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19942/7f5fdb25f14b311a.jpg)
《1984》这本书借了有一个多月,还没看完。本来还书的时间到了,但疫情没有结束,图书馆不开馆,没法还,于是就放着,偶尔再翻翻,便唤醒了一些对此书读时的感悟,有点另类,自己也没完全理清思路,只是记录下来,权当作业先交差。
这是一本受到钱钟书、王蒙、村上春树等文学大佬推荐的书籍,应该说是本好书。可当我看了几页时,潜意识中就意识到它要刻画讽刺啥时,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开始带着抵触的心态来阅读,断断续续地看着。
现就把当时冒出的一点奇怪的想法记录下来。
这是一本科幻般的政治小说,作者奥威尔,英国人,生于1903,卒于1950,却写出1984年的科幻事情。文中极力表述极权恐怖导致的令人窒息的生活状态。
我非常奇怪于作者未经历此事却可以深刻描述出来,一方面可以说作者想象力丰富,文笔细腻刁钻,另一方面也可猜测作者思维的庞杂与邪恶偏袒,所以的一切均出自于作者大脑,假如作者是一位类似希特勒的人物,一个国家交由他来管理,那么这种场景的出现能否可以说他是有预谋的阴谋。
这不也反应出一个人的复杂特征,一方面你提出来可以警醒别人,另一方面你提出来也会让他人有样学样地变本加厉。极权的恐怖好像是这样的却未必是这样的,自由民主的舒坦好像能更好一些,其实也未必,现有美国的两百年的民主进程已经说明了一切,它就是必须以大多数人垫底为模式的民主,知识成了权力,能发声的都是精英层,民众的苦难一样被罐到水泥柱中。
我不想说服谁,谁也别想说服我,质疑是基础,沉默地变革自己,就是最佳。
科幻的文章,从过去讽刺未来的迂腐,用未来揭露过去的幼稚。浅层讽刺社会制度,深层也能让我想到完美人生追求的弊病。因为说到社会制度的好坏,各有一词,无高低之分,激烈了只能拉出本能的仇恨。我更偏向于往大处想,往小处看。比喻完美人生的进化过程不正是如此,完美的开头注定出现不完美的结局,形成了悖论。思考是必须的,但不是用来抨击你无力改变的事。
其实,读了自己写的内容,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说啥,反正读书时出现的反感情绪我是深有感触,但为什么会如此?我自己也没找出根由。记录下来,留待以后领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