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下》直译及诗评

《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下》直译及诗评

作者: 卧雅斋 | 来源:发表于2024-11-28 10:47 被阅读0次

元昊本怀大志,长于用兵;亮祚天付凶狂,轻用其众,故其为边患皆历年而后定。今梁氏专国,素与人多不协,方内自相图,其能以创残呻吟之余,久与中国敌乎?料其奸谋,盖非元昊、亮祚之比矣。意谓二圣在位,恭默守成,仁恕之心,著于远迩,必无用武之意,可肆无厌之求。兰、会诸城,鹿阝fū、延五寨,好请不获,势胁必从。猖狂之后,求无不获,计不过此耳。今者切闻朝廷降诏诸路,敕励战守,深是逆顺曲直之理,此固当今之急务,而诏书之中,亦许夏人之自新。

元昊这个人本来就胸怀大志,擅长用兵;亮祚是天赋的凶狂,轻易使用他拥有的众人,所以他们制造的边患都是经历数年之后才能平定。如今是梁家专权执政西夏,他们向来与他人的关系多为不协作,在自己的内部也是相互图谋,他们能在这种残缺无力的状态下,能与我们长时间的为敌吗?预判他们的计谋,大概是不能和元昊、亮祚相比的。我的意思是说先帝二圣在位的时候,庄重沉静而保守,具有仁爱宽恕的心意,名声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必定是没有用武力的心意,这样就放纵了他们无尽的需求。兰、会这些城池,鄜、延等五个村寨,善于请求而不能获得忠心,有势力胁迫必定是听从。他们猖狂的行动之后,想要谋求的没有得不到的,他们的计策也不过如此而已。今天急切听到朝廷要招降各路番族,下令奖励他们出战或守卫,这样对理顺关系辨别是非具有很深远的意义,这样做本来就是当今的紧急公务,并且在诏书当中,也准许西夏人的改过自新。

臣窃以谓开之太易,纳之太速,曾未一战,而厌兵欲和之意已见乎外,此复蹈前日之失矣。臣甚惜之。今既闻鬼章之捷,或渐有款塞之谋,必将为恭狠相半之词,而继之以无厌之请。若朝廷复纳其使,则是欲战欲和,权皆在虏,有求必获,不获必叛,虽偷一时之安,必起无穷之衅。故臣愿明主断之于中,深诏大臣,密敕诸将,若夏人款塞,当受其词而却其使,然后明敕边臣,以夏人受恩不赀,无故犯顺,今虽款塞,反覆难保。若实改心向化,当且与边臣商议,苟词意未甚屈服,约束未甚坚明,则且却之,以示吾虽不逆其善意,亦不汲汲求和也。彼若心服而来,吾虽未纳其使,必不于往返商议之间,遽复盗边。若非心服,则吾虽荡然开怀,待之如旧,能必其不叛乎?今岁泾原之入,岂吾待之不至耶?但使吾兵练士饱,斥chì候精明,虏无大获,不过数年,必自折困,今虽小劳,后必坚定,此臣所谓当今待敌之要,亦明主不可以不知者也。

我自认为我发布的诏令太容易,容纳他们太快,还没有经历一次战争,但是我们的厌战情绪及和好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这是重复去做以前的过失啊。我感到非常的痛惜。今天已经听到了擒获鬼章的捷报,将来慢慢会有通好归顺的谋略,必定将是半为恭敬半为凶狠的言辞,而跟着就是无休止的请求。如果朝廷重新接受他们的使者,那么就是想要战争还是想要和平,主动权都在敌人一方,有请求必须要获得,不能获得就必定反叛,虽然能偷得到一时的平安,但必定会惹起无穷的挑衅。所以我愿英明的君主在这件事上做一个英明的决断,深度地召见大臣来商量,秘密地命令诸位将军,如果夏人想要归顺,应当接受他们的言辞而拒绝他们来使,然后明令边关臣子和将军,因为夏人受到的恩惠无法计量,却诗无故违背情理,今天虽然诗归顺,但是反复难以保证,如果真实改变内心向往归化,应当先与负责边境的大臣商议,如果言词的意思没有真正屈服,约束没有真正坚决明了,那么就拒绝他们,以来表示我们虽然不改变善意,但也不是急切地想要求和。他们若是心悦诚服的前来归顺,我们虽然还没有接受他们的使者,必然不会在往返谈判商议的期间,突然又发生盗抢边境的事件。如果不是心悦诚服,那么我们即便是不设防地张开怀抱,对待他们就像以前的老朋友,这样就能保证他们不叛变吗?今年发生的泾原入侵事件,岂能是我们对待他们不够好吗?如果我们兵士干练军粮充足,负责侦察的兵士精明,敌人肯定不会有大的收获,过不了几年,敌人必然会折损困顿,今天虽然有很小的辛苦,以后必然坚定,这些是我认为当前对待敌人的重要方面,也是英明的君主不可以不知道的事项。

