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文】
(一)
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诗三百,诗就是后世所称的《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而没有内容,故也可说是305篇。三百,是取其整数而言。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古注不一,有说一言以当之;有说一言以塞之;有说一言以断之;有说一言以盖之,但简单来说就是概括、总括的意思。
本节意指:《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诗来概括。这句诗就是“思无邪”。
(二)
释“思无邪”
“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诗。《駉》是一首咏马诗,分四章并分别有“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的句子。在此“思”是句首语气词,均无实际意义。孔子所说的“思无邪”之“思”也应是如此。有学者解释“思”为“思想”的“思”,当是一种误解。
那么,“无邪”是什么意思?传统注释多解释“无邪”为“归于正”,意指诗要使人归于正。
最早的注释来自何晏《论语集解》“思无邪,归于正”。皇侃疏“为政之道,唯思于无邪,无邪则归于正也”。邢昺疏:“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意指诗或劝善或止恶,都是要使人归于正。
朱熹《四书集注》曰:“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意指诗可以劝善止恶,其作用都在使人情性归正。
近现代的论语译注本多数都是按以上传统注释来解释本章。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三)
但“邪”未必就是邪僻、邪恶的意思,“无邪”未必就是归于正或无邪僻之意。
清人郑浩《论语集注疏要》云:“古义邪即徐,徐即虚。无邪即无虚徐。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讬虚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者,此三百篇之所同也,故曰一言以蔽之”。
李泽厚《论语今读》赞同郑浩的解释,认为“思是语气助词,不作思想解,邪也不作邪恶解”,并将本章翻译为:“《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虚假。”意指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这样,对“思无邪”就有两种解释:一是诗可以劝善止恶,使人归于正;二是诗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钱穆《论语新解》在解释“思无邪”时,罗列了以上两种解释,但还是觉得后者解释较为恰当。
(四)
以上两种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孰是孰非难以考证,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孔子讲这个话时的本来意思。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论语文本结构语境,大致地推测论语编纂者对本章的理解以及其编纂的意图。
学而第十六章强调人君要“患不知人”,也就是应忧虑你不知道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所欲。紧接着的为政第一章强调“为政以德”,即人君为政要以施惠于人民为目的,而这有个前提就是要了解知晓国人、国民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所欲,也就是要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了解知晓人民的所思所欲,才能做到精准施惠于人民。
那么,如何了解知晓国人国民的所思所欲呢?论语文本所给出的答案就是本章的内容,就是到《诗》里面找,因为诗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也就是反映出人性之所在、人心之所向。正如钱穆所说“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
而这又呼应了学而第十五章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通过诗可以把握人性人心,了解人的喜怒哀乐,而人性千古如一,所以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意指可以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故,“思无邪”作“不虚假”理解为宜,意指“诗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译释】
子曰:《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虚假。
附:历代注释精选
【汉学注释】
集解引包氏曰:“蔽,犹当也。思无邪,归于正。”
皇侃疏:此章举诗证为政以德之事也。诗即今之毛诗也。三百者诗篇大数也,诗有三百五篇,此举其全数也。一言,谓思无邪也。蔽当也。诗虽三百篇之多六义之广,而唯用思无邪之一言,以当三百篇之理也。犹如为政其事乃多,而终归于以德不动也。为政之道,唯思于无邪。无邪则归于正也。衞瓘云:不曰思正而曰思无邪,明正无所思邪,邪去则合于正也。
邢昺疏: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蔽,犹当也。古者谓一句为一言。《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宋学注释】
集注: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集注引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
集注引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他论他释】
郑氏述要:『无邪』字在诗駉篇中,当与上三章:『无期』、『无疆』、『无斁』义不相远,非邪恶之邪也。集传于此篇序语曰:『僖公牧马之盛,由其立心之远。』曰:『卫文公秉心塞渊,而騋牝三千,亦此意。』其解『塞渊』二字曰:『人之操心诚实而渊深,则无所爲而不成。』是与此篇『无期』各句意正相近也。不知何以解『无邪』句卽作邪恶之邪。心无邪恶,与牧马之盛意殊不贯,与『无其』各句亦不一例,知古义当不如此。古义邪卽徐也。诗邶北风篇『其虚其邪』句,汉人引用多作『其虚其徐』,是『邪』、『徐』二字古通用。集传于北风篇『邪』音『徐』,于此篇曰:『与下句「徂」叶韵。』是二字音相通。管子弟子职曰:『志无虚邪。』是二字双声联合,古所惯用。诗传云:『虚,虚徐也。』释诗者如惠氏栋,臧氏琳等卽本之诗传,谓『虚』、『徐』二字一意,是徐卽虚。北风篇之『邪』字既明,则駉篇之『思无邪』卽可不烦言而解矣。集传于前二章曰『无期犹无疆』,于后二章不敢曰『无邪犹无斁』,以邪、斁二字义尚远也。今如此解,则亦可曰『无邪犹无斁』也,无厌斁,无虚徐,则心无他鹜,专诚一志以之牧马,马安得不盛?古称百里奚饭牛而牛肥;金日磾谨慎,马亦壮盛;卽其事证。駉篇『思无邪』之本义既明,则此章亦卽可不烦言而解矣。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讬虚徐之意,卽所谓『诗言志』者,此三百篇之所同也,故曰一言以蔽之。惟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读者易收感兴之效。若夫诗之是非得失,则在乎知人论世,而非此章论诗之本旨矣。集注惟不考邪爲虚徐,又无奈其有淫诗何,遂不得不迂回其辞,爲『善者感发善心,恶者惩创逸志』之语。后人又以集注之迂回难通也,遂有淫诗本爲孔子删弃,乃后人举以凑足三百之语。又有淫诗本非淫 ,乃诗人假讬男女相悦之语。因此字之不明,纠纷至今未已。
程树德《论语集释》按:包注只云『归于正』,而皇疏谓此章举诗证『爲政以德』之事,邢疏谓爲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单就爲政言,其义转狭,集注不从是也。惟三百篇仍有淫诗,而曰『思无邪』,颇难自圆其说。窃谓此章『蔽』字当从笔解。书康诰『罚蔽殷彝』,左传『昭十四年,蔽罪邢侯』,孔传、杜注『蔽』俱训『断』。『思』字乃发语辞,非心思之思,当从项说。『邪』字当作『徐』解,述要之说良确。合此三者,本章之义始无余蕴。善乎王闓运论语训之言曰:『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哉?』知此者,无邪之旨,思过半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