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电影简书电影院
《悲伤逆流成河》影评并书评

《悲伤逆流成河》影评并书评

作者: 如歌7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07:53 被阅读51次
    剧照

    二零一八年十月二日中午十二时五十五分,在华创李蓉记薯粉店匆忙嗦完一碗薯粉,一个人提前进入万达影城,坐在空旷的大厅等待《悲伤逆流成河》开演。

    《悲伤逆流成河》是根据郭敬明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由落落执导,赵英博、任敏、辛云来、章若楠、朱丹妮主演的电影。

    该片讲述了校园暴力以及校园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愫故事。里弄中长大的平的易遥(任敏饰)与齐铭暨是同学又是邻居,校草兼班长家境优越的齐铭对易遥暗生情愫(赵英博饰),惹恼了女校霸唐小米(朱丹妮饰)。被唐小米带着人欺辱霸凌,顾森西(辛云来饰)帮助易遥对抗霸凌,并且鼓励易遥勇敢做自己,经过一番对抗,易遥终于从自卑的丑小鸭逐渐归于自信。可是,世事无常,她准确地预言自己是个麻烦,谁靠近她没倒霉。果然,又因为顾森湘发生意外,将她再度陷入黑暗之中。

    电影与小说相比已作了很大的改编,因为只看过几部郭敬明的作品,我在此就不作过多评价。网络上骂的有、爱的有,赞的有,恨的也有。实际我认为这就很好,证明关注度高啊。当很多在写作道路上苦苦追寻的“大人”都还没有一字落印,没嗅到自已作品有半分油墨香时,而他这个“小人"却在很年轻时就成功了,借用日本动漫电影中夸赞他人最多出现的一句台词:“真是令人羡慕呀!"

    下面,我开始就原著与观影后的感受谈谈

    小说中描写道:易遥回过头,眼睛看着前面,黑压压的一片后脑勺。她定定地望着前面,说:“齐铭你对我太好了,好得有时候我觉得你做什么都理所当然。很可能有一天你把心掏出来放我面前,我都觉得没什么,也许还会朝上面踩几脚。齐铭你还是别对我这么好,女人都是这样的,你对她好了,你的感情就廉价了。真的。女人就是贱。”

    而小说中这段话的对白环境完全与电影不同。!电影是易遥因为病情压力太大在家做饭时忽然晕倒,齐铭正巧看到,马上送易遥就医后,易遥醒后在病床上对齐铭讲的。

    易遥

    一个高中女孩,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发出这样辛酸的、带有些许仇恨意味的生活感言,哪么一定是她的生存环境出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她对她所处的社会阶层有极大的不满和抱怨,这是为什么呢?易遥作为花季少女,本应是享受生活的她,而她的身心灵经受了多少痛苦才能说出如此狠话?…

    小说:周围几个女生的目光像是深海中无数长吻鱼的鱼嘴,在黑暗里朝着易遥戳过来,恨不得找到一点松懈处,然后扎进好奇而八卦的尖刺,吸取着用以幸灾乐祸和兴风作浪的原料。

    小说中:易遥是自愿与“李哲(不良少年)”发生性关系后怀孕的,做完人流后被同班同学唐小米发现,而唐同学马上吸取了幸灾乐祸的原料,立马当上了宣传部长,至使易遥饱受周围同学们的歧视与凌辱。

    电影中表现的是:易遥受他人影响交叉感染而得上了尖锐湿疣,加上其家庭生活病困,这种性病对于少女来讲又难于启齿,不巧的是又被同学唐小米发现而将此事广为传播,致使易遥在学校身败名裂。

    经电影这么一改编,电影中易遥比小说中更加“纯洁”,受众更容易接受。而我却认为小说中的易遥却是更加真实的。

    国人喜欢“猎奇、八卦、传谣、看热闹",鲁迅先生统称为“看客"。

    至今已是二十一世纪,但看客们的表演仍然随处可见。这些鲁迅先生讲的所谓看客,实际就是“人民”--你我她。“人民”需要秘密如同人民需要“娱乐”。当易遥的母亲是“婊子"时没有人放过她;当易遥也可能也是(实际都认为)“婊子”时,多么好的故事与闲谈资料啊。流言,冷漠,嘲讽,侮辱,排斥和暴力,都以正义之名席卷到一个未成年的少女身上;而她,就像命中注定,沦为了继母亲之后的又一名“烂货”。

    由此,街巷里弄中的“人民”,校园中的“人民”(包括同学校友老师)既满足了好奇心、又满足了侮辱和伤害的发泄欲望,还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获得了道德和忠贞的优越感。

    至于易遥到底是不是个“小婊子”,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而染病,变得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有得看。

    这次我写影评为什么要将原著与电影对比呢?

