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水浒传文本解读《水浒传》大家谈
生于江湖气,死于庙堂心 ——宋江给我们的启示

生于江湖气,死于庙堂心 ——宋江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 2009清心有源 | 来源:发表于2017-11-03 10:39 被阅读44次

第一部分:文本解读

生于江湖气,死于庙堂心

——宋江给我们的启示

一、宋江之落魄。

宋江是如何一步一步流落江湖的?

我们梳理一下他步入江湖的过程。

1身在官场,心在江湖。

2私通盗匪晁盖。

3杀死阎婆惜。

4杀刘高及官军。

5写反诗。

6攻打无为军。

宋江为什么会走向江湖成为盗匪?表面上的原因是他不能忍,根本的是他不安于现状,是他有野心。

他不甘心于做一个小吏,所以他要结交江湖好汉。作为体制内的一个小吏,他却帮助破坏体制的盗匪晁盖。面对威胁要告发他的阎婆惜,他完全可以有办法安抚她,至少让她闭嘴,可他一不做二不休把她给杀了,这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他救刘高的妻子的时候,如果他善意的给刘高解释,也许就不拼得你死我活了。可是他没有向官府解释,反而杀了刘高,这就让他彻底断绝了回到体制的可能。他在江州写反诗,更是暴露了他内心的狂野悖逆。这是他的又一次不能忍。而当他请求大家帮助他攻打无为军,杀死黄文炳的时候,也就彻彻底底地与原来的生活决裂。

他心中有一个江湖梦,有一种藏不住的野心、野性、血性。他就这样有意无意的一步一步的远离了官场,远离了原来熟悉的生活,走向陌生而狂野的江湖。

而这一切都归结于他的野心。他在江州浔阳楼上写的《西江月》充分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自幼曾习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他把自己比作猛虎,多年来潜伏爪牙,只是为了等待时机。可见宋江本来就不是什么善类,只不过平时一直掩饰的比较好。宋江一直足够忍耐,在官场中忍耐了多年,受够了屈居下流的屈辱生活,而到现在,他终于忍耐不住了。事实上,宋江根本没有什么冤屈,他的被捕入狱,也不是蒙冤,而完完全全是自找的。难道他杀了阎婆惜还有什么冤屈?

如果他不杀阎婆惜,而是把招文袋和书信抢回来,别人又能奈他如何?杀阎婆惜,是源于心中对阎婆惜的厌恶之情,一则厌恶阎婆惜对自己的不忠,二者厌恶阎婆惜是对自己的逼迫勒索。但最根本的,是宋江对阎婆惜的藐视,他以为,杀这样一个无权无势无根无底的女人,是小事一桩,凭自己的能力和人缘,足以摆平。宋江的不能忍,潜意识中反映了他的他的法制意识淡薄;同时,女人在他眼中,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或道具,可以随便转手他人,招之即来,厌之即弃。杀阎婆惜,虽然不是宋江畜意而为,但是,却又早在他的算计之中的——杀阎婆惜不会承担好大的责任的。凭宋江对法律的了解,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后果的,所以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根本没事儿。尽管赵氏兄弟追捕他很紧急,但是,他知道天下大赦自己也就没事儿了,于是他坦然自首。他这样做,玩弄的是法律和体制。他成功了。

而宋江在被发配江州的路上,一路上受人追捧。这让他获得了巨大的虚荣心和成就感。于是他在江湖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舒适。当他在清风山被盗匪劫掠的时候,他凭自己的大名获得优待。他享受着自己的名声带来的好处,事实上等于承认自己在江湖中的地位。以前的宋江,虽然在官场中获得认可,但是,这并不能让他获得升迁的机会;相反,在民间和绿林好汉中,宋江享有巨大的声望,崇高的地位。这让他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在客观上也支撑了他借助绿林江湖谋取名利的思想。

当他在浔阳江楼上写反诗的时候,他要“血染浔阳江口”,只是在宣泄自己的一腔不平之气。但是“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句话无论如何也掩藏不了他的野心——他要做黄巢还要厉害的人物——他要造反成功当上皇帝。在这一点上,黄文炳简直可以说是他的知音。黄文炳看出了他的自负与不平,看出了他的造反之心。黄文炳也是一心想向上爬的官员,如果黄文炳要有心与他结交,一定可以成为他的好朋友。可惜黄文炳也只是把宋江看着他晋升的一个工具,一个踏板,他要踏着宋江的尸体上位。宋江的反诗引发出黄文炳的恶性。其实根本的,是两个人的恶性相互呼应,只是不是同声相求同气相应,而是彼此撕咬狂吠而已。

