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大行书,第一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第二是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是宋苏轼的《寒食帖》。
我敢打赌,海明威如果看见过天下三大行书,一定不会说出“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臭狗屎”这样的话,因为天下三大行书全部都是草稿!
作为涂涂抹抹,有错字、漏字、补字的草稿,三大行书的动人、过人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当我反复揣摩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发现:如果把它们连缀在一起,恰恰是对如何度过智慧一生的一个完美诠释。
《兰亭序》代表人生得意的繁花似锦;《祭侄文稿》是遭受重创的烈火焚心;《寒食帖》则是返璞归真的静水流深。
这样的发现让我十分感慨,其实人生的很多难题和困惑,历史都悄悄给出了答案,只是我们陷于繁忙和浮躁,一一忽略掉了。
《兰亭序》:心之所向就是人生方向
兰亭序“书圣”王羲之是一个连皇帝都尖叫的明星。
唐太宗就是王羲之的骨灰级粉丝,他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痴爱到了不惜毁灭的程度。为了得到《兰亭序》,他甚至派间谍萧翼到民间做卧底数年,最后在辩才和尚处骗得。唐太宗至死不肯放手,他下令将王羲之所有的书法作品陪葬昭陵。
我们现在看到的王羲之的字都是唐朝留下来的摹本和拓本,无一真迹。
王羲之是含着镶玉的金钥匙出生的。
山东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的门阀士族,东晋时候威望更是到达了巅峰。当时流传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说琅琊王氏和皇帝司马一家共同掌管天下。
出身于如此显贵的名门,王羲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是他的启蒙老师。他临摹的作品也都是大书法家张芝、钟繇的真作。耳濡目染加上天赋异禀,王羲之少年成名,并很快当上了“右军将军”。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王羲之邀约41位社会名流雅士在会稽山阴兰亭聚会。大家曲水流觞,逸兴思飞,纷纷写下了诗词文章。这样的雅事当然要结集出版留念。
集子有了,谁来写序呢?大家一致推举人品、字品一流的王羲之来写。王羲之当时已经是薄醉微醺,亦不推辞,挥笔写下了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一共324个字,其中“之”字就有二十多个。王羲之不愧是大家,二十几个之字写法不一,形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
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走进自然,吟咏挥毫,放飞自我,这应该是王羲之最喜欢最快乐的日子吧。《兰亭序》应该是王羲之极致情感体验之下的巅峰呈现,是可遇不可求的灵光一现。
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能带给自己最大的快乐和满足的时候,他就不再能容忍那些凡俗的日子。
写完《兰亭序》两年之后,王羲之携子孙来到父母墓前,发下重誓,与官场决绝。从此,那个官场上的王右军死了,一代书圣王羲之涅槃重生了。
很多人认为王羲之是因为和王述不和,不堪羞辱,赌气离开官场的。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我觉得,能够在相亲时候“坦腹东床”的王羲之,骨子里根本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爱自由的人。
正如他所说,人世间的一切声色犬马,极乐享受都是短暂的,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为何不在活着的时候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心之所向就是人生方向。
王羲之要做一个自由快乐的人。
《祭侄文稿》:人品+书品=百世流芳
祭侄文稿面对堂兄颜杲卿的一根腿骨,侄子颜季明的一块头骨,五十岁的颜真卿五内俱焚、老泪纵横,他颤抖着双手,饱蘸悲愤的胆汁,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祭侄文稿》。
世人皆知颜真卿是大书法家,却少知他也是一名指挥若定,精忠报国的英雄。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明皇携杨贵妃仓皇逃往四川。颜真卿和他的堂兄颜杲卿,一个驻守平原郡,一个驻守常山郡,两兄弟遥相呼应,誓死守卫大唐疆土,同心平叛。
颜杲卿在与叛军血战六天六夜后被活捉,叛军以其子颜季明的性命相要挟,但颜杲卿毫不动摇,亲眼看着儿子被砍头。降颜杲卿对劝降的安禄山破口大骂,安禄山恼羞成怒,令人把颜杲卿绑在桥柱上,割掉他的舌头,并把他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来给自己吃。
由于战事紧迫,颜真卿无暇沉湎伤痛。他是在两年后才找到哥哥和侄子的部分尸骨。在侄子的灵位前,颜真卿将心中所有的血泪悲恨直贯笔锋。从藏锋到露锋,从浓墨到枯墨,墨尽了,恨不得把纸戳破。他的每一个字都锥心泣血,他的每一次涂抹修改都缠绕着他无穷的悲痛、不甘和愤恨。当他写到最后“呜呼哀哉”的时候,字形已经失去了控制,犹如奔涌暴怒的山洪猛兽,席卷云汉,摧人心肝。
颜家一门忠烈,侄子颜季明也从小便有报国之志,是颜真卿最喜欢的一个侄子。他万万没有想到,祸起萧墙,山河飘摇。年纪轻轻的侄儿因为“孤城围逼,父陷子死”!让颜真卿气恨难平的是,造成这一惨剧的原因是”贼臣不救”。那些平日里满口国家社稷、人民福祉的人,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却为了自保见死不救!