    其实很简单,暂且不讲文学与创作的大道理,也不讲艺术的再创作再加工与重新解读。如果你了解并读过作品本身,再看作品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展现,如你爱她(作品),你等于又与作品谈了一次恋爱;如你不喜欢,你找到作品一处或多处破绽,你可以“骂她”。自古以来文人就喜欢打笔仗,只要不进行人身攻击,文学艺术若没有文艺评论,就如同一江死水也就没有文艺的繁荣进步与发展。

    小说有一段描写齐铭母亲李宛心的段落:开门的时候母亲破例没有满脸堆着笑迎上来,而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但明显心不在焉。因为频道里正在播着国际新闻。

    她的兴趣是韩剧里得了绝症的妹妹如何与英俊的哥哥交织出旷世恋曲,而世界上哪个地方被扔了炸弹或者某个国家面临饥荒她根本不会关心。

    其实,小说中齐铭的妈妈李宛心是和易遥的妈妈林华凤属于同一类型的人,都是市井小民,都有市侩习气。这种人是最多的,你我身边比比皆是。不过在原著当中林华凤是个真正的“婊子”(卖淫)。而电影中易妈妈不卖,是个依靠在家中帮人按摩的按摩女。这种改编是鉴于中国电影的严格审查制度,只能这么改才有可能通过审查。

    原著中李宛心的嘴巴与电影中林华凤的嘴巴一样,是同为不留口德的毒妇。不过李宛心有个会赚钱的老公,还生了个会读书长得帅的好儿子。

    反观,同为女人且一墙之隔的林华凤就无如此好命。夫妻早已分道扬镳,丈夫另组家庭,却对亲生女儿不管不问。而且还是四川人讲的“趴耳朵”(一种人力三轮车,另喻“怕老婆,软骨头"

    )。这就让这对苦命的母女更加苦。特别是易遥。

    齐妈妈关心韩剧而不关心饥荒、死亡。电影中易遥有句台词“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映证了人为什么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人是动物,趋利避害正是动物的本能。

    作者在小说如此描述齐铭妈妈李宛心,作者本意应识并不是只指她一人,而是泛指。上是泛指韩剧泛滥成灾,电视总局监管不力;下指娱乐致死,民众麻木不仁;广指价值观的取向偏离。

    左二,齐铭

    易遥为什么会得尖锐湿疣,电影中羞羞哒哒哒不敢表明,成年人估计是看得懂的。可能是林华凤为了多挣五十块,为客户打了手枪,而客人洗澡用了易遥的毛巾,致使易遥交差感染而得病。

    得病不可怕,顾森西在剧中对易遥讲得好:“儿童都有得艾滋病的,错在儿童吗?”而易遥身边的同学们、这帮看客们可不是这般认为。看客心态是就怕你不出事,事出得愈大愈好,否则他她看什么呢?不热闹嘛。

    “死有什么可怕的,活着才痛苦呢。”易遥在电影中台词(小说中也有此语)。

    又是贫困惹的祸,贫困能让小小年纪的易遥看穿生死(另一种角度),证明易遥天赋不差。贫困能教会我们很多,但我们绝不应该感谢贫困,我们应该质问贫困赶走贫困,致力于公平与正义。

    易遥的家庭是真正的城市贫困户,有病不敢医不起,上学却买不起校服,没用过带香味的卫生巾,长身体的时候甚至喝上牛奶。悲哀吧!造孽吧!谁的悲哀?…

    当一位母亲被逼迫着为孩子偷面包时,这是社会的悲哀,是政府的悲哀,是这座城市的耻辱,是市长及这座城市所有人的耻辱。

    《悲伤逆流成河》在小说及电影虽然表明此是个别现像,但城市贫困人口却是现实存在的。八九十年代的时期,原著中作者已观察到这种现象,但确实在这部电影中没有过多的剖析这种现象。

    易遥与齐铭

    小说中描写到李宛心刚刚还一片虚弱的目光,突然间像是旺盛的火焰一样熊熊燃烧起来,她矫健地跳起来,伸出手指着林华凤的鼻子:“烂婊子,婊子的女儿也是婊子!你们一家要做公共厕所就算了,还非要把你们的脏逼水往我们齐铭身上泼……”