当宋江攻下无力军,杀了黄文炳,也就彻底没有退路,这才不得不奔上梁山。可笑的是,宋江还要跪求其他好汉上梁山。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时已经不能不上梁山了。宋江,就这样最终走向了江湖,远离了官场。

宋江对于自己的流落江湖发配充军,是充满屈辱感的。本来,他自认为自己有才学有权谋,能够当大官发大财,不料大官没当上反而成了囚犯。对于这种屈辱,宋江的想法是要拼命发泄一番,写反诗正是这样的发泄;而反诗中的“血染浔阳江口”,正是他屈辱感的大爆发。可以说,这时的宋江,已经跌进了人生的最低谷。而他也正是在江州浔阳江口,开始触底反弹,完成了“从自卑到超越”的传奇人生。

人,不可无梦想啊。

二、宋江之崛起。

宋江是如何一步一步获得江湖的认同并掌握梁山的大权的?

其实,在宋江落魄之前和落魄之时,他早已开始经营自己的人生。

人称宋江为“孝义黑三郎”。孝,义,黑,就是宋三郎的三个特点。而宋江,也正是靠着自己的孝、义、黑而获得江湖的认同,进而掌握梁山的领导权的。

1宋江之孝

当宋江还没有流落江湖时,已经驰名大孝。后来,当他在清风山杀了知寨刘高打败官军时,他率领众好汉准备投奔梁山。这时,他接到弟弟写来的父亲去世的信,他马上抛下队伍回家奔丧;回到家里发现父亲仍然健在,原来是宋太公担心他上梁山为寇,所以骗他回家;后来,官军前来抓捕他,他也没有一点埋怨父亲的心理;宋太公嘱咐不他不要上山为寇,所以,他发配江州时,故意远离梁山泊,即使被请上山,也坚决不肯入伙,甚至不愿取下木枷,有人据此说宋江虚伪,但宋江只是借此向晁盖等人表示,自己是忠孝之人,是不会轻易入伙的。后来宋江还是上了梁山,他独自回家去接父亲上山,也是为了尽量不惊扰父亲。

他不仅是自己尽孝,也全力帮助他人尽孝。他资助阎婆惜葬父,也是因为自己看重孝;后来,每次有新头领上山,他都要派人搬取他们的全家老小;而公孙胜、李逵等人回家探亲,他也欣然答应。也正因为如此,宋江获得了众人的拥戴。

中国儒家文化中,家国同构,忠孝同构。自古忠臣出自孝子。上了梁山之后,宋江就把对父亲的孝上升为对君王的忠。他刚上位,就把晁盖的“聚义厅”改成“忠义厅”。这也为他以后拉拢更多的朝廷军官奠定了基础。后来,接受招安时,尽管遭到了出身平民的一些好汉的反对,但是,占多数的出身官场的好汉却是支持招安的。宋江也因此稳坐梁山老大的位子。

2宋江之义

宋江讲义气。不但对江湖中人如此,对官场中人和普通平民也是如此。

他的义,一是仗义疏财。

在江湖中,他出手大方,先后资助了薛永、李逵等人,获得了他们的拥戴。

对平民,他先后资助唐牛儿、阎婆、被李逵打伤的歌女等。

对官场中人,他给予他们好处。上对县令,下至普通公人,都对他很有好感。甚至连一心要送他入狱的张文远,最后也想起宋江平日里对他的好处,最终放过了宋江。

他的义,二是冒险救难。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被官府追捕,宋江早着生命危险,私下通知晁盖,这才有了后来的梁山大业。宋江凭此成为梁山的恩主,当宋江正式加入梁山时,晁盖马上要让位于他,正是因为宋江有恩于梁山啊。

他的义,还表现为礼贤下士。对贤才宋江十分尊敬,除了送银子,陪喝酒,还有就是动不动下跪。对草莽英雄他下跪,换来了白龙庙众好汉的跟随;对被梁山好汉打败的军官下跪,最终感化了他们,让他们倾心归附。

宋江就凭着自己的义气,在江湖上享有大名。柴进、武松、燕顺、王英、李俊、张横等人,一听宋江大名,马上热情相待;秦明、呼延灼、关胜等一些朝廷将领,一见宋江下跪,马上衷心投靠。宋江也凭着自己的义气与名气,为梁山带来了一批批生力军。他最终能够成为梁山最高领导,也正是因为自己的义啊。

