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爱情?是怦然心动、小鹿乱撞?是来电的感觉吗?
大多数人以为,爱是一种感觉,是让人欲罢不能、魂牵梦萦的感觉。
但其实,那只是多巴胺、肾上腺素和各种激素分泌造成的意乱情迷而已。
《自私的基因》这样描写:“据研究表明,人体在恋爱的时候会分泌很多种爱情激素,其中会让人意乱情迷产生愉悦的激素叫苯基乙胺,它会使你迫切地想和对方在一起,但苯基乙胺的浓度最高峰只有六个月到四年的时间,这就是一次恋爱的时间。
可见,爱的感觉,本来就是短暂的。
只靠那种美妙的感觉,是不足以支撑两个人长久地生活下去的。
所以,美妙的爱的感觉,仅仅是激情和吸引,并不是真正的爱。
所以人本身就不是什么长情的生物。
所以人在结婚的时候,不应该说什么不论贫穷富贵我都不会离开你这样的话,而是把双手放在《自私的基因》和《进化心理学》上宣誓:我将违背我的本能,忤逆我的天性,永远爱你。
(这答案是不是很虐?对于大多数纯情女生来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23243071/c246ecbd3dcc2e14.jpg)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曾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只有激情和亲密,并不足以构成爱,成熟的爱,是要夹杂着冷静的。
无论在交往的任何时候,人们其实无时无刻都在冷静考量对方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
否则,如果三观不同,没有共同语言,就算彼此再吸引,又能在一起坚持多久呢?
或者,你爱上一个整天游手好闲、花心、还家暴的渣男,你非要嫁给他,那你不是纯纯的恋爱脑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23243071/60401ba355599dda.jpg)
真正的爱,一定是要带着理性的,是要经过思考和权衡的。
婚姻是现实的,是需要谨慎的。
每个人都想选一个和自己最匹配最合适的人走进婚姻,这无可厚非。
如果你觉得婚姻就是需要毫不犹豫、不假思考、义无反顾,那你可能还没有真正了解婚姻的本质。
我们不需要神化爱情,爱很多时候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择优录取,或者说是择适录取而已。
无论男的还是女的,权衡利弊是很正常的,所以谁也别嫌弃谁。
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可以归结为利益和价值。
你觉得对方身上某个特质对你有用,吸引到了你,你喜欢的点就是对方的价值。
比如,你爱上他的外貌,归根结底也是因为你觉得这个能给你带来利益和价值,你觉得他赏心悦目,领出去也有面子。
你爱上对方的性格,是因为对方的性格能满足你心理上的某些需求,比如让你觉得有安全感,或者让你觉得每天很开心。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所有的爱情和婚姻,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感性发展。
所以,能走进婚姻的爱,更多的是“合适”,两个人合得来,聊得来,三观一致,才能相处得舒服。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早就证明了,激情和浪漫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冷却。
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却会让两个人的感情与日俱增。
现实中的现象: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在婚后五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减少。以门当户对为标准结合的都能够创造财富,而许多因爱情而结婚的却都摧毁了财富。
这一项研究似乎证实了“门当户对”的重要性,但更准确地说,这说明了理性考虑而结合的爱情,会更加稳固。
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很舒服,两个人以家庭为单位,跑赢了大多数家庭,两人通力合作,培养出难得的人才,两个人都因为对方成为了更好的人。
这就是幸福的婚姻啊!
爱情本来就是流动的状态,爱会消亡,也会滋长。
所以,就算你和一个深爱的人结了婚,又能怎么样?
你会发现,他也会老会丑会秃,会发脾气,更会气你。
那时候,你的多巴胺、肾上腺素早就已经消耗完了,你还拿什么去爱?
婚姻中不是没有爱,而是爱的形式和我们想的不一样,那更像是一种依恋和习惯,是双方合作愉快的结果。
两个人朝着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努力,共同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互相变得越来越重要,谁也离不开谁,彼此成为对方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这才是婚姻中爱的模样。
希望大家都能对“爱”抱有正确的态度,不因“爱”而内耗。
一旦你把爱看得太重,就会患得患失,就会变得情绪化,就容易把什么风吹草动都上升到他爱不爱我的高度,把大好的时光都花了在了思考“他够不够爱我”上。
纠结来纠结去,把自己搞得又伤心又伤身,不但苦了自己,也苦了对方。
在爱情和婚姻里,我们完全可以放弃一些究根逐本的好奇心。对方选择你,一定有他的“道理”,你选择对方,也有你的“道理”。
重要的是,走在了一起,那么,就好好彼此陪伴。
至于爱,当然不会永远保持一个不变的恒定值,但你们却可能在无数个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时刻,反反复复爱上对方,这些瞬间组成永远,爱也就变成了永恒。
笔记源自陈曼心理平台读到的一篇文,有点深刻,有点真实,有点不可接受,但很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