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日剧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嫌疑人X的献身》,一场关于人性的拷问

《嫌疑人X的献身》,一场关于人性的拷问

作者: 与Winter的五百天 | 来源:发表于2017-08-09 22:16 被阅读682次

    好久没认认真真的观看一部悬疑影片,昨天经一位朋友的推荐,看了遍日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又名《神探伽利略》,感觉整部片子的风格和形式把握的都非常好,突然就想为此片说点什么。

    看完大陆和日本两个版本的《嫌疑人x的献身》后,我对前者非常的失望,因为大陆版本虽然抓住了影片表面的线索和结构,但是却没有对细节加以修饰,以至于整部电影看起来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幸亏小说的故事优秀,才不至于使得影片的改编质量并不算太差,但也只能称得上平庸。

    而日版的同名电影,细节和对结构、形式、情节点的把握上火候都非常到位,尤其是我在二刷的时候,发现了一刷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制作真的很用心,在这篇文章里,我会就几个重要线索进行图文解析,为大家展现改编电影的魅力。

    这是一部改编的非常成功的小说,剧本的完善度很高,看着也很舒服。

    这部片子在豆瓣上的评价高达8.3分,这在悬疑推理片中应该算是一个很高的评分了,关于推理的片子我看的不多,还有一部,就是西班牙《看不见的客人》,《看不见的客人》应该算得上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亚里士多德三一律(时间、地点、情节)”的代表作品了,影片除了闪回片段之外,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律师与凶犯的博弈之间的。

    下一篇文章,我会详细讲解电影《看不见的客人》,而在这一篇文章里,我们先来看一下《嫌疑者x的献身》这部片子,至于为什么提到了影片《看不见的客人》,是因为这两部电影在逻辑和人物动机的建置以及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电影的形式和风格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取材于小说,所以整体风格和形式并没有什么创新处,最有亮点的地方,应该莫过于影片意识形态、情节点和人物塑造的过程了。

    小说改编成为电影的过程,就是一种删繁就简的过程:去除不必要的故事支线和人物情节,增添戏剧性较强的或对整个故事有点睛作用的情节点等等,都是构建电影张力的有力手段。

    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中,通过将舞台缩小,来达到制造张力的目的,而在影片《嫌疑者x的献身》中,则是通过一场凶杀案来开始故事的讲述的。

    而介绍这场凶杀案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电影媒介中,影片开头的十分钟左右,一般是告诉观众:故事是关于什么的。而这种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影片戏剧性前提的塑造过程,也是促使故事走向戏剧性解决的一个诱发事件。

    为了让读者看的明白,我会用图解的方式来解析整部片子。

    既然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诱发事件,那么是在诱发什么呢?

    之后,主角登场了,同时为观众们展示一个名为“高斯加速器”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里,主角汤川学做了一套对比实验,在这套对比实验中,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在磁场的作用下,物质本身的能量会急剧增加,并且这种增加是与磁力呈正相关的,在最后的现场试验中,也得到了证实,从而锁定了大致的凶手。

    这是故事的前提,看到这里的观众也会由此得到一个信息,名字叫做“高智商犯罪”,整部电影就是关于高智犯罪的,所以细节对理解整部电影的前因后果非常重要。

    那么,在影片中,汤川学说到了一句话,这句话基本可以作为影片的意识形态来看待:任何现象都一定有其因由。

    意识形态

    说到意识形态,我们就来谈一下意识形态。

    除了以上的台词外,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细节的奠定,同时也是影片意识形态展现的段落。

    比如在影片的一开始,所运用的开放式构图,就非常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从一个狭小的实验室空间,无缝衔接到大场景(试验场)的过程,其实就是有意识的引导观众突破画框,产生更为广泛的画外空间联想的过程。相比于一般的封闭式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加强了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逻辑阐述上,使得影片能够非常自然的过渡到下一阶段,同时也为之后的“高智商犯罪”的主情节打下基础,一举多得。

    同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处,在这里我会一一做出解析,而这些细节的产生和结果,其实都可以用“因为...所以”来解释。

    比如影片一开始的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情节,其实就说明了故事中几个主人公的错乱关系,在影片一开始就将这种冲突建置起来,之后的情节只需要按照情节发展即可。

    影片开始,转到了数学大神石神哲哉的房间里面,然而画外音却是隔壁花岗靖子与其女儿对话的声音,从这里可以看出整个公寓的隔音效果是非常差的,也为之后花岗靖子杀人和石神哲哉救人做了铺垫。

    居住地点的全景展示,注意,这里其实是将花岗靖子和石神哲哉的位置做了非常详尽的客观展示,同时也为被害者富樫慎二的死亡埋了一个场景伏笔。

    第二张图石神哲哉的动作,其实也是暴露了他与花岗靖子的关系,为什么呢?