3宋江之黑

但是,宋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人君子。相反,他身上有太多的阴暗面或者说厚黑特色。

孝义,这是宋江获取人心的手段,但真正让宋江掌握梁山大权的,是他的黑或者说厚黑。

厚黑,是说他脸厚心黑。

他救了晁盖,却四处自我宣扬,唯恐天下不知,这是脸厚表现之一;身为杀人犯,被发配江州,不知收敛锋芒,却要写反诗宣泄心迹,这是脸厚表现之二;每当要下山打仗时,他就用兄弟义气堵住了晁盖的嘴,说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宜轻出,借机架空了乖盖,取得梁山的实际领导权,这是脸厚表现之三。

脸厚,也是说他的仁厚是表面的;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仁厚,相反却是很黑暗的。

心黑,一是指他的心狠手辣;二是指他心机多,其心计往往见不得人。

心狠手辣,表现在很多事情上。比如,为逼秦明入伙,他设计让慕容知府杀了秦明全家,逼得秦明走投无路,最终不得不加入梁山团伙;为逼朱仝入伙,他让李逵杀死小衙内,朱仝被通缉后不得不上梁山,但朱仝见了李逵仍然要和他拼命,可见此计之毒让朱仝也不能忍受;为逼李应上山,他派人假扮官军,烧了李应的庄园;为了逼徐宁上山,他派人偷走徐宁心爱的铠甲……可以说,为了拉拢他看中的人,宋江完全是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有时其手段之残酷,简直可以用天怒人怨来形容。

心机多。比如,他用计稳住何涛暗中给晁盖送信,比如他设计骗卢俊义上山。为了壮大梁山的实力,他不择手段。在梁山的成长过程中,他果于杀伐,善于用计,让大家既怕他又服他。他屡次阻止晁盖下山打仗,表面上是为哥哥着想,实际上却是在谋取权力。终于晁盖坐不住了,主动带兵下山,攻打曾头市,一战而亡。而晁盖临死前并未安排宋江继位,而是吩咐谁替他报仇谁继位,显然他对宋江的心机颇为不满。而宋江当然知道自己受到晁盖及其他兄弟们的不满,于是,他故意拉卢俊义入伙,又假意让位给卢俊义;虽然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但是,卢俊义在梁山毫无根基,比较而言,大家自然还是会选择宋江,宋江也借此摆脱了大家的怀疑与指责。宋江最终坐上老大之位,带领梁山弟兄四处征战,巩固了老大地位,也获得了与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

宋江善于利用别人的弱点。他利用晁盖报恩心理粗豪性格攫取了权力。他还利用李逵的好杀,利用王英的好色,利用卢俊义的好名惧祸。他利用人性的弱点,把弱点转化为优点闪光点,让别人感受到尊重。李逵、王英、卢俊义等人都因此对宋江忠心耿耿。但是同时,他利用人性的弱点,又激发出人的恶性。所以李逵更加嗜杀,王英更加下流,而卢俊义更是被李固害得家破人亡。这些,正是他性“黑”的恶果。

他狡兔三窟。一窟是家,二窟是官场,三窟江湖。凭着孝,他安身于家中;凭着义,他游走于江湖;凭着黑,他混迹于官场。最终,宋江因此成了天魁星,成为安抚使,如果能得善终,也算是传奇而成功的一生。

虽然我们不赞成厚黑学,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生命的成长和突破,需要一种野蛮的力量。

三、宋江之败亡。

宋江为什么会败亡?

因为,他失去了在江湖立足的基础,也没有在朝廷立足的根基,更找不到改变梁山团队命运的新路。

一是失去了兄弟们的支持。

当他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厅的时候,他就改变了梁山的走向。以前的梁山,是以兄弟义气为主导方向,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带有平均主义性质的理想。虽然要排座次,但基本上是平等的。而打出“替天行道”的忠义大旗之后,梁山的等级更森严了,地位差别更大了。更重要的是,在所有梁山兄弟之上,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和朝廷。这一下子显得梁山兄弟都很渺小了许多。关键的是,他们失去了自由。想当初花荣在刘高手下尚且有诸多不如意,更何况今后他们会面对一大群奸臣呢?所以,宋江接受招安遭到兄弟们的再三反对。而在征讨方腊之后,梁山众头领死伤大半,力量大为削弱,剩下的头领又天各一方,再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事实上,朝廷“两虎相斗”的策略已经成功。宋江之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是对朝廷缺乏足够的认识。