年纪轻轻,前途无限的侄儿惨遭杀害,身首异处。颜真卿大声质问苍天:“是谁制造了这样的惨祸?就算有一百个躯体又怎能赎回侄儿的真身!”
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用血泪写出来的。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的斑斑血泪。颜真卿将对国家的忠义、对战乱的痛恨、对生命的疼惜,一一诉诸笔端,全然不在意什么技法规则,写了涂,涂了改,长期积累的书法功力赋予这些真情实感以灵魂,产生出恒久动人的艺术魅力。
唐兴元元年,即公元784年,76岁的四朝元老颜真卿被叛军李希烈“缢杀”。史书上用了四个字记录当时人们的反应:“三军皆恸”。明朝的张凤翔说,古来殉难的忠臣不少,唯独颜真卿和岳飞的死最令人扼腕。
人品亦书品,书品亦人品,颜真卿和他的《祭侄文稿》将永远被世代后人景行仰止。
《寒食帖》:接纳了人生的丑,才能收获旷达的美
寒食帖苏轼,北宋诗词书画各个领域的天花板。他24岁时就一举拿下北宋开国百年来“制科考试”第一名,从此他的人生一路高歌猛进,直到45岁,一切戛然而止。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差点成了北宋开国以来第一个被斩的士大夫。从天堂到地狱,从云端到污泥,从枝头到沟渠,人生的巨大落差,103天的牢狱折磨,让苏轼一夜白头。幸好有亲友多方营救,他最终未获死罪,被贬黜黄州。
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阴雨绵绵,苏轼住的小屋像一条渔舟飘荡在茫茫水云间。就在不久前,从小到大陪伴他的乳娘也突然去世了。苏轼枯坐窗前,一只衔着纸钱的乌鸦飞过,他才恍然惊觉寒食节到了。
人生至暗,末路穷途,万分落寞的苏轼提笔写下《寒食帖》。据说这也是他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
很多人会疑惑,苏轼《寒食帖》的字笨笨的、丑丑的,怎么就天下第三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第一个跳出来抢答的一定是黄山谷。
黄山谷的书法修长挺拔,余韵悠长,字漂亮得不得了,在北宋书法中排名第二。但他却是苏轼的铁粉儿,有苏轼在,他甘愿做千年老二。他盛赞苏轼的《寒食帖》,认为此帖中的诗胜过李太白,书法兼具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三个大家的优点。此帖是 “无意于佳乃佳”,也就是我不在意好,结果却是最好的。
当一个人看淡一切荣辱回来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候,是最放松、最美的时候。
从《寒食帖》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已经在做回归自我的功课了。
《寒食帖》中的每个字都很独立,字与字之间断得都很干脆,唯有“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中的“花”和“泥”之间,苏轼用到了漂亮的牵丝。其实在苏轼内心,一直把自己当成娇贵的花的,但入狱的经历让他领悟到:他到底是一个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贪生又怕死的凡夫俗子。花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贵,泥也没有认为的那么卑贱,只有花落入了泥土,根植于泥土,才会活出人生的大气度。
当世人都追逐美的时候,苏轼开始接纳生命中的丑。
苏轼曾自嘲自己的字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他看尽了、也接受了自己的狼狈、邋遢和恐惧,他不再追求华美刻意,不再计较法度结构,他只在乎心境的自然流露。他把生命中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生命体验逐一消化吸收,然后用最率性的笔触,最自然的线条呈现出来,无言却深刻地打动你。
自《寒食帖》起,苏轼对自己的生命重新打理,开始走向一种毁誉之外的洒脱旷达。
天下三大行书,用最真实、真挚的情感,诗意地刻画了人生的极致体验,为我们呈现出不同的人生状态,带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和思考。
所幸,除了《兰亭序》在昭陵不见天日外,《祭侄文稿》和《寒食帖》都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如果你有幸一睹真容,一定会看见一滴滴穿越千年的血泪,听到一声声遥远沉重的叹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