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无量寿经净土指月·篱下老人

无量寿经净土指月·篱下老人

作者: 篱下老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5-26 22:14 被阅读362次

乐邦化主

第三十八愿衣服随念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捣染浣濯者。不取正觉。

解:上 ‘衣食自至愿’。《汉译》第廿三愿曰:‘我国诸菩萨欲饭时,则七宝钵中,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食已,钵皆自然去。’《会疏》曰:‘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此国土,为衣食故,苦役万般。四时不宁处,一生疲贪求。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镬中杀无量蚕子,依之沉迷无涯,受苦无穷。是故愿言,我土圣众,衣食住宅,随意现前。著衣吃饭,皆助道法也。’

应法妙服者:是乃极乐人民,或因佛力加被,或以自力功圆,所得之衣,此衣之款式价值与法相应,珍宝合成极致庄严自然所生,异于此土丝麻所成之陋劣,及有缝裁,浣染之苦。

众生为衣食故,苦役万般,无衣食之忧,必不为生计所困也。则人生多诸暇日,安享清闲,禅观诵经,无诸系累,彼土之乐可见一斑矣。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今时众生贫穷多苦者,济之以衣食,为生计苦者,授之以谋生之方使无衣食之忧。又有一类众生,专营外表之饰好,或求貂皮之衣,或求狐裘之服,或每日必易新衣,而无安宁之时。苟能息止外求之心,着以柔和忍辱庄严之衣、惭愧持戒解脱之服。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必得往生,受如思衣衣来,随念自在之乐,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三十九愿乐如漏尽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本章,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是为‘乐如漏尽愿’。 ‘漏尽比丘’:漏者,泄漏,即烦恼之异名。烦恼现行,使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又眼等六门,日夜流注烦恼,故名漏。以圣智者断尽此烦恼,称为漏尽。六神通中前五通为有漏通,唯漏尽通为无漏通。烦恼断尽之比丘,称为漏尽比丘,即阿罗汉。法藏菩萨愿彼国众生,受乐无极,且于‘所受快乐’心无染者。如阿罗汉,断尽诸漏,于诸世法,不执不著。故云‘犹如漏尽比丘’。以喻受乐而无乐想。义寂名此为‘受乐无染愿’;憬兴名之为‘受乐无失愿’,皆是此意。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此界众生,烦恼深重,六根常随六尘,造无边之罪,并受种种热恼煎逼之苦,苟能于今按住定意持戒修行,远离贪嗔痴,一如比丘之法而行,使心不住法而行世间菩萨之行,则搬柴运水,皆会禅机,自然离诸热恼,安享清凉寂静之乐。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必得往生,受如思衣衣来,随念自在之乐,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四十愿树中现刹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本章‘树现佛刹愿’。同于《观经》第四宝树观。经文简录如下:此诸宝树,生诸妙华,涌生诸果,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观经》此观,正此愿之成就。极乐国中,宝树无量,一一树光化现宝盖无量。一一宝盖,中现十方佛国。“随意欲见,应时如愿”者,正显极乐国土,含摄一切佛刹。相入相即,自他相融,互摄互入不可思议境界。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此界今时,人人为争置房产,发展工业、建诸工产,而破坏生态园林,无绿水青山,但见处处高楼大厦。保得绿水青山,又恐停滞发展,处于两难之间。极乐国土,绿水青山中随念现诸庄严佛刹,则无此患。但能留得绿水青山,发展生态物业,合理规范建筑,发展工业与生态保护两相无碍,是人人安居乐业,安享自然生态之乐,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必得往生,受随念现刹之果,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四十一愿诸根无缺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解:‘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诸根不具,谓盲聋喑哑等,《萨迦世系史续编》谓人生得八暇为学佛之最好条件。八有暇:远离地狱、饿鬼、旁生、边鄙人、长寿天、执邪见、佛不出世、暗哑等。十圆满:五自圆满和五他圆满。五自圆满:得人生、生中土、诸根具足、未作颠倒业、信佛法、信佛法。五他圆满:佛降临世间、佛说正法、教法住世、法住随转、有缘修法。

