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国庆长假,又逢佳节重阳。想起一代伟人的词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读后精神为之一振,看着窗外依然是秋风萧瑟,秋雨濛濛,回忆进入唐风宋雨里那些关于重阳的经典诗词,追溯重阳佳节的由来与发展过程,内心便油然而生一种文化自信。

回味过唐诗里的重阳佳节,我们再欣赏宋词中那些精美的描绘与叙述。最喜欢李清照的那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人说宋代的文人追求优雅精致的生活,无论建筑器物还是金石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体现这一特点。品读易安居士词,当作如是观。

她还有一首令人无限感伤的词作《行香子•天与秋光》: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恒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声细,漏声长。词人写重阳佳节的风雨,菊花与酒,充满孤独忧伤。
宋代著名词人晏几道的作品《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写尽了重阳佳节的思乡怀远之情,沉醉悲凉之意,读来令人心碎肠断:天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边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善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还有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重阳佳作《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词人用宋玉悲秋之典,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思。
宋人陈著的词作《卜算子•风急雁声高》却道出了重阳佳节的悲与喜:风急雁声高,露冷蛩吟切。枕剩衾寒不耐烦,长是伤离别。望得眼儿穿,巴得心头热。且喜重阳节又来,黄菊花先发。上阕极写深秋之景,传达别离之伤悲;下阕却又峰回路转,望穿秋水,重阳佳节赏菊,盼着重聚之喜。

印象最深刻的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那首意蕴深厚、悲慨万端的词作《贺新郎•九日》: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寂。鸿北去,日西匿。尤其是人过中年之后,愈品读愈发觉得:人生老秋,雄浑苍凉。

若要追溯重阳节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奇数)之“极”,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月、日均属最大阳数,所以叫“重阳”或“重九”。魏晋时期,重阳佳节赏菊、饮菊花酒,已成为时尚。唐宋两代,重阳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不论男女,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簪菊”。秋夜赏菊、对饮望月,远在他乡的游子登高怀远,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初九被赋予了“长寿”的含义,传承至今,重阳佳节又增添了敬老的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3年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此举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写于重阳节之夜,发布于重阳节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