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洋务运动。两个大国之间的竞赛很容易擦出火花。并且此时日本已经有野心取代大清成为亚洲老大,那么中日之间的一战,便在所难免。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而“东学党”起义也直接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后来说,“将来如有人编写中日两国间当时的外交史,当必以东学党之乱为开宗明义第一章。”正是利用此次事件,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意图征服东亚大陆的战争。
“东学党”其引起了朝鲜政府的恐慌。6月,朝鲜国王向自己的宗主国大清请求出兵援助。李鸿章派出了济远扬威两艘军舰前往朝鲜,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领2400余清兵前往朝鲜。而日本方面也密切关注朝鲜的形势,认为这是日本在朝鲜半岛大有作为的难得机会。日本等的就是大清政府向朝鲜派出军队。日本政府随即决定出兵朝鲜,并且兵力是清朝的两倍。
清政府得知日本大举出兵后极力反对,但日本一再挑起战争,所以根本无视清政府的反对和朝鲜形势的好转,毫无撤兵之意。而此时清政府的所有压力,又压到李鸿章的身上。李鸿章认为:中国向朝鲜继续派兵,日军必然会变本加厉,结局只能是引发战争。而李鸿章本人根本不想打这场仗,一是因为李鸿章个人性格关系,二是因为他很明确的知道,北洋方面军力根本,不能一战。并且李鸿章一直相信,在这场纷争中,中方于情于理都占有优势。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事情,李鸿章当然不会选择成本更高的战争。
李鸿章此时还并没有看透日本扩张的野心,他仍然想用“以夷制夷”的老套路,寄希望于俄国英国外交干涉。于是李鸿章随后便会晤了俄国驻华公使,请求俄国出面干涉,因为俄国在朝鲜半岛同样拥有重大利益。然而时间一天一天逝去,李鸿章寄希望于的调停却一直没有什么实质进展。赫德也在给自己友人的信中说:
“日本是根本没有什么正义可言的,除非借口代别人打抱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有第二根筷子——实力。但是,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日本向来就不是省油的灯。7月14号日本驻华公使照会总理衙门,以“有意滋事”为借口,对清政府几乎下达了最后通牒。日本这样一封强硬的照会发出之后,李鸿章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同时来自于清廷和日方。一方面是咄咄逼人的日本,另一方面是一力主战的朝廷。
其实早在7月4日,李鸿章已经上奏折,说明北洋方面军力不济。在这种情形下,为什么清廷一力主战呢?大体有三个原因。一是形势所迫,中日已经决裂,不能不战;二是士大夫们的激动与无知;三是朝廷中权力相争,相互倾轧。李鸿章和以翁同解为首的“清流派”之间相互争斗已经非止一日,双方积怨已深,“清流派”对李鸿章拥兵北洋的状况非常不满,担心难以控制却又无可奈何,欲借中日战事打击之。
既然朝廷也是如此的决心,那看样中日之间一战,只缺少一个火药芯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