得诸根具足乃为人身之圆满,堪可进修圣道,为世敬重。如药王菩萨燃臂供佛,弟子感慨,此菩萨为我等师,而今烧臂,身不具足。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现实世间,人心浮躁,酒后醉驾等,导致交通事故频繁,乃至种种水火风难之无常现象层出不穷,致使众生人身安全无有保障,当从自身做起,严守交通规则,并妥善做好各层面之安全措施, 并能每日朝暮念佛菩萨名号,使所过土地无诸灾难,并持不杀生害生之戒。使人人身得安稳,并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净土,必得往生,享身根具足,百福庄严之果。是为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四十二愿清净解脱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本章明彼国以外,他方菩萨,闻弥陀名,得殊胜法益之愿。前为闻名得诸三昧之愿。

“逮”者,及也。《易系辞》‘水火相逮’。注曰:‘水火不相入,而相逮及。’又逮者,追也。据《会疏》意,令闻名人,即时得诸三昧,故言‘皆悉逮得’。《宋译》曰:‘所有十方一切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号,应时证得寂静三摩地。’其中‘应时证得’,亦即‘皆悉逮得’之意。‘

“清净”者,所住之三昧,无染无著,故曰‘清净三昧’。如《会疏》曰:‘寂静三摩地,无缚无著,故名清净。’

又‘解脱’者:所住三昧,离一切系缚而自在,名曰解脱三昧。如《会疏》曰:‘止观无碍,故名解脱。’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烦恼,能解脱生死,故须名清净解脱三昧。’若约本愿正意,则是念佛三昧德号也。谓念佛三昧离一切烦恼束缚能得清净解脱也。《菩萨念佛三昧经》曰:“譬如众生,若依须弥金色之边,其身即与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势力故。又如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复如是。”是清净解脱也。

‘三昧’,即三摩地,译为正定、正受。‘总持’,即陀罗尼,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并能持无尽义。深妙之总持,故曰深总持。十方菩萨,因闻名故,得诸三昧,与深总持,安住定中,能成办无边佛事。下一发意倾即是所成之事也。

‘定中供佛愿’。定中供佛,不失定意,同于前中‘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正是普贤大士甚深境界。《往生论注》云:‘八地(不动地,灭烦恼及所知障故欢喜)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望西师谓住定供佛:‘约常途者,初地(欢喜,知能成佛故欢喜)以上。’又曰:‘初地以上,虽有此德,八地以上,是无功用。’盖谓初地菩萨,虽初有此德,但尚不能全离功用。八地以上,才是无功用道。《会疏》谓他方新发心菩萨,因闻弥陀名号,顿登上地菩萨,得诸三昧,住定供佛。《疏》曰:‘纵虽新发意菩萨,闻名字人,能得定慧相即,真俗相照,顿得上地菩萨也。’又《文殊般若经》曰:‘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差别相。’云云。于三昧中,遍知诸佛世界差别相,正与住定供佛同旨。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现实娑婆人生,人心无定,常为世俗一切尘缘所累,戏玩无度,游荡于色声香味触法之野,若能勤修念佛三昧,息灭无益尘缘,安住定意,自在成办世出世间解脱正业,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必得往生,受诸定意,种种三昧具足之乐,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四十三愿闻名得福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本章‘生尊贵家’者,《大论》曰:‘生刹利为有势力;生婆罗门家为有智慧;生居士家为大富。故能利益众生。’又《会疏》曰:‘生下贱家,受世轻慢,利济不广。’是故闻名得福,来生皆生尊贵之家也。

