病逝。

培根的名字一直与近代科学联系在一起,他为近代科学做出了系统的论证,被马克思称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新工具》,是培根写就的《伟大的复兴》的第二部分,意在为科学的复兴提供新的工具。这里的工具是认识层面的,对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认为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逻辑是“旧逻辑”,不能产生新知识。

而获取新知识,就需要新工具,让人类更好、更完善地运用理性

《新工具》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巨大,康有为受此启发,反思当时的中国过分注重刀的哲学,而轻视实验科学,才导致了积贫积弱。

《新工具》最大的亮点不是提出“新工具”本身,而是对以往知识进行的分类和认识知识扫除障碍。

1

培根把以往的知识归类为三种,都是虚假的学问,并不是真的知识。有趣的是,培根的归类,在今天依然能找到对号入座者。

虚饰的学问(delicate learning),这种病症就是追求文字的雕琢、华丽,但内容空洞,毫无内涵。跟现在的的“伪文青”类似。很多人,尤其是明星喜欢微博上发一些矫情的连自己都不知道内容的文字,立“文青”人设,就是培根说的虚饰的学问。

争辩的学问(contentious learning)。培根指当时的经院学者,巧言善辩但思想空洞,言之无物,为了辩论而辩论,完全无助于知识的增长。如今网络上有一批“杠精”,专门为了“杠”而“杠”,从不理解别人说话的含义,只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感,就可以对应成这一种。

幻想的学问(fantastical learning),指虚假的知识,如迷信、宗教中的神迹,这种“知识”直到今天,在中老年人喜好转发的“养生文”中依然可以见到。

针对这些知识的弊端,培根认为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工具,来认识、获得知识,这就是《新工具》书名的由来。

运用新工具,需要人心的纯净,不能有其他先入为主的偏见和困扰,因此,为了更好地运用新工具,培根先对占据人类理智的假象进行了分类批判。

2

人的族类本性中的假象。表现为人类一旦接受了一种意见,就会根据这种意见来“先入为主”去理解其他事物。例如一则新闻里一位河南的女士因为诈骗而获刑。有地域偏见的人会从“河南”这一地域来理解这则新闻,而有性别歧视的人又会从“女性”入手来看待这则新闻。这都是族类假象。

洞穴假象。“洞穴”的比喻,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指在洞穴里的人看见火光投射在墙壁上事物的影子,而当成是真实的,对真正的太阳视而不见。培根用洞穴比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性,这种特性是每个人自己的洞穴。

洞穴的形成由于这个人所受的教育、经历、阅读的书籍、崇尚的权威等等而形成独特的思维习惯。例如五六十年代的人受时代所限,推崇“体制内”“国企”的稳定,和八九十年代的人向往的“自由”“高薪”之间,就可以看作“洞穴”的不同。

洞穴假象给人们的认知造成不同的影响,官本位的思维会一切从官出发,而金钱至上的思维又会从钱上找原因,都是影响认知的洞穴假象。

剧场的假象,则更有哲学意味。培根认为,各种既有的哲学体系是一些“舞台剧”,是哲学家根据自己的“布景”创造出来的,培根将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划分为三种:注重诡辩,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代表的,少数实验为基础的经验哲学,如炼金术,还有神学的迷信哲学,如柏拉图等。

市场的假象,是指由于语言文字的歧义使用而造成的假象。称为“市场”,是说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流、交往的含义。这是在四种假象中比较棘手的。语言和知识密切相关,没有明确的语言这一工具,知识就会滥用、不明,这一点在20世纪非常兴盛的语言哲学可以看到培根的洞察力。

培根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想法,例如划分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虽然培根没有明确提出这两个词,但含义已经非常明显了,可以区分为普通人在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和在更敏锐的理智和观察中使用的语言,科学家的语言则要更规范化,很多时候可能会和普通人的语言发生冲突。

3

“新工具”和“旧逻辑”的分歧,是建立在不同的原则上的,培根对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旧逻辑”进行了批判,崇尚经由经验和理智来认识自然,实现科学的“复兴”。

