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时候听说的,它是一本关于同性的爱情的书,约摸初中吧。因为知道心理为达到某一个层面,看书都只是表象,所以未曾拿起,虽一直知道,它,是一部很伟大的作品。如今,抛却一切认知,放空思绪,用了三四天时间,读完全本。
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理清大脑思路,细细再回味书中的情节和情感。乱,也不乱;复杂,也不复杂。盘根错节,交叉一起,是罪与救赎,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存留些微余温。
人物性格鲜明,真切的生活存在。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是沉重而坚决,义无反顾和驰骋到底,去保护那个懦弱,逃避的少爷。他做到了,履行了,最后受着最残酷的羞辱。“那里有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没有拉辛,不知你是否会再次回到那片生你养你的故土,也许根本不会。回去,是一种救赎,救赎你自己,可怜可笑又卑微的良心,终究,还是为了自己。不过,最起码,从另一方面来说,弥补了,他泉下有知,当感激涕零,毕竟,森严的主仆思维,严格的名族信仰,他认为,你能来做这件事,便是无上感激了,这,就是卑微的为你。
我总是想写一些边边角角,思绪如同野马,自由而随性。那个时期的阿富汗,让一切高知都沦为最底层的卑微工作者,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内外科医生,军官或者显赫世家,都是卑微的活着,苟延残喘,有为最后的尊严而低至尘埃,也有为了所谓的自尊心去装腔作势。第一种倒是更为钦佩,无论如何,做人,这一点,他值得受人尊敬。
一场战争,终结了所有美好,满目疮痍,断壁残垣。战争里,向来可怜的是百姓,乞儿,饿殍,人性最原始的存在,那便是为了果腹而活着。动荡时期,向来奸人当道,阿塞夫,也许十八层地狱都不会收他,子承父辱,那一颗弹珠就不应只要了他一只眼,最好终结那条肮脏的生命,为世人除害。
终是阿米尔有愧哈桑,多少弥补都是理所应当。而你那句:“我爱上了他。”究竟是什么爱?但是无论是什么爱了,或许只是某个时刻早就遗忘了的不经意的话语。你会因侄儿而去爱护那个孩子,还是因哈桑而去爱护他?哈桑,从始至终,都是你的忠犬,给你的,是自认为卑微又低廉的付出。拉辛是最好的,自始至终,一如既往,他透视着一切,洞察着一切,是个世间清醒的明白人。父亲是伟大的,一处罪恶掩盖不了他的伟大。
书中对人性的剖析,心理复杂的描绘,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所有的一切,都是因果轮回,希望尽余生,去挽救和弥补吧。哈桑的爱,低至尘埃,无怨无悔,那时可求,如今再难求矣。
读后感——《追风筝的人》(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看法,或角度偏差,不喜勿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