此愿乃摄他方国土众生之愿,人无势力,受人欺凌,为令此等众生满足尊贵之愿,无须暗用残忍手段,闻名即可得之,非弥陀大慈悲欲令众生安乐,如何能发此愿乎。又此世众生崇尚富贵势力,令行菩萨道众生方便圆满利益众生故。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古往今来。求名求利者多,无权无势者寸步难行,多受耻辱,又种族歧视普遍。致使世界众生蒙不平等之苦。苟能宣扬慈悲平等和谐之教,令不阿谀权势,轻践庶民,人人存谦虚之心,互敬互重。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必得往生净土法王至尊至贵之家,受人天敬仰之乐,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四十四愿修行具德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本章:“修菩萨行”:谓六度万行。是乃广修众善者。本经三辈往生,皆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具足德本者,具足六度万行种种功德也。如《会疏》曰:‘(一)菩萨六度,一切功德之本。故名德本。(二)选择摄取果号,能流出六度万行,为众德本原(此乃以持佛号为德本),故名德本’。

此愿,修行具德。本立则道生。若不能勤修功德之本,则无以成就菩提之果。况菩萨之道长远,欲积功累德成就佛道需三大阿僧祇劫,欲令我等众生速得成就如是无量德本,免除菩萨道长远难行之苦,正是菩萨兴此愿之真正发心也。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时今之世,人人求自利者多,一闻积累福报之语,皆谓迷信,又因不良风气影响,致令大众皆以拜金为重,偶作善事,又恐栽赃嫁祸。苟能人人回心,勤修六度,奉行本经三福之教,忠君恤民,尊老爱幼,使上有所奉下有所养,中有所施,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必得往生净土,必得往生,享见色闻声,皆能长养功德之胜果,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四十五愿普等三昧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普等’者,普者普遍,等者平等。《悲华经》谓之遍至三昧,《芬陀利经》谓之普至三昧。《宋译》谓之普遍三摩地。《唐译》谓之平等三摩地门。《会疏》释曰:‘若依诸师,但是菩萨所得三昧名也。憬兴云:“普者,即普遍义。等者,即齐等义。所见普广,佛佛皆见,故所住定,名为普等。”玄一云:“由此三昧力,普见诸佛世尊,故言为普。平等现无所不及,故言普等。”若约选择本愿正意,则是念佛三昧德号也。普谓普遍,凡圣通入之义。等谓平等,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义。《菩萨念佛三昧经》曰:“譬如众生,若依须弥金色之边,其身即与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势力故。又如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复如是。”是普遍义也。《文殊般若经》云:“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无二。”《赞阿弥陀佛偈》云:“我以一心归一佛,愿遍十方无碍入。”是平等义也。’《会疏》以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为念佛三昧。盖念佛三昧为宝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自当同具种种三昧之名也。‘三昧’,即三摩地,译为正定、正受。‘总持’,即陀罗尼,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并能持无尽义。深妙之总持,故曰深总持。十方菩萨,因闻名故,得诸三昧,与深总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觉,故曰‘至于成佛’。

念一佛,而能普念一切佛,见一佛而能普见一切佛,供一佛而能普供一切佛,一佛理同,故佛佛理同,是普等之义。此愿成就众生得普等三昧,见佛法性,住平等住,常见故能见无量无边一切诸佛。现今之世,学西方者,诽东方,拜观音者,毁地藏,学此宗者谤他宗,不知法法平等之理,但以根机不同,如来巧设而已。以致斗争坚固。苟能人人息诸异见,同修正法,文明互鉴,相共赏识,取长补短。见他只好,如己之好,随喜赞叹,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必得往生,得念佛三昧,普见十方之佛之乐,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四十六愿随类闻法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解:经云:“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生彼国中,一切音声皆是弥陀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故能如是也。