《新工具》所提出的从感觉、实验入手来进行研究,开创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先河,并提出了归纳的概念。

寻求和发现真理,有而且也只能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从感觉和个别事物飞到最普遍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原则进到判断,进而发现中间公理。

另一个途径是从感觉和个别事物经过逐渐而不间断的上升引出公理,直至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公理的。

——《新工具》

但人人都必须承认感觉会有错误,这一点在笛卡尔的《沉思》里被描述得淋漓尽致,感受会受到欺骗。

培根不否认感觉会有错误,但他认为不能因此抛弃感觉,抛弃了感觉,等于抛弃了知识,走向怀疑论。感觉的作用是对实验做出判断,实验本身比感觉精细得多,实验对事物做出判断,只有加入了实验的经验,才不是盲目的,而是黑夜里的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

为此,培根有一段著名的话:

历来从事科学的人要么是实验者,要么是教条者。实验者好像蚂蚁,它们只是收集材料来使用;推理者像蜘蛛,它们用自己的材料做成蛛网。而蜜蜂采取中间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的花里收集材料,但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和消化这材料。

真正的哲学工作与此并无不同,因为它不仅仅或主要依赖于心灵的能力,也不是从自然史和机械实验中得到材料,并将它们在记忆里全都按照原样贮存起来,而是将哲学材料经过改变和消化贮存在理智中。

因此,从实验和理性这两种能力的更紧密、更纯粹的联合中,我们能有望得到更多的东西。——《新工具》

“新工具”为科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提出了新的认识知识的方法,然而缺陷也是明显的。

那就是我们不可能收集全部的事实材料来证明,猜测、假设、推断在科学研究中是和事实的合理结合,并不是像培根说的那样严格按照范式进行推进。

归纳得出的结论,如果不能与演绎结合,作用就非常有限。最典型的例子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如果仅仅在建立在归纳的基础上,就无法说出这句话,因为除非穷尽所有乌鸦,只要有一只乌鸦是白的,这句话就不成立了。

而且归纳不能断定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一点在后来的休谟那里,发挥到了极致。

尽管培根的“新工具”有着种种缺点,但提出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本身就意义重大。当时哲学还没有发展到认识论层面,培根几乎是“不自觉”地走入了认识的层面进行探讨,给后世巨大的启发,他的思想也是经验主义哲学的开端。

相关文章

  • 培根《新工具》:如何获得正确的知识

    提到关于学习、知识的名言,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知识就是力量”。不少学校把这句名言挂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或者教室里,以...

  • 《可复制的领导力》读书笔记Day3

    【知识点:如何正确的做决策】 管理者需要在决定环节使用相应的工具来获得最后的结果,工具就是“六顶思考帽”。 1、白...

  • 知识就是力量

    什么是知识? 《人类简史》一书中这样讲:1620年,培根(F发表了《新工具》的科学宣言,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还...

  • 5天高效阅读课程复盘文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能够让人更聪明。我们获得知识,通过思考,就能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

  • 我和书的故事

    培根说过:“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装饰。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才干。”书是...

  • 【0209读书清单】世界因你不同

    001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是一个新的世界。正确评估自己的潜能,融入对人生的理解,就能获得这片新的世界。 002 如何...

  • Pandas的10大惊人应用-哪个行业领域正在使用Python

    对一个知识该如何准确地运用一个知识有一个扎实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因为知识很容易获得,但是正确使用它才是使您明智的。因...

  • 1年读透100本书的高效学习秘籍

    分享内容:1.什么是知识&知识体系,有哪些分类?2.整理知识的高效工具有哪些?3.如何升值自己的知识,分享并利用新...

  • 2018年8月5日+10晴霓+人生效率手册+21天阅读写作自律计

    自我输入 通过看书,工具书,和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或者外出旅游的过程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

  • 由认知产生的错误

    我们常常通过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就会发现以前很多认知是不正确的,或者不完全正确。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根《新工具》:如何获得正确的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io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