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中庸论下】直译及诗评

【中庸论下】直译及诗评

作者: 卧雅斋 | 来源:发表于2022-10-26 17:56 被阅读0次

 原文:

夫君子虽能乐之,而不知中庸,则其道必穷。《记》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非其信道之不笃也,非其力行之不至也,得其偏而忘其中,不得终日安行乎通途,夫虽欲不废,其可得耶?《记》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以为过者之难欤,复之中者之难欤?宜若过者之难也。然天下有能过而未有能中,则是复之中者之难也。

《记》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既不可过,又不可不及,如斯而已乎?曰:未也。孟子曰:“执中为近。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书》曰:“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又曰:“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而《记》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皇极者,有所不极,而会于极;时中者,有所不中,而归于中。吾见中庸之至于此而尤难也,是有小人之中庸焉。有所不中,而归于中,是道也,君子之所以为时中,而小人之所以为无忌惮。《记》曰:“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嗟夫,道之难言也,有小人焉,因其近似而窃其名,圣人忧思恐惧,是故反复而言之不厌。何则?是道也,固小人之所窃以自便者也。君子见危则能死,勉而不死,以求合于中庸。见利则能辞,勉而不辞,以求合于中庸。小人贪而苟免,而亦欲以中庸之名私自便也。此孔子、孟子之所为恶乡原也。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同乎流俗,合乎汙世,曰:“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善斯可矣。”以古之人为迂,而以今世之所善为足以已矣,则是不亦近似于中庸耶?故曰:“恶紫,恐其乱朱也,恶莠,恐其乱苗也。”何则?恶其似也。 

信矣中庸之难言也。君子之欲従事乎此,无循其迹而求其味,则几矣。《记》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文:

君子虽然能够乐于追求圣贤大道,如果不知道中庸,那么他所追求的大道就必然会走投无路。《礼记》说道:“有些品行的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作为君子并不是他相信中庸之道的决心不够坚定,也不是他的能力做不到,只是他行事偏颇而忘记了中庸,不能一直安全行走在通途大道上,即使他不想停止,又怎么可以得到呢?《礼记》内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认为做得过分的难做?,还是做到中庸的难做?似乎应该是做过分的难做吧。然而天下有的是做过分的却没有能做到中庸的,由此可见还是做到中庸才是最难的。

《礼记》里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平治的,官爵俸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践踏上去的,只有中庸之道是不容易做到的。”既不可做过分,又不可以做不到,这样就算了吗?要我说:不能啊。孟子说:“持中间态度就接近正确了,持中间态度而没有变通,也还是执着在一点上。”《尚书》里说:“行为不合法则,又没有构成犯罪的人,君主就应宽恕他们。”又说:“团结坚持最高法则的人,臣民就将归附最高法则。”而《礼记》说:“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无不及”。君主虽然是制定最高法则的人,也有做不到最高法则的,但是可以将臣民团聚在最高法则周围。能随时守住中道的君子,也有会做不到中庸的,但是可以将君子团聚在中庸之道的周围。我认为实行中庸之道最难的地方,是因为有小人违反中庸之道啊。有所做不到中庸,而能归附于中庸,这才是正确的大道,这也是君子能随时做到中庸,而小人却肆无忌惮的原因。《礼记》里说:“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哎呀,中庸的道理难以说明哦,是因为有小人时常违背,因为小人言行近似中庸并且还盗窃中庸的名字,圣人对此非常的畏惧而忧虑,所以要反复的强调说教而不厌烦。为什么呢?因为是真理正道,这才使小人为了自己的便利而盗窃中庸之名。君子在危难来临时可以去死,尽力去治理危难而不是去死,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行为合乎中庸之道。在利益面前能够拒绝,尽力去做好而不是拒绝利益,这也是为了求得合乎中庸之道。小人贪心还不愿受到损害,而且还要用中庸的名字以满足私自的需要。这也是孔子、孟子厌恶那些伪善欺世人的原因吧。全乡里都称他是老好人,来来往往的没有人不称他为好人,与世俗同流合污,孟子说到:“古代的人,行动为何经常是孤独寡合,生在这个时代,只要别人说你好就可以了”。认为古代的人是迂腐的,按照当今人的能干完全可以做好的,这不就是近似于中庸之道吗?所以说:“厌恶紫色,怕的是它搞乱正宗的红色。厌恶杂草,怕的是它搞乱禾苗。”为什么呢?是厌恶它相似啊。

相信吗中庸之道是难说明的。君子如果要遵从这个道理,不去实际行动而要得到其中的真理,那就太少了。《礼记》里说:“人没有不饮食的,但是很少能知道饮食的滋味的。”

读后诗评

天下能均爵可辞,中庸大道最难为。

不肖难及圣贤过,流俗乡原有几知。

相关文章

  • 【中庸论下】直译及诗评

    原文: 夫君子虽能乐之,而不知中庸,则其道必穷。《记》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非其信道之不...

  • 【中庸论中】直译及诗评

    君子之欲诚也,莫若以明。夫圣人之道,自本而观之,则皆出于人情。不循其本,而逆观之於其末,则以为圣人有所勉强力行,而...

  • 【中庸论上】 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甚矣,道之难明也。论其著者,鄙滞而不通;论其微者,汗漫不可考。其弊始于昔之儒者,求为圣人之道而无所得,于是...

  • 【礼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礼论】 昔者商、周之际,何其为礼之易也。其在宗庙朝廷之中,笾豆、簠簋、牛羊、酒醴之荐,交于堂上,而天子、诸侯、大...

  • 【春秋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春秋论】 事有以拂乎吾心,则吾言忿然而不平,有以顺适乎吾意,则吾言优柔而不怒。天下之人,其喜哀乐之情,可以一言而...

  • 《易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注:本人才疏学浅,惟独喜东坡文章诗词,只因不甚理解文章之精妙,又难查白话译文之解惑,便不自量力,弊言累句,断章取义...

  • 《形势不如德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形势不如德论 论曰:《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形势之不如德也。而吴起亦云:“在...

  • 《诗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

  •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原文直译及诗评

    原文: 【礼义信足以成德论】 论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愈大则身愈逸而责愈重,愈小则身愈劳而责愈轻。綦大...

  • 【论郑伯克段于鄢(隐元年)】 直译及诗评

    原文: 《春秋》之所深讥、圣人之所哀伤而不忍言者三;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kuai三声聩kui四声于戚,齐国夏、卫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论下】直译及诗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sa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