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热药为主要组成,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里热有气分、血分及脏腑之别,又有实热、虚热之分,所以有以下六种分类: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气血两清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清虚热剂。
凡用清热剂而热不退者,当配合滋阴壮水法,阴复则热退。热邪在表,治宜解表;热成腑实,治宜攻下;兼有者表里双解;热邪炽盛,服清凉剂入口即吐者,可凉药热服,或加入少许温热药,即反佐法。
清气分热剂
适用于热在气分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白虎汤〕
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jing)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
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9g。煎服,米熟汤即成。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解:本证是伤寒化热内传阳明,或温邪由卫及气所致。
方重用石膏去肺胃气分,善清阳明之热,清热而不伤阴,并止渴除烦,为君药。
知母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与石膏相须为用,两药相配,是清阳明气分大热最佳配伍,故为臣药。
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又防寒凉伤中,为佐使。
本方清热不伤阴,寒凉不伤胃,为治疗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热盛之基础方。
表证未解之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者,不可误用。
相关组方: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加人参10g。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汗吐下后见四症者,或白虎汤证见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芤(kou,浮大而软,按之中空),或暑热病见身大热,气津两伤者。
〔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汤粳米6g,桂枝5~9g。
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脉如平,身无寒而热,骨节烦疼,时呕。及风湿热痹,见壮热,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
〔白虎加苍术汤〕
白虎汤加苍术9g。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及风湿热痹,身大热,关节肿痛等。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烦热渴脉虚寻。
竹叶6g,石膏50g,半夏9g,麦冬20g,人参6g,炙甘草6g,粳米10g。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解:本证是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为君药。
人参、麦冬为臣,补气滋阴。
半夏降逆和胃,帮助输转津液,补而不滞,是去性存用。
竹叶清热除烦,粳米、甘草和胃养中,共为佐药。
本方清热益气养阴并行,祛邪扶正兼顾,为清补两顾之剂,是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伤之常用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