    上述是小说中易遥做人流后,因没有注意保养而失血过多,齐铭、顾森湘送她去医院后,林华凤误以为齐铭致易遥怀孕出的事故,指责并臭骂齐铭及其家人。后易遥告诉母亲真像后,齐铭妈李宛心压力释放后的发泄。

    这里重点解释下李宛心骂的这句话的出处:“烂婊子,婊子的女儿也是婊子!”这句话明显取自印度电影《流浪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往上的人(该片中人物大都属于这类)基本都看过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看印度电影《流浪者》时,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拉兹的父亲当时所说的一句话“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从中才真正知道什么是等级制度,什么是不可改变的身份。只不过,当时小,认为这种以出身来决定命运的事情只会发生在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与我们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任何关系。当然,现在这种认识已不复存在,“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的事情同样也存在于中国社会的某一个时期。印度森严的等级制度来自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而中国的等级制度则来自于阶级的划分。李宛心在九十年代还能叫喊出这样的言语,也可说骂人骂得非常之恶毒,也可见哪个年代对人影响之深。

    泪点剧照,易遥母女

    在电影中街坊邻里基本都认为林华凤(邬君梅饰)是婊子,其实电影中她不是。小说中林华凤确是婊子,我认为小说中“真婊子林华凤”却更彰显人性。“女子本柔,为母则刚”。电影中林华凤并不是个“婊子"。电影用其他手法阐释了林华凤作为母亲对女儿的深爱,但电影将林华凤卖淫的身份改编成按摩女身份后,反而对她的母爱、对作为母亲的林华凤哪种痛苦与无奈无助无望的表现力远不及小说中来得令人同情与震撼。邬君梅不愧为老戏骨演林华凤这个角色演得很到位。每个人都需要爱,作为女人的林华凤也需要被爱,可是谁爱她呢?没有,没有人爱她。她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绝望。

    电影中易遥翻箱倒柜找母亲藏的钱,想去治病,终于找到并发现信封中有一沓钱,一沓钱中各种连毛票都有,信封上写着“遥遥的学费”-明显是作为母亲的林华凤辛辛苦苦当“婊子"为女儿读书存的。最后,当林华凤终于明白女儿染病的真像后,立马拿起钱为女儿去医院治疗…。

    在小说中林华凤不幸死了,是踩在凳子上为去拿易遥的学费在家中不幸摔死的。

    生前她还特地为自已和女儿买了意外死亡保险,在此,小说要表达的是林是爱女儿的,就连其死亡,也保护了女儿身后事。

    唐小米

    说说剧中另一女主角唐小米,在校园暴力中,唐小米也是一名遭受校园暴力伤害的受害者。而她曾经试图摆脱这样的命运。她害怕那段历史,她害怕那些人伤害她的人,她也想要摆脱这样的遭受欺凌的命运,她家境不错,应该是受到了父母的帮助,想到转学成功。可是,她虽然顺利转学了。但是校园暴力的阴影并没有因为她的转学而停止,那些欺负过她的人,依旧阴魂不散。

    当在她受到暴力的时候,被易遥多次发现。唐小米害怕自己的遭遇曝光在同学们的面前,害怕遭受到同学们的异样的眼光,她也用威胁的语气求易遥不要说出去,可对她充满仇恨的易遥回答她的是嘲笑与讥讽,这里我们不谈理智与情商,因为,毕竟故事中的都是学生。孤立,害怕、恐惧中的唐小米选择了威胁,迫害,雇凶伤人。在极度的恐惧面前,唐小米已经疯狂,上帝叫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唐小米不不仅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小说中描写:广播里是训导主任在试音,各种声调的“喂”“喂”“喂”回荡在空气里。在队伍里躁动着的学生里有人清晰地骂着“喂你妈逼啊”。

    主任在讲完例行的开场白之后,把手朝旁边的易遥一指:“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现在站在台上的这位同学,她就是用来警告你们的反面教材。你们要问她干了什么?她和校外的不良人员胡来,发生性关系。怀孕之后又私自去堕胎。”

    这是小说中的场景,电影中也有这个场景,但故事及台词随剧情作了很大的改动。教导主任讲这段话之前,是因为学校决定开除易遥,林华凤到学校后下跪求领导不耍开除易遥学籍后,才有这种“处理效果”的。

    放现在,同学们会不理解,有这样的学校吗?有这种教导主任吗?这不是违法侵犯人权及个人隐私吗?这还是教育工作者吗?这还是传道(道德)授业解惑的老师吗?这简直是拿软刀子杀人的杀人凶手啊?