    因为在往后的剧情中,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寡言而且无趣的人,这样一个人如果突然做出感性的事情绝对是因为某种因素。

    而这种因素同时也是人物内心冲突的源头。

    我们之后再来详细讨论。

    石神哲哉上班路线的展示中,尤其是在路过流浪汉聚居点的时候,影片还给一个流浪汉相对比较长的定镜头来为之后的换尸细节做铺垫。

    认真看石神哲哉的眼神的变化,从开头的抬头偷撇女主到最后快速的低下头去,一连串的表情转换表演的非常到位,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断出——有猫腻。而至于猫腻是什么,应该就是暗恋了,作为女主的邻居却不敢和女主对话,但是眼神却出卖了他。

    再到出门之后女主和石神哲哉说了一句“路上小心”,正好撞到了第三个人——女主的前夫富樫慎二,中间一点间隙没有,一气呵成。

    可以说这样的角色引入非常符合影片张力展现的时间,女主前夫富樫慎二出现的时间,影片才仅仅过去了十分钟,恰恰这正是最后一位第一次出场的主要人物,至此,所有主要人物都介绍完了,影片也完成了其戏剧性前提和人物维度的建立。

    同时,这也是第一个情节点建立的时间,自此,影片开始朝着设置的主线开始发展。

    情节点 I

    这里的情节点是什么意思呢?

    我简单向大家解释一下:人物的生活和心理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并且推动剧情递进到第二幕。(情节点II是将剧情推向不归点)。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种普遍分为三幕的艺术形式(戏剧分为五幕),从开头的建置——对峙(影片中部)——解决(冲突)结尾是一气呵成的,而情节点则是影片引发事件开始的地方:一个电影剧本就是通过影像对话和描述的方式来讲故事,并且把这个故事放置在一个戏剧性的结构环境里。

    通俗意义上来讲,情节点就是一次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主角为了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戏剧性需求),而不得不去完成某些事情或者拜托某人。

    当选择完成的时候其实就是情节点建置的时候。

    如何理解呢?

    在影片《末路狂花》中生活不如意的家庭主妇塞尔玛和路易斯的情感生活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和行为,而人物的背景故事则是影片完成情节点建置的首要因素。

    影片中,塞尔玛开枪射杀意图侮辱她哈伦时,其实就是一次关于塞尔玛个人精神转变的过程,虽然影片并没有对塞尔玛的过去做出详细的介绍,但是我们可以从她的行为中了解出发生在主角身上的悲惨历史。

    同理,在影片《嫌疑人x的献身》中,也是如此。

    在电影正片中,和《末路狂花》一样,女主角杀死了自己的前夫。

    三个大佬一台戏~

    注意细节,隔壁的石神哲也完整的听到了发生的事。

    同时,注意时间,时间是晚上七点钟。

    电影的细节做得非常不错,一点多余的情节都没有,让人整个神经都是紧绷的。

    说实话,特别像葛优躺,我看了好几遍。

    之后的剧情顺水推舟,邻居石神哲也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过程,敲开了女主家的门,意图想要帮助女主。

    情节点一的建置就是从这里正式开始的,那么情节的发展是朝向那个目标发展呢?

    情节点的建置意味着人物戏剧性需求的建立,而为了保证这种戏剧性需求的持续性,就必须将同时产生的戏剧性冲突解决。

    生活是一种选择——一个人的选择、创造性的选择——以及学习如何对其负责的过程。

    而女主花岗靖子和石神哲也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呢?

    影片并没有直接去解释选择之后的后果,而是话锋偏转,选择了更具有代表性的凶杀案现场来做镜头上展示,每一个镜头,每一条信息,无论看起来多么微小,都揭示着与故事相关的某些事情。

    而这场凶杀案就是关键事件,因为他是直接与上文中的谋杀事件紧密相连,导演通过将两个蒙太奇片段链接在一起,营造出叙事上的因果关系,使我们主观上接受了尸体的身份认证就是富樫慎二。

    为什么说是主观上呢?

    因为在故事结尾到来之前,所有的线索都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在影片开始时展现给我们的客观前提。

    以下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被害者所用的自行车、被烧掉的衣服、遭受重创的尸体和被烧掉的指纹,死亡时间估计是十二月二号的晚上六点到十点支架。

    但是回想一下,在上一个镜头里,花岗靖子是在晚上七点钟杀死的。

    而且,死者最后死亡的地点是在花岗靖子的家里,那么为什么自行车上会有死者的指纹呢?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忽略的一个细节就是,石神哲也去花岗靖子的店里买套餐的时候,时间是十二月一日,怎么看出来的呢?

