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信仰之核心是:以求生弥陀净土为目标,专称佛名,必生净土。
其以《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天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为正依论典,并依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之相承论释,最终成就净土宗。
在从印度到中国的过渡中,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传印度龙树、天亲之释,结合中国文化而成净土理论中国化之千古一释。
善导大师更是集净宗大成,开创净土宗,净土信仰终成中国特色之佛教文化精髓。
净土信仰之所以能为中国人们信受奉行,并得到历朝帝王之大力支持,并最终完成中国化而流传千古,有以下几方面的先决条件。
文化土壤纵然佛教是外来的思想,其最终目的是涅槃解脱,净土信仰更是求彼岸清净世界,不过净土信仰之所以能扎根中国文化土壤,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蕴藏着净土信仰的种子,以及净土思想中亦含藏了中国文化精髓之处。
1.中国传统西方之含义
净土正依经典《佛说阿弥陀经》中直接指方立相言: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故弥陀净土,指方立相而言在西。
而西方于中国文化中本身亦有着深刻之意涵,西方之义并非仅指日落之方位,在传统阴阳五行理论及象数学说中,是一个蕴藏宇宙万物之道的象数,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言:“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炬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
《史记》中亦言西方是“神明之墓”,宜“立祀上帝,以合符应”,这些记载可见在中国文化中,西方之气在收,有归宿之意,西方净土给人归宿之感,故净土祖师道绰大师《安乐集》中亦释西方为“日出处名生,没处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云法藏菩萨愿成佛在西,悲接众生。”
可谓与传统之思想相合,也吸收其中精妙之处,便于世人理解信受。
2.大同思想中净土向往
净土是着清净、美好的世界,无论何时,皆是人心所向,而文化思想的宗旨目标,无不是为寻求一清净境界。儒家经典《礼记》中描述了一个大同世界的景象: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这样的大同世界思想渗透着古人的生活,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之心一览无遗,于是方有陶渊明“桃花源”成为古今人们共同的向往,而西方净土人人平等,永无忧虑,宝池莲花,宫殿楼阁,欢喜闻法,自然快乐的世界,正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求。
3.道法自然对净土思想影响
佛教初传中国,老庄思想亦遍及士大夫之中,尤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老庄思想衍生发展的“玄学”,成为数百年间中国文化的奇迹,因此,在动荡不安的漫长历史中,却出现了无数流传千古之风雅之士,甚至成就了文化鼎盛时期。当时佛教的般若思想,便是以格译的方法,结合了玄学,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佛教的主流。
当然,净土信仰的流传也得益于老庄的思想,道是众妙之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道法自然,能生万物,顺应自然,则可为真人,如《黄帝内经》中言: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而往生西方净土亦是顺佛之本愿,自然之所牵,无须自力之造作,而且往生净土之后,则具无量之寿命,无有终时,这便是佛道之所生。
又因,大道至简,往生净土更是简易至极,但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顺佛本愿,自然往生。
正如《佛说无量寿经》中言:“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道之自然”;
又《法事赞》中亦言:“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为还即真。”
无不显示西方净土是自然之所现,而往生净土,亦是自然所牵,可谓道法自然。
可见,正因有着丰厚的文化土壤,净土经典的翻译,祖师的解释,借助既有的文化,才能让净土信仰顺着文化的轨迹流入世人心中,也因此使得净土信仰成为中国文化之组成。
历史因缘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然而却依旧经历着战火硝烟。
佛教传入之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乱纷飞,然后又是经魏晋两百余年的分裂与动荡,南北朝更是政权频繁更迭,南北长期对峙,羽檄交驰,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臣逼主。
这是一个史上战乱最为频繁的年代,东晋的103年之中,大小战争272场之多,南北朝159年,多达178场。
战争中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又多逢疾疫、灾荒,人们的生活痛苦不安,这是一个时代的悲痛。
故有文化中描绘的理想世界,早已被无情粉碎,传统信仰变得空洞,失去活力,人们的身心皆需要获得安宁与藉慰,佛教则以其大悲救苦、出世解脱之理,普遍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生活,给困难的世界注入新的血液与能量,给人们带来希望与光明。
然而,佛教早期的般若思想,阐释真如实相、般若性空之大智慧,如此则是上根利智之机,方能堪受,当般若思想又于玄学相融,便成为士大夫清谈之学,对于普通百姓则能以契入,甚至未有机会闻说般若之高妙。
因此,在动荡不安,战争不断的时代,人们对需要的则是真正慈悲的救济,永恒的安宁,向往的是和平与清净,没有苦难,而净土思想正如久旱甘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慈悲救度,彼岸的净土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净土三经中描绘的净土世界,足以给苦难的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向往之心油然而生。
《佛说观无量寿经》中的韦提希正是面临宫廷政变,被儿子囚禁,悲泣雨泪,厌苦欣净,愿生清净之处,“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当时的人们处境亦复如是,闻说有净土,无有战争苦难,这样的信仰自然深入人心。 正如梁启超在《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言:
“季汉之乱,民疾已甚,喘息未定,继以五胡。百年之中,九宇鼎沸,有史以来,人类惨遇,未有过于彼时者也。一般小民,汲汲顾影,旦不保夕,呼天呼父母,一无足怙恃。闻有佛如来能救苦难,谁不愿托以自庇。其稔恶之帝于将相,处此翻云覆雨之局,亦未尝不自怵祸害。佛徒悚以果报,自易动听,故信从亦渐众。”
而实现之苦痛,净土经典中亦阐释得淋漓尽致,这种共鸣更易打动人心,尤其《佛说无量寿经》下卷五恶五痛五烧段之描写,三界火宅,亦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阿弥陀佛正是救度众生于疾苦之中,
并为完成救度十方众生之圆满功德,
兆载永劫修行,
为众生舍头目脑髓赴生死洪流,
流血如四大海水,
如此悲切弘愿,
自然深入人心,欣求净土,真成报佛恩。
历史深处的苦难,人们内心的渴望,成为了净土信仰流传之因缘,其实,也正是净土思想之清流,给沉重的历史带去了慈悲的安慰,净土信仰与中国历史早已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共同写下千年历史的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