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份作业,在脑海中翻转了几天,其实一直无法下笔,不是思路枯竭,而是这本新课标每天装在包里,虽说经常翻阅,甚至去年暑假我囫囵吞枣读完了王崧舟先生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可依旧心得无几,我像个门外汉一直在徘徊找路。这也是我加入新网师的缘由,希望在组织的引领下我找到开启语文教学的钥匙,让一个教龄11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有真正的成长与进步,而不是每年长的只是年龄与体重。
素养为底,砥砺前行
1.三种概念,两种包含
以我浅薄的见解,素养包含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含语文核心素养,三者是一个阶梯型包含的关系。
何为素养,脑海里出现的词是素质,一个人蕴含的能力、涵养与品格,一个没有素养的人在社会上是寸步难行。当然素养并不是等同于素质,但是一般而言我们谈论一个人喜欢用素质来评价。素质的高低也能代表他素养的高低,比如说与人交往时的言语能力、分析能力等。
素养包含核心素养,就像我们的能力有很多方面,但是我们在适应社会发展时会有一些重要能力或者说主要能力,比如读写算的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乎我们成长的主要素养,比如说我们的与人交往、自我修养,我们处于社会之中,不是与人就是与自己,处理好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就是最大的命题。
语文核心素养是在核心素养之下的语文学科的范畴,就像数学有其要专注培养的数学核心素养,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培养任务,综合起来就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四位一体,协同发展
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目标与要求。
文化自信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认同自己的文化,我们才有可能学好自己的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去发扬学习。树立文化自信,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能够带领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可以说文化自信是深入骨髓的素养,就像每个中国人听到国歌、看到国旗必然会肃然起敬一样。新课标中提到的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我们小学语文教育,就要做好中华文化的教学工作,这样才能让立德树人落地开花。所以一直以来我会带领学生读《声律启蒙》《论语》《三字经》,希望通过这些经典滋养学生的心灵。小学阶段的孩子,记忆力学习能力是最好的,如果不让这些优秀的、经典的文化浸润孩子,将来就容易有不健康的内容侵蚀孩子的心灵。
语言运用,可以说语言运用显性素养,是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显性载体,也是他们的基础。脱离了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将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小学语文学习,语言运用是重点,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语言运用,当然新课标所强调的语言运用要在具体的语境或者情境中运用,这样学生的学习迁移与升华才能更好地发生。所以我们有具体的学习任务群与具体的学习情境,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是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孜孜不倦去研究和探讨的,这样产生的语言运用更真实、更有效,能够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思维能力,现在我们评判一节课有效,就看一节课学生的思维有没有产生火花,有没有发生生长。比如说,一首古诗的学习,学生从开始的读到课堂结尾的读,肯定要有节奏或者情感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也是他们思维理解的成长。我们的思维包含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当然不同的年级,思维能力生长的点是不同的,低年级还是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这时候我们要借助语言、图片、声音的媒介来作为辅助,丰富学生的思维生长。
审美创造,是一种内化的素养,可以说受先天影响较大,因为对美的理解与鉴赏属于可悟而不可说的能力。所以语文的审美创造需要对文化的积淀与语言的运用。很多时候我们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都会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比如说古诗词教学借助诗配画与诗词吟唱的方式来呈现我们的审美理解、创造。
素养中心,课堂所在
直奔主题,明确目标
课堂初始给出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中进行学习。这样直奔主题,明确目标,就打破了让学生在导入的漩涡里找课题,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以美开篇,创设情境
美美地说、美美地写、美美地听,其实就是给学生创设了“美”这一学习情境,什么是“美”呢?就聚集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只有对自己的中华有认知,才知道什么是美,只有有审美创造,学生才能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思维能力的生长才是课堂的美,当然不论是,美美地说还是美美地写、美美地听都离不开语言运用。所以一个“美”,就奠定了这节课的四位一体的核心素养的呈现。
以生为本,引领生长
整节课都是学生在说在写在听,老师只是慢慢引导,没有追问和琐碎地提问,尊重了学生的思维生长,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自己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生动地说出来这就是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的表现。美美地写更是让这些核心素养得到了升华。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只是指导者和引路人。
夯实基础,拓宽广度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坚实向上生长的课堂教学,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然后可以进行实践运用。比如说二年级的语文课堂,我们必须要帮助学生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可以说一课一得,做好语言积累与梳理工作,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然二年级语文字词句是基础,但是我们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认知的广度,适时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今后学习的学习兴趣。比如《树之歌》的学习,我们可以引用一些与“树”有关的名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也可以与科学进行跨学科学习,“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选自《树之歌》)介绍不同的纬度树有所不同。这样就帮助学生有思维认知的广度提升,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我们中国的地理和地貌。
所以说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学以致用。
我们的语文学习任务是从生活而来,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或者说我们培养的素养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适应生活。源于生活而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
作业写到最后,发现答题了,可是却和自己取的题目离题了,但是这个题目是我对于学习新课标最大的感悟。可能路还很长,思考还要再精进。
2024年2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