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布莱斯·罗斯基的第一天,我心动了。他的双眸有种魔力让我如痴如醉。
女孩对一个刚见面的男孩一见钟情,男孩成了她的邻居,而她管这种感觉叫:怦然心动。
2010年《怦然心动》上映,导演罗伯·莱纳用一棵树,一对小孩把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讲得荡气回肠。
这部电影也成了我青春期里爱情的萌芽,如诗意般的纯真爱情就这般突兀的闯入了我的眼帘。
罗伯·莱纳,一个喜欢拍情感类题材的导演。在他所呈现出的光影世界里,平凡的小感动成了非常重要的主题。
而影片中,导演细腻的表达,灵活的叙事结构,将青春,家,爱情和成长,用美轮美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
两位主角的双主线平行叙事,让整个片子显得十分立体,丝毫没有违和感。
影评开始用朱丽的视角去看待布莱斯对自己的种种反应,结果让朱丽对布莱斯产生了误会,她认为布莱斯的故意躲闪是出于害羞的表现。
而以布莱斯的视角来看,布莱斯其实是很反感朱丽的。
对于这样的叙事方式,其实是不多见的。而导演用这种方式,恰到好处地将置身在事件中的两个主角所处的不同立场表现出来,从而为他们之后会做出的反应,以及剧情的推动做了铺垫。
关于爱情
从一开始的怦然心动到后面的死缠烂打,可以看出朱丽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她被布莱斯的一双蓝眼睛吸引,就不可自拔的爱上了他。自此,朱丽的心愿就是获得布莱斯的吻。
朱丽每天缠着布莱斯,想方设法的接近他,把他看成自己的所有物,还偷偷闻他身上的香味。
种种行为,让布莱斯很厌烦,而朱丽养鸡,爬树的行为,更是让布莱斯无法理解。
为了摆脱朱丽,布莱斯假装交女朋友,最后还是被朱丽识破了。
在一次展览上,朱丽孵小鸡的实验,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让他对她更加反感了。
于是,当朱丽誓死捍卫要被砍掉的梧桐树时,布莱斯退缩了,他不敢与朱丽并肩作战。
当布莱斯的父亲对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朱丽一家表现出鄙夷时,布莱斯退缩了,他偷偷扔掉了朱丽送来的鸡蛋。
当朋友嘲笑朱丽时,布莱斯退缩了,他不敢反驳。
这一切,让朱丽看到了布莱斯的自私与肤浅,朱丽开始觉得布莱斯漂亮的蓝眼睛也许和他本人一样空洞,她正视了自己的情感,不在缠着布莱斯了。
于是两人间矛盾渐深,渐行渐远。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这也正好契合贯穿了影片的一句话“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朱丽渐渐明白了存在的本质,像鸡蛋里的生命,患病的叔叔,树上的风景。
她从细枝末节中拼凑出布莱斯的整体,她发现布莱斯这个人没有那么让她着迷了。
而布莱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决定了解朱丽。
他要弄清楚,很少和自己说话的爷爷为什么那么喜欢朱丽。
他被这个奇妙的女孩吸引了。
关于成长
青春期的懵懂,让爱情蒙上了迷雾。
朱丽在彷徨,失望,挣扎中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布莱斯。
布莱斯在质疑,嫌弃,了解中重新认识了朱丽。
他们尝试去思考,去感悟。
树没了,可以再种新的。
院子长草了,可以再清理干净。
站高了,就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
这对少男少女,在诗意一般的独白中,讲述出自己的故事。
是成长,是电影,更是给我们同龄人的启迪。
关于家庭
两人不同的家庭教育,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
父亲的理解,尊重,信任,让朱丽明白整体大于局部总和。
世界万物都有它的规律。
朱丽的格局在不断的扩大,生活中,她爱思考,常常自省,去伪存真。
她爱自然,爱劳动,爱夕阳落下,大地酒满余辉的瞬间。
父亲直言不讳的指出朱丽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她,看人不能只看外表,精神富足同样重要。
朱丽爬上梧桐,领悟到了父亲话语里的真正内涵。
竟然开始审视自己喜欢的人有什么地方值得她爱,她对自己的价值有了强烈的自我认知,她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而布莱斯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他的父亲不喜欢朱丽一家,还嘲笑她们穷。
他的爸爸势力,爱计较,脾气爆,自以为是。
布莱斯或多或少有点少家庭的影响,以至于他懦弱,胆却。
朋友说朱丽的坏话,他明之不对,还刻意迎合。
他嫌弃朱丽养小鸡太脏,把朱丽送他的鸡蛋偷偷扔掉,还假装若无其事。
布莱斯正在价值观建立的时候,他的父亲没有给他正确的引导,反而是爷爷一直在启发布莱斯。
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孩子不同的思维方式。
青春的我们,总有很多困惑,迷茫。这时需要一个人来引导我们,寻找生命的价值,踏上一场自我认知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