今朝廷意在息民,不惮屈己,而臣献言,乃欲艰难其请,不急于和,似与圣意异者。然古之圣贤欲行其意,必有以曲成之,未尝直情而径行也。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夫直情而径行,未有获其意者也。若权其利害,究其所至,则臣之愚计,于安边息民,必久而固,与圣意初无小异。然臣窃度朝廷之间,似欲以畏事为无事者,臣窃以为过矣。夫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与生事均。譬如无病而服药,与有病而不服药,皆可以杀人。夫生事者,无病而服药也。畏事者,有病而不服药也。乃者阿里骨之请,人人知其不当予,而朝廷予之,以求无事,然事之起,乃至于此,不几于有病而不服药乎?

今天朝廷的主要目的是安息民众,不忌惮委屈自己,而我的进言的目的,就是想不要轻易地接受敌人的请求,不要急于求和,在这方面好像和圣上的心意有不同的地方。然而古代的圣贤想要施行自己的主张,必定有曲折的经过才成成功,从来没有仅凭感情就直接行事的。想要关闭的事情,必然要先将它打开,想要取得的事情,必然要先给与他们。凭感情直接行事的行为,是没有能够满足自己心意的。如果权衡期间的利害关系,研究这样做将来的结果,那么我的愚笨计策,在安抚边境平息民众方面,必然是长久而稳固,和圣上的最初的想法是没有区别的。然而我私下揣度朝廷在处理这件事之间,似乎想要以畏惧边事变成平安无事的状况,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为了国家不可以生事,但是也不可以怕事。怕事的弊端,和生事是一样的。就如无病而去吃药,和有病而不吃药,都是可以杀死人的。无事生非的人,就是属于无病而去吃药的。怕事的人,就是属于有病而不去吃药的。就像阿里骨的请求,人人都知道这件事不应该准许,但是朝廷却给予了准许,以此来求得和平无事,然而事情却又发生了,以至于到了现在这种状况,这不就是有病而不吃药的行为吗?

今又欲遽纳夏人之使,则是病未除而药先止,其与几何?臣于侍从之中,受恩至深,其于委曲保全与众独异,故敢出位先事而言,不胜恐悚待罪之至。取进止。

现在又要急切地接纳夏人的使者,那就是病未消除而把药先停了,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我在侍从皇上的这些人中间,受到皇恩最深,所以有委婉曲折的保全策略是与众人还是不同的,所以敢站出来先就此事发言,非常害怕因此得到罪过。听候旨意以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读后诗曰(新韵):

苟利国家勿避趋,祸因生事或心虚。

病来服药对敌策,天下无贼是自欺。

相关文章

  • 【中庸论下】直译及诗评

    原文: 夫君子虽能乐之,而不知中庸,则其道必穷。《记》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非其信道之不...

  • 【礼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礼论】 昔者商、周之际,何其为礼之易也。其在宗庙朝廷之中,笾豆、簠簋、牛羊、酒醴之荐,交于堂上,而天子、诸侯、大...

  • 【春秋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春秋论】 事有以拂乎吾心,则吾言忿然而不平,有以顺适乎吾意,则吾言优柔而不怒。天下之人,其喜哀乐之情,可以一言而...

  • 【中庸论中】直译及诗评

    君子之欲诚也,莫若以明。夫圣人之道,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不循其本,而逆观之於其末,则以为圣人有所勉强力行,而...

  • 《易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注:本人才疏学浅,惟独喜东坡文章诗词,只因不甚理解文章之精妙,又难查白话译文之解惑,便不自量力,弊言累句,断章取义...

  • 【中庸论上】 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甚矣,道之难明也。论其著者,鄙滞而不通;论其微者,汗漫不可考。其弊始于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

  • 《形势不如德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形势不如德论 论曰:《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形势之不如德也。而吴起亦云:“在...

  • 《诗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

  •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 论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愈大则身愈逸而责愈重,愈小则身愈劳而责愈轻。綦大...

  • 【论郑伯克段于鄢(隐元年)】 直译及诗评

    原文: 《春秋》之所深讥、圣人之所哀伤而不忍言者三;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kuai三声聩kui四声于戚,齐国夏、卫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下》直译及诗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mxj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