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母亲是一桌子的美味佳肴。
母亲的厨艺在亲戚邻里间是出了名的,凡是来我家做过客的,不分老幼、不分男女、不分地域,没有谁不对母亲做的菜交口称赞。
即使是在很简陋的条件下,母亲也总能为我做出一桌子的美味佳肴。
而且和一般的所谓厨艺好不同,母亲有两点尤为厉害:
第一、母亲总能为了我的口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大概6、7岁的时候,我和家人去三峡玩。那时还没有高峡出平湖,所以奉节这座城市还是存在的。在奉节码头的某个苍蝇馆子,我平生第一次吃到了著名川菜——水煮肉片,惊为天人。
看我吃的香,回家后母亲就开始尝试着做。那个年代可不像现在这样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菜谱无数,那时完全只能靠母亲自己慢慢摸索尝试。最后居然成功了,于是那几年我最常吃的两大荤菜就变成了青椒炒肉和水煮肉片。
后来,因为我爱吃炸土豆片(老家特色小吃,全国上下别无分号),母亲怕外面的不不净,就在家自己一次次的配料尝试;
我爱吃干煸牛肉丝,母亲就在家自己切牛肉;
我爱吃牙签肉,母亲就在家自己穿牙签;
我爱吃油炸大排,母亲就在家自己炸(好吧,这个菜的发明成功军功章也有父亲一半)。
第二、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母亲居然做得一手好面食。
水饺、烧麦、土豆丝卷饼、韭菜盒子样样精通,特别是其自创的雪菜煎饼,酥香酸辣,在炎热的夏季,配上一碗放凉了的绿豆粥,简直堪称人间至味!
不过,母亲厨艺太好也不全是好事。
比如说我一直觉得我挑食的习惯就来自于此。
无论是在别人家做客,还是偶尔和父母下馆子,总觉得这不好吃那也不好吃,从小没少为这挨过大人的批评。但没办法,实在是因为母亲的菜做得太好吃,从小养刁了嘴。
高中时我离开了县城,去市里上学,只有每个周末才能回家。记得那时每个周六的晚上,母亲总会为我准备一顿丰富的大餐。我们一家三口围坐在小小的餐桌前,边吃边聊,聊着我这一周在学校的生活,一聊就能聊上两个多小时。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可以和母亲这么顺畅的沟通交流,可以有说不完的鸡毛蒜皮。

大学后,母亲是电话那头的千叮万嘱。
刚到北京上大学时,想家想得厉害,当然尤其想念母亲的厨艺。
那个时候的手机就真的只是名副其实的移动电话,只能打电话发短信而已,而且长途话费还特别的贵。
所以学校里有专门的电话房,用来打长途电话,里面分成一个个小隔间。当然了,实际隔音效果为零。不过即使如此,还是经常会看到门口有人拿着号牌在那排队,这样的景象如今自然是见不到了。
我一般是每周日的晚上和家里通话,时间大概是半个多小时,正好十块钱。最初一个月的通话内容主要是我在诉苦,对北方、对大学的各种不适应、各种不爽。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是不是应该像电视剧里或者小说里演的那样,报喜不报忧呢?但是,一听到母亲的声音,就立刻管不了那么多了。
无论何时何地,母亲的声音都有一种强大的治愈力量,它清楚无误地提醒着你,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事,这世上总有一个人能够无条件的包容你、牵挂你、爱护你,无论你走得多远、爬得多高、摔得多疼,只要有母亲在,你就有一个温暖的港湾。
不过说来可笑,这样浅显的道理,我也是离开家之后才渐渐领悟。小时候,我也曾有过那种“你要我好好学习只不过是为了你的面子为了你自己”这样幼稚而混蛋的想法。
长大了才知道,父母固然可能有自己的私心,毕竟谁家父母不希望在亲戚朋友面前可以扬眉吐气地谈论自家儿女呢?但比起他们对你的爱而言,这一点点可怜的私心,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大学毕业后,手机通话渐渐变成了视频。
手段先进了,可说的话却渐渐少了。
最开始的时候,特别厌烦母亲说好好吃饭、早点睡觉,天冷了记得加衣服。
渐渐长大,才明白这样看似苍白的叮嘱后,那浓浓的深情。
前些日子看Papi酱的一个视频,个人觉得是她目前为止最有内涵的一个视频。大意是针对每到过年网络上总会按时出现的对亲戚的各种吐槽所进行的反讽。
我们总是吐槽亲戚只会问你工作怎么样啦?一个月赚多少?结婚了吗?买房了吗?准备什么时候要孩子啊?
我们觉得这些亲戚太庸俗太世俗太虚荣,有的确实如此,但更多的可能却是:除了这些,她们还能和我们聊什么呢?难道和我们讨论小奶狗和小狼狗的区别?还是王者农药和吃鸡哪个更好玩?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关心,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太自卑。错的不是亲戚,而是我们自己。

如今,母亲是对故土的牵挂与眷恋。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是一个十分要强的人,也是一个从来不会老去不会病倒的人。
直到如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初中时有一次母亲去学校给我送个什么东西,只是在教室窗口和我说了两句话然后很快就走了。坐在前面的女生很惊讶地问我:“那是你妈妈吗?”我说是啊。
“怎么这么年轻漂亮?”
“那是,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帅的儿子呢!”
转眼快20年过去了,年轻漂亮的母亲也无可避免地随着岁月逐渐老去。
去年更是生了一场重病,所幸发现得还算早,手术也很及时很成功,这才转危为安。
后来母亲对我说,如果手术出问题,她肯定会让医生放弃,因为就算抢救过来下半辈子也只能躺在床上了。其实不用母亲说,我也猜到她一定会这么做。她这么要强的人,怎么会让自己成为儿女永远的负担呢?
幸好,好人有好报。
离家日久,在我心里,北京也已是家乡。但内心深处,有母亲在的地方,才是故土。
明天是母亲节,身在异国他乡,我绞尽脑汁也实在不知如何为母亲过这个节日。
买东西?母亲一生节俭,我实在不知买什么才好。当然,也确实怪我准备得太晚。
想来想去,只好写下此文,聊表寸心。
——2018.05.12 写于离家4500公里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