    告诉你这种场景真不奇怪,六七八十年代相当普遍。学校的老师、校领导就是用这种方式羞辱“不良学生”你的,就是这么处理“不良学生”的",这些,我都亲身经历过。当然,单就这种处理学生的方式来讲也是种“师生之间的因果报应”。某个时期有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也曾经这样羞辱过自己的先生。但多年后至今,能站出来并勇敢承担责任与道歉的据说只有一个人。

    顾森西

    小说中说如果本身就没有学会游泳,那么紧紧抓着稻草有什么用呢?

    只不过是连带着把本来漂浮在水面的稻草一起拉向湖底。多一个被埋葬的东西而已。

    幸亏还有一个人不想被埋葬,站出来道歉。

    小说和电影中的几个少年人物结局是这样的:

    1.唐小米被捕,电影中既是施暴者,也是被暴力侵害者。

    2.小说中易遥为证明自己与顾森湘的死无关,跳楼自杀。电影中的桥段是易遥跳江自杀被顾森西救下。

    3.小说顾森西因姐姐之死而与易遥断交。

    4.电影中齐铭没有死。

    5.而小说最后的是这样描写齐铭之死的,拿着毛巾擦着刚洗好的头发,走到写字台前,翻开笔记本在纸上唰唰地写了两行字,然后起身关好了所有的窗户,拉好了窗帘,之后他走到电话机前拔掉了电话线,然后又拉掉了家里的电闸。

    齐铭开媒气自杀。

    小说的结局比电影沉重的多,也符合小郭的写作风格(这部据说是他风格的改变)。

    而电影却将该原著改成了一部反映校园暴力、欺凌事件的影片。当然,也有其现实意义,有很多桥段也感动了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岁月和某些相似的影子。

    电影最后是易遥跳江自杀的场景。电影在叙述与拍摄此段时,梳理不是很清晰,感觉有些突兀,配角、群演也有些演得不到位的情况,总之有些欠缺。

    这最后的结局是作者、导演、编剧最想表达、最想出彩的地方。

    电影中易遥站在河堤上对同学老师(看客们)讲的这段话如下:

    “也许许多年后人们在回顾这一生时,会忘记自己曾经所做的恶行,没有人会在意曾经在他们的生活中曾出现过易遥这样一个小插曲。或许,很多人在向朝着我丢红色墨水时、把自己的剩饭给我吃时、甚至扒我衣服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这只是玩笑,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我所遭受的种种伤害,就算所有的人都会忘记,受害的当事人也不会遗忘。杀死顾森湘的凶手我不知道是谁,但杀死我的凶手,你们都应该知道是谁。”

    普通的个体往往不承认自己是凶手,认为自己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只是不自知而已。

    “凶手”并不一定要杀人。姚明有句广告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从广义上讲:我们都当过“凶手”。

    校园暴力一直存在,过去只是没有被报道(信息化不发达,有的也不被允许)。受到过校园暴力伤害的人(师生双方)就像曾经被人用刀割了一道深深的疤痕一样。多年过后,疤痕仍然会存在。即使人们努力的想要把它遗忘,即使手上的疤痕能消失,那心里的疤痕呢?

    唐小米

    《悲伤逆流成河》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影评中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校园暴力事件。个人却并不这样认为电影并非只是讲校园暴力,如果非得这样定义哪该片的路就走太窄了。限于时间原因,该片中还有很多关于问题及行为可以讨论,有的还应该受到遣责。臂如,学校应承担的责任、父母应承担的责任、社会及社区应承担的责任、校园安全等等,在此就不展开谈了。

    可喜的是现在已有更多智者正在参予并改变这种现象,如开设心理疏导课程;更多社会公共管理机构正在加强对校园环境的保护与监管,用更加完善与健全的社会机制与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来减少或杜绝这类校园悲剧事件的发生。

    我分得清南北西东,

    却看不清每个面孔。

    不是我不相信世界,

    而是我不相信人心。

    作者本人将此诗书之 草书

    愿每个人的青春都能被幸福包裹!

    愿每个人的青春都能被温柔对待!

    原创

    版权所有

    如歌写于2018年10月3日21时37分,

    完稿于2018年10月4日凌晨1时30分。

    顾森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悲伤逆流成河》影评并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qx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