    在饭盒的右下方,日历上标注的时间就是十二月一日。

    由此可以推断,骑自行车的死者和富坚慎二的关系可能不大。

    当然,这只是猜测。影片通过将两个事件的片段连接在一起,造成一种是同一起凶杀案的假象,同时在时间上也混淆视听,利用情节上的多线索结构使观众被主观性的欺骗。

    而真相究竟如何呢?

    这就需要讲到情节点II了。

    情节点 II

    另一个转折点在哪里呢?

    情节点II发生在石神哲也认罪的时候,这个时候同时也是影片开始朝向不归点发展的时刻。

    在情节点II的剧情之前,警方排除了花岗靖子的嫌疑,因为在十二月二日的那天晚上,花岗靖子有非常完善的不在场证明。

    但是知晓剧情的我们是明白的,整部电影中,花岗靖子确实是杀了自己的前夫富坚慎二的,那么为什么她会有这么完整的不在场证明呢?

    影片在情节点II之后给了答案。

    根据之前的情节建置,我们知道了两个剧情:一个是发生在花岗靖子家中的谋杀剧情,而另一个则是发生在荒野外的谋杀剧情。

    这两个剧情本身就是讲的两件事情,互不冲突,也就是说,十一月一号发生的谋杀案和十一月二号发生的谋杀案死者是两个人。

    如果这样去理解的话整个剧情线就变的清晰多了。

    故事在一开始就给予了我们很多细节,尤其是在中间的一个片段里,一个流浪汉的存在和消失,专门给了一个定镜头来展现这种变化,细节把握的非常好。在影片中这两个细节的时间跨度在三十分钟内,绝对不影响最后两者的关联理解。

    到了影片最后,在汤川学的解释下,整个真相才真正浮出水面,原来为了掩盖花岗靖子杀人的真相,石神哲也第二天杀死了一个流浪汉,伪造了时间和地点,依靠强大的逻辑能力将整个事件伪造的几乎没有一丝破绽。(指纹、时间、地点、着装都无破绽)

    而第一个死者富坚慎二,则被石神哲也用残忍的手段把尸体解决了。

    而全部的原因,只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的一次无罪。

    故事解决让人唏嘘,同时也让人发现了一些人性背后的秘密。

    人物塑造

    如果说石神哲也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的话,那么他本身对数学的痴迷则更让人迷惑。

    在这场推理游戏里,没有人是胜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每一个人都失去了一些东西,也得到了些东西。

    女主花岗靖子就是典型的一个被过去束缚着的女人,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好赌成性的前夫富坚慎二,追求属于自己和女儿的生活。但是富坚慎二相当于她过去的一个梦魇,这个梦魇和电影《末路狂花》中的女主塞尔玛的梦魇的最终结果是一致的。

    而且,他们的戏剧性需求的目的也是一致的:推动她(他)在故事线的叙事情节中穿行的驱动力。她是一个被过去所折磨的女人,虽然最后过去的折磨已经消失,但是紧接而来的谋杀的罪恶感又让她难以坚持。

    石神哲也是一个孤独患者,他的性格孤僻、单一,缺乏变量,因为强大的逻辑思维,他能够很轻易的揭开一些非常复杂的概念和公式,但是也因为逻辑思维的禁锢,让他的行为变得极端和残忍。

    谁也没有想到石神哲也最后把富坚慎二的尸体碎了尸,谁也没有想到他亲手杀了一个流浪汉,这一切,总结下来的话,就是石神哲也的偏激思维所导致的。

    石神哲也选择了爱情,选择了去爱人,所以,他就必须舍弃掉其他选择,所以他选择了忠于爱情,甚至发展到为了爱情不择手段的地步。

    一旦戏剧冲突被建置,事情的发展就已经不是一个人所能控制得了的了。

    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都选择了赎罪,对石神哲也是一种痛苦,因为他对爱情牺牲被花岗靖子所抛弃,而对花岗靖子来说则是一种释放,对精神的一种解脱。

    但是故事到了最后,谁是最终的赢家呢?

    没有,谁也不是,警察不是,汤川学也不是,石神哲也和花岗靖子更不是,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一切都是最初选择的结果。

    生活就是一场选择的过程,电影呈现的也是这样一种过程,最后的升华让我想起了电影《七宗罪》和《七武士》,对于未来,我们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期待,如果非要说有所期待的话,我想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达。

    过好当下,善待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嫌疑人X的献身》,一场关于人性的拷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mq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