凭宋江的聪明才智,他应该知道朝廷的腐败不可救药。可他被封妻荫子的功名思想蒙蔽了眼睛。他只看到一时之利,而没有看到一世之利一国之害。同时,他更没有主动结交朝廷者的当权派,尤其是蔡京、高俅、童贯、杨戬四大奸臣。事实上,在与官军交战的过程中,他打败过蔡京的儿子、女婿,杀死了高俅的弟弟,还打败了童贯,活捉过童高俅。他已经没有可能取得这些奸臣的谅解。因此,他接受招安投降朝廷,无异于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一群奸臣手中。结果,他轻轻松松地就被奸臣害死了。宋江,比起奸臣来,还是太天真了。

三是他本性仍有很多的忠孝之气。

宋江厚黑,但是比起奸臣来,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他被忠义束缚住了手脚,他没有勇气去反抗推翻整个朝廷;或者说他的忠义之心,让他根本不想去推翻朝廷。他仍然想回到朝廷的怀抱,回到这个官场文化,回到世俗认可的地位。正如毛泽东评价说,水浒传写得好,写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员,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宋江是英雄的天花板。他的归顺朝廷封妻荫子的理想,就是他的天花板。他冲不破现存的官场体制。他让梁山好汉看到了方向,又让他们迷失了方向,他限制了他们的上限。

当然,他不可能超脱他的时代,有一套先进的政治纲领,成为那个时代的革命家。他要么像晁盖那样小打小闹占山为王,不引起朝廷的注意;要么像方腊那样彻底成为乱臣贼子,以夺取江山成为奋斗目标。可是,他只想委曲求全曲线入仕,归顺朝廷成为忠臣。

他的最高理想是封妻荫子,这本无可厚非。但他以归顺为交易,本质上是要挟朝廷。他又不愿屈身事人,不愿重利求人,不愿违心交人。他以为忠君爱民,就可以立身于朝廷。他没料到,必须与奸臣沆瀣一气才可以立足。本质上他还是善良了一些,他低估了奸臣的力量。其实本来应该想到这些的,就像当初他蒙蔽和架空晁盖一样。

四是现有体制必须惩罚叛逆者。

他本身是官场秩序的破坏者,他又想做官场秩序的维护者,他本身是矛盾的。这矛盾,其实也是儒家文化与官场文化的矛盾与死结。儒家鼓励忠君爱民,做一个顺民;可江湖人却想要拥有自由。在儒家文化中要做顺民,只能像舜帝、郭子仪、曾国藩那样,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可是,宋江他不能忍,被逼上了梁山;投降朝廷后,他才毅然选择了忍耐,结果却在忍耐中送掉了性命。这就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矛盾性与虚伪性。不忍,你会成为叛逆者;忍,你会成为受害者。宋江,最后选择成为受害者。而这,正是中国英雄的宿命和悲哀。

宋江力求在现有体制下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可是他受到了强有力的阻碍。于是他冲出体制,想要获得自由。他甚至诱惑了许多好孩子,跟他一起出逃。但是,他念念不忘体制的安逸。他又带领这群叛逆的孩子,想要回归家园。可是,回去之后等着他的,是严厉的惩罚。

《水浒传》就像是中国版的《小飞侠彼得·潘》。宋江就像那个诱惑孩子离家出走的彼得·潘。但他不想做一个不想回家的彼得·潘,他始终只想做一个温迪——带领自己的兄弟姐妹回归温暖的家庭怀抱。可惜,他的家庭之中,原来的兄弟姐妹并不欢迎他,更要想方设法除去他。

这是一场出逃与回归的游戏。事实上,这不是游戏,是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作为一只“逃家小免”,宋江得意于自己的狡兔三窟。当他终于回到温暖的“家”时,他以为迎接他的是君父温暖的怀抱,却不料是奸臣送上的一杯毒酒。宋江毒,但毒不过奸臣的毒计;根本的,是他逃不出恶毒的酱缸文化。

