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力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新青年》发刊词
李敖也曾说,属于知识分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之前对此并没太大感触因为我没有经历过陈独秀胡适的年代,而他赶上了末梢,带着那个年代的激情和思想在这个年代里战斗。
♪
♪
1
何为新青年
《敬告青年》中陈独秀认为,自觉者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能够感知到自己应有的责任,是自信的;奋斗者为其拥有更多知识与才能奋斗,不与不良之事物接触,不为其所染。新青年之追求而非欲望,新青年之追求必须前进、上进、奋进。新精神就是在独立的精神、不受意识形态和商业消费化影响前提下独自发言和创新,延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对于一个人来说,这种特质成就了他在中国新生代青年建筑师中的代表地位,他就是殊舍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何红才,一个从贫穷山村走出来,凭借磕磕碰碰的人生经历,在蜂拥而至的城市天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的中国青年。他没有耀眼的主角光环,却恰到好处的自然呈现,没有刻意的冲击视觉,却建造出“非常适合”的房子,他是来自大山的野孩子,却在都市阳光下奋力奔跑,直至能为自己代言。
♪
♪
2
五四的延续
似乎只有在五四青年节的时候才有人会想起那些爱国运动中的新青年们。
那一代人,几乎都是“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学生,臣服于民主与科学的光辉。摇旗呐喊的陈独秀,相当于这一支新的“学生军”的班长,率领大家苦读、操练、实践。那一时期的陈独秀,真正是羽扇纶巾、雄姿英发。
而鲁迅与胡适,恰恰是那一代新青年的两大趋向。是做书生,还是做斗士?是做改良派,还是做革命家?是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夭亡?是以笔为剑,还是解甲归田?
鲁迅(左)与胡适(右)
真正的新青年,是不会老的,更不会退却。用陈独秀的话来说:“就是头断流血,都不推辞。”用鲁迅的话就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属于“‘人’的萌芽”、“个人的自大”、“超过祖先的新人”。
新青年的何红才曾在职场上辗转各地却屡屡受挫,与人合开公司又被合伙人抛弃,看过世间的人情冷暖,尝尽社会的各种苦头,但是他多年来凭借自己的坚持与乐观,带领公司由小变大步入正轨,何红才说:“我认为只要不是威胁到生命的困难,就都能够克服”。
赔钱了,只要能吃的起饭就行,只要还能吃饭就有生存下去的力量,就还能提起精神继续做事,在何红才最艰难的时候,朋友曾对他说:“小何,别看你斯斯文文像个小女孩,没想到你还那么坚强,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档案评论员:生活所赋予的困难有太多,但是艰苦之下还能露出笑容的人不在多数。20岁的年纪,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这看似是此时的一个选择,却可能是日后回首无数遍的一个瞬间。
♪
♪
3
新青年的20岁
20岁的时候,有人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站在万人敬仰的位置却谦谦有礼,他们有着自己的明确目标,不偏听偏信不抛弃不放弃,即使有过一闪而过的失望,取而代之的是蓬勃向上的自己。也有人长久紧绷的神经自从恋上慵散的生活,便开始变得懒惰,走马观花地看过人生,人也越发地不会思考。
何红才带领的团队时刻都保持着一种来自内心的蓬勃热情,他说:“只有招聘实习生才会选择名校,真正的正式职工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但必须要有基础、能放低姿态、能够积极学习的精神。”所以在殊舍的招聘信息里并不会有太高的学历要求,只要爱好这个行业,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殊舍都会很高兴的收入麾下。
这是他给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一个忠告:“年轻人不要太介意在这里能挣多少钱,而是要抱着一个纯粹学习的态度将在工作中所积累的知识记录下来,将来不管到了哪里,都能快速的进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之中。无论为谁打工,都要为自己学习,客观上才是为公司创造价值。”
档案评论员: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创业至今,支撑何红才坚持下来的就是自己对建筑市场先天的直觉和对建筑这件事极度认真的态度。
新青年是一枝永不停歇的力量,他们奔走在时代的青春期。从诞生到当下到未来,他们都将一直善于发现,敏感于一切超前的、正确的新鲜事物。前进的路上也许很多人质疑他们,也许很多人否定他们,但他们不服输、不认命。
他们终将以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来引领一片新的思潮。
写在2016年初…
殊舍建筑从2009年创立至今已经走过六个年头,何红才也从20岁步入30岁的人生阶段。尽管曾在创业的浪潮中辛苦挣扎,但他仍然愿对生活保持着善意和真诚,“不要好高骛远,看清脚下的路,努力做自己,认真的活在当下,为这个世界美好的那一部分贡献自己的力量。”年轻的小伙子在热泪盈眶中渐渐平静。
- End-
网友评论