此愿,自在闻法愿,十方菩萨皆以闻思修如三摩地。《法华经》云:亿亿万劫,至不可以,诸佛世尊,乃说是经。可见遭遇听闻妙法之难。弥陀如来怜悯我等,故发此愿。除此界他方难闻圣教之苦。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如今之世法门凋零,网络佛法稻稗夹杂,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致使欲求佛法者,莫衷一是。是故当发大愿,勤修佛法,继承圣教,作狮子之吼,为人天眼目,赞扬法师,并流通正法。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净土,必得往生,享自在听法之果,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四十七愿闻名不退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宇。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本章“现证不退愿’。不退转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鞞跋致。不退有四: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毕竟不退。盖以菩萨行愿,难发易退。据《仁王经》别教之信位菩萨,名为轻毛菩萨,随风东西。又南本《涅槃》曰:‘无量众生发阿耨菩提心,见少违缘,于阿耨菩提,即便动转。如水中月,水动即动。’又喻曰:譬如鱼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鲜。如庵罗树,花多果少。众生发心,乃有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故云:‘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又《十位菩萨断结经》(节录):‘时舍利弗告来会菩萨:我曩昔,或从一住进至五住,还复退堕而在初住。复从初住至五六住。如是经六十劫中,竟不能到不退转。’又《宝雨经》曰:‘有世界名娑婆,其国有佛名释迦牟尼。若诸有情闻彼名,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由彼如来本愿力故。’古代澄宪师赞此愿为‘释尊五百大愿之中,最胜愿也’。可见两土导师同发此最胜之愿,正是‘一路涅槃门’也。盖以无量菩萨,未到不退之位,虽极勇猛,如救头燃,但以障缘竞来,屡屡退转。遂令学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弥陀因地悯其勤苦,发无上愿。以佛威德,令闻名人,即得三忍,证不退转。原在退位,乘佛愿力,唯进不退,疾至菩提,实为大庆。又《会疏》曰:‘谓难思愿力,一得一切得,不退与三忍,同时具足故。’深显弥陀一乘愿海、究竟方便之妙用。又《十住毗婆沙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又《小本》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会疏》曰:‘谓三忍不退,悉摄在名号中,称名时,名义不离,自得此等德。’可见凡闻名者,但能信愿持名,亦悉能现证不退。弥陀一乘愿海,妙德难思。六字洪名,究竟方便。四十八愿,愿愿摄众生,愿愿显真实。分之则为四十八,合之则为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此愿闻名不退,此世界,如今之世,贪嗔痴炽盛,举目滔滔,皆是退堕因缘。苟能处处立正法幢,戒定齐修,离是非场,远染污境,成就庄严道场,建立殊胜法会。令众生法身有托,慧命有寄。良师益友相互敬重激励鞭策,提携接引。则无退转之虞也。处处宏通净土法门,使令众生闻名得毕竟不退。并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必得往生,享阿裨跋致,永臻不退之果,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成就也!

第四十八愿得三法忍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闻名得‘一二三忍’。忍者,安忍也。 ‘法忍’者,法为所证之理,心安于法为忍。《大乘义章九》云:‘慧心安法,名之为忍。’此上法忍,诸家之说不一,有深浅之别。例如《仁王经》明五忍:(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法忍,(五)寂灭忍。《仁王经私记》云:‘初地、二地、三地得无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趣向无生,名顺忍。七、八、九地,诸念不生,名无生忍。十地、妙觉,得菩提果,名寂灭忍。’古注经家中,有认为伏忍、信忍、顺忍,即本经之三忍者;甚至有以最初伏忍上中下三位,为本经之三忍者。盖皆不许他方菩萨闻佛名号,应时即得一忍,二忍,乃至无生法忍也。但据经文,此三忍中,包括无生法忍,实无可疑。

今愿文之‘一二三忍’,亦可解为本经下文中之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无量寿经钞五》曰:‘(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也。(三)无生法忍,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此三忍当于第十五品中详论之。

构建现实及他世净土指月:

本章闻名得忍究竟不退愿,今时之世,人心狂躁,缺乏耐力,又无忍力,外多水火疾疫之灾,内多贪嗔痴慢之恼。欲得安乐者,大难。苟能国家推行圣教,人人勤修佛陀慈悲智慧之法,则慈悲行于外,智慧达乎心,个个趋向解脱之门。并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必得往生毕竟成佛,享无上极果究竟不退之乐,是为此愿之现实及他世净土之究竟成就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量寿经净土指月·篱下老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dv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