五是他没有打破现有制度的勇气。

宋江,是现有制度的破坏者和维护者。他尽力地维护现有制度,却又不由自主的破坏现有制度。他身上体现了儒家道德或者官场文化的虚假性、矛盾性。他的遭遇标志着儒家理想的破产。或者说,是儒家文化和现有秩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儒家文化是讲德的,而现有秩序是求利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在小人物面前,他是君子,他重义轻利;在大人物面前,他是小人,他追求自己及自己一群人的利益。他是旧时代的伯乐,他驯服那些倔强的烈马;可是他又给他们套上了枷锁,最终让这些烈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他能慧眼识英才,却又费心毁人才。

这种矛盾性虚伪性,正表明中国的文化是一种有毒的酱缸文化。宋江自小就被这酱缸文化毒化着心灵。他一直梦想着在这酱缸中分得更多的毒酱。但是,他不但没有分到一杯酱,反而受了一身伤。梁山,只不过是他暂时疗伤以便东山再起的地方。

他最终选择回归酱缸。那么结局呢,要么是他变得更毒,要么是他被毒死。

在酱缸之中,是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的。梁山就像这酱缸中一个孤岛,最终沉没于酱缸之中。要寻找真正的净土,必须倒空酱缸或打破酱缸,酱缸中永远不会产生干净的庙堂。可惜,这是酱缸中的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必须要有足够野性的力量,才能冲出酱缸,获得自由的飞翔。

宋江的人生路,代表着中国英雄对人生及社会出路的追寻;他找不到出路,他自认为最好的路却是一条绝路,一条不归路。

这就是宋江对我们的启示:千万别追逐庙堂,否则你抛下的不只是江湖气,更是我们的野性和梦想。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分析宋江的落魄。

宋江如何走向江湖?

1.平时爱结交江湖人物。

2.私通晁盖。

3.杀死阎婆惜。

4.写反诗。

5.攻打无为军。

重点揭示:宋江走向江湖是自愿的,潜意识中他不满于自己的小吏地位,他想借助江湖力量实现自己翻身的野心。

第二课时,分析宋江的崛起。

宋江如何获取权力?

1.乐善好施获美名。

2.私放晁盖显大义。

3.服从父命得孝名。

4.机智果敢得人心。

5.不择手段,逼人就范。

重点揭示:

宋江靠他的孝、义、黑获得权力。

孝义成了他获得名声的工具,名声和厚黑性格又帮助他获得了权力。

第三课时,分析宋江的败亡。

宋江为什么会败亡?

1.他失去兄弟们的支持。

2.他对朝廷缺乏足够的认识。

3.他本性仍有忠孝之气。

4.现在制度要惩罚叛逆者。

5.他没有打破现有局面的勇气。

重点揭示:

从根本上讲,宋江的失败,就在于他失去了他的江湖气(野性)。没有了江湖气,他就和当时的官员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他并没有从根本改变社会的办法。他的败亡,是迟早的事。

相关文章

  • 生于江湖气,死于庙堂心 ——宋江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部分:文本解读 生于江湖气,死于庙堂心 ——宋江给我们的启示 一、宋江之落魄。 宋江是如何一步一步流落江湖的?...

  • 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大家并不陌生,防微杜渐、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带给我们的启示却是多方面、多角度。 ...

  • K8 D7/15《博弈论》竞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皆知的道理,启示我们不要苟且于眼前的安逸,要给环境适当的压力,才能生存得更好。 在自然...

  • 书法之五气

    书法有五气:庙堂气,书卷气,金石气,山林气,江湖气。庙堂气是士大夫之书风,端庄,肃穆;书卷气是文人骚客之书...

  • 国学智慧与应对危机之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认为这场疫情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这句话了。这意味着,要做到危机来临时个人和家庭的损失最小...

  • 人心死,道心生

    《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这一句无比科学与玄妙: 心生于物,我们每个人的灵性心是由微观粒子聚合构...

  •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人心死,道心生。

    《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这一句无比科学与玄妙: 心生于物,我们每个人的灵性心是由微观粒子聚合构...

  • 人心死,道心生

    《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这一句无比科学与玄妙: 心生于物,我们每个人的灵性心是由微观粒子聚合构...

  • 偶得

    上上下下 寝室难安 辗转反侧 夜不能眠 江湖之远 管我毛事 庙堂之高 与我何干 生于忧患 求之不得 死于安乐 未尝...

  • 《易经》day041-人在职场,如何转危为安?

    豫卦爻辞/启示: 初六:鸣豫,凶。 自鸣得意,凶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坚如磐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于江湖气,死于庙堂心 